APP下载

政策导向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

2016-02-16张珍誉

职教通讯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人才培养

刘 聃,张珍誉



政策导向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

刘聃,张珍誉

摘要:通过研究自2002以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基于政策导向的视角,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三大观念转变,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技能人才向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评价;政策导向

作者信息:刘聃,男,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育技术。

2002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高职教育迅速进入到了规模化发展阶段。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标志着高职教育开始加快由规模化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技能人才向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高技能专门人才”。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提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012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提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技术技能人才”。

对人才进行分类,大致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包括科学型和理论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1]应用型人才又可以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主要应用操作技能完成任务,技术型人才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完成任务,而技术技能型人才则属于介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应用人才。[2]因此,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才,而非两个层次的人才。

造成技能人才向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的原因,则是由经济的发展转型,引发了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变所致。“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主要以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发展,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竞争,制造业中处于简单组装层次的工业在我国得到高速发展。社会急需要大量能操作、会操作的技能型工人。[3]因此,这一时期,高职教育主要是规模发展,人才目标定位是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随着粗放型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一些经济基础,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人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企业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以高科技、低消耗、高效率的方向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然会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由会简单操作的技能型人才转向既能够应用智力技能又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由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在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化”。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4年,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基本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产教融合,按照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解释是:“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融合是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4]能够打破教育与企业、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能够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企业技术的积累,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从而促进社会的转型发展。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5]因此,职业教育不仅具有教育的本性,以育人为本,同时,还要具有职业的本性,培养技术技能。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这就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人才培养的入口,人才培养的出口则是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入口是行业、企业提出,出口由行业、企业把关选择人才。但人才培养的过程则由职业教育界来承担,以教育为本位,行业、企业的参与很少,从逻辑和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最大的瓶颈,教育界解决的是人的知识和思想的问题,重点是育人,不可能像行业、企业一样了解自身生产的过程,因此,没有企业界的参与,是不可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于这样一种思维,行业、企业即产业就应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入口、过程到出口,要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我们提倡多年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在于只是“结合”而非“融合”,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国外发达国家的职教发展实践经验也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才能培养好技术技能人才,只有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才能办好,同样,只有职业教育办好,能够提供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才能有很好的发展,德国的“双元制”就是产教融合的典型。

三、教育质量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可以看出,在进行质量评价时方法和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单一,以教育行政手段为主,以就业率、“双证书”获取率等数据指标作为评价依据,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强调评价的鉴定、分等作用。

2014年,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可以看出,教育质量评价更关注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相对于就业率、“双证书”获取率来说,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在评价机制上,内部实施质量评价制度,即内部诊改,外部则引入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多方参与评价。在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上,重视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既体现了量的评价,又体现了质的评价。

评价即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是依照特定的标准来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通过质量评价发现不足,采取相应措施,朝着高等职业教育引向希望的方向进行。[6]质量评价标准来源于或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存在,应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和人的价值诸方面来加以表达和反映。高等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和职业人培养的专门化教育,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为主旨的综合教育。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满足产业需求,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要求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从政府、社会产业界、教师、学生等职业教育的利益主体立场上来审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在评价主体上,体现了对“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标准要求,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多元评价主体机制。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审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J].中国高教研究,2007(5):5-8.

[2]王玲.高技能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及培养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4-15.

[3]秦斌.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N].广西日报,2014-8-5(11).

[4]杨帆.深化产教融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43-146.

[5]孙毅颖.“高等性”和“职业性”二维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75-79.

[6]刘春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再思考——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4):117-120.

[责任编辑秦涛]

基金项目:眉山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科研重点项目“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视角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5KY0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1-0001-03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人才培养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