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大都市圈向何处去?

2016-02-15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

上海国资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都市圈愿景城市群

陆 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

中国的大都市圈向何处去?

陆 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

如果能够有凸现公平和包容性愿景的相应表述,则更符合全球城市发展理念

今年以来,政府先是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不久之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又对社会各界公示。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各级政府对于城市群和超大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视,但也同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事实上,有必要再对相关规划中的一些问题作些深入讨论。

比如超大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

对于备受关注的城市发展规划,应放在全球和全国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并充分科学地把握超大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规律。到2040年,如果不出大的意外,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居于世界第一位,人均GDP将达到2.5万-3万美元(扣除通胀),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同时,全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5%以上。为此,超大城市和相应的都市圈的规划必须适应于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在这一背景下,应注意到,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世界上主要全球城市及周边连成片的都市圈的人口规模均出现了持续上升的态势,即使在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其主要大城市及周边的都市圈人口也保持着持续增长。个别特大城市的人口虽然出现小幅度下降,或者是因为人口在向更大的城市集中(比如大阪的人口减少,而东京人口在增长),或者是虽然中心城市(如首尔)人口下降,但大都市圈范围的人口却仍在上升。在上述背景下,即使在纽约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其远期规划中的人口预测数仍然继续增长。因此参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圈的发展规律,中国的超大城市对于远期人口应有更为科学的预测。

世界上主要全球城市纷纷在远期规划中提出了自己追求的价值观,通常都包括更强的包容性,以及通过增强对于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覆盖率(特别是廉租房)来实现公正的价值观。与此相比,中国的超大城市在远景规划中却对城市发展的价值观重视不够。例如,上海2040年的目标愿景提到了“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这些之外,如果能够有凸现公平和包容性愿景的相应表述,例如“文明之城”,则更符合全球城市发展理念。

根据全球都市圈发展趋势,都市圈是指包括中心特大城市和周边地区,在物理上基本连片的建成区,并且在基础设施上高度连通,在经济活动上密切往来的城市蔓延区。中国未来的超大、特大城市都应着眼于都市圈建设,而目前无论是长三角规划还是上海规划中提出的一些与都市圈有关的概念不够精确,缺乏国际可比性。

首先,目前规划中“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了浙江和江苏的一些城市,所划定的范围宜采取“城市群”的概念,类似于美国东部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组成的东部城市群,或者日本的东京-大阪城市群;

另外,规划中所提到的长三角其他都市圈,如苏州-无锡-常州都市圈等,严格说来,在2040年都可能达不到都市圈的规模,而只能达到城市群;

如果到2040年,上海及周边地区成为真正的“上海都市圈”,其最可比的对象是同处于人地关系较为紧张国家的东京都市圈,其都市蔓延半径大约在70-80公里,将跨越上海市目前管辖范围的半径。需要说明的是,都市蔓延经常会被批评,但是,在给定人口数量的条件下,连片的都市蔓延其实更为节省通勤时间和距离。根据这一判断,应尽快提出与东京都市圈相对应的“上海都市圈”的概念,制定“上海都市圈”的规划,这无论对于上海发展还是国家发展,均可谓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大都市圈愿景城市群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布局战略体系
为何推动新型城镇化是“长短皆宜”的政策必选项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对上海大都市圈的启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