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2016-04-11上海国资孙一元

上海国资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浦东国资驱动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一元

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一元

上海工业中心地位,就在于拥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经历了从中心功能城市到生产型城市,再重新到中心功能城市的过程,围绕定位的变化,上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认为,在上海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战略对上海城市功能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56年、1992年和2012年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激活了上海的优势。

“充分利用、合理发展”使上海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释放,“建设多功能中心城市”使上海的市场要素得以价值实现,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则是上海对发展模式的变革。

国家战略下的上海定位

《上海国资》:上海第一次产业结构变化是何时?

徐建刚:1949-1956年间,上海确立了生产型城市目标。当时的大背景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奋斗目标。

1953年,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整个“一五”期间,全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内地,上海的工业基础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大力发展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就成为上海的必然选择。当时,上海提出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适度调整轻纺工业。因为上海之前有产业基础。

《上海国资》:上海“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第一个战略,与国家战略什么关系?

徐建刚:1956年以后,上海进入“充分利用、合理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是上海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个发展战略。

1956年上海第一届党代会召开,根据中央对上海的要求,提出了“充分地利用上海工业潜力,合理地发展上海工业生产”(“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上海近百年来形成的工业基础。这带来上海的一轮大发展。

在这一发展战略指导下,上海完整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对上海更有意义的事情,是整个上海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原来上海是没有完整的工业现代工业体系,1958年上钢三厂的高炉出铁,标志着上海的完整工业体系建成了。上海工业中心地位,就在于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原来上海没有的产业,已经开始有了,比如冶金、机电、仪表。我们做过统计,中国当时所有规模以上的工业类型共有156个,上海唯一没有的是采矿业,其他的都有。这非常厉害。

在此基础上,上海提出要做“高、大、精、尖”类工业,后来拿掉大型,变成“高、精、尖”,正式提出要建“两个基地”——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

此后,上海整个的经济发展基本按照这个路子在走,进行了三次大的产业改组,发展速度一下子上去了。为什么能够上去?就是因为这一产业结构方针的提出。加上城市空间布局上行政区划的调整,近郊工业区和卫星城构想的提出,现代意义上的上海开始出现。

《上海国资》:什么原因促使上海提出第二个发展战略?

徐建刚:第二阶段,上海“多功能中心城市重建的目标”开始提出。

1981-1982年,《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的文章,引发了“上海向何处去”大讨论。这个讨论意义很大。第一关注了上海的问题,第二形成了比较大的思路,第三引发了上海普通市民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这引发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以及1984年上海城市发展战略战役研讨会的召开,就整个上海的发展战略研讨。上海从生产工业基地向多功能中心城市转变。就是这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很大的共识,形成城市规划汇报提纲上报。1986年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为1990年代上海的大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围绕这个目标,上海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下,做了很多探索。

有了这些探索的积累,1990年代上海大放异彩。

这些探索当中,最有意思的例子是土地批租。为什么这个价值非常大?举例来说,上海第一块批租的土地,是1988年虹桥附近的一块面积不到一个足球场大的地,当时是2000万美元,相当于1.6亿元人民币。当时,国内的生产资料已经开始涨价,但商品还没有完全自主定价权,成本出现倒挂,上海很多企业很困难。所以当时第一块土地批租对人们思想观念冲击很大,上海有多少这样的地方可以批租?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得了。

正是这些探索,为上海的改革开放作了铺垫。

19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对上海发展影响很大。1992年以后,对上海来说,就是影响深远的浦东开发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决定很明确,要做一件事情,向世界证明我们是改革开放的。这个事情就是开发开放浦东。所以最后浦东开发开放才会上升为国家战略。然后才有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战略的提出。

1992年10月,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最有价值的要素

《上海国资》:为什么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的意义如此重大?

徐建刚: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上海的发展战略,就会发现,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的经济速度上去得非常快,从1992年起连续16年高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个经济增长转变了方式。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体制,上海的浦东开发开放是建不成的。整个上海集聚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技术,还有上海最值钱的土地。这三个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最有价值的。

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特别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上海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92年12月,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战略决策,明确了“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将上海的城市定位从生产型城市转变为多功能中心城市,围绕这一目标,上海开始了新一轮转型,开展“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调整。

《上海国资》:第三次为什么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

徐建刚:这是政策制定者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波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波是要素驱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第二波是投资驱动,第三波“创新驱动”,第四波财富驱动。

上海之前是投资驱动。上海增长速度在1996年时最高,那时整个上海就是个大工地,三年大变样。但这种模式到一定阶段,产业政策的边际效应下降。另外,上海只有这么多土地,受到资源的制约,所以后来上海提出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

当时国家背景是,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深入,新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勃兴,国家对上海的新定位是排头兵、先行者。

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是上海对发展模式的变革。

2012年以后上海的战略规划,大概都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一框架下,包括自贸区的探索、教育、司法、社团等国家改革试点、科创中心的建设等。上海提出到2040年建成“卓越全球城市”,同样与此相关。

猜你喜欢

浦东国资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三十年的浦东
特定问题调查:向国资“亮剑”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沈阳国资国企改革对策建议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上海国资:重组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