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李翱研究综述

2016-02-15郝润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复性韩愈古文

罗 枫 ,郝润华

(西北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20世纪以来李翱研究综述

罗 枫 ,郝润华

(西北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20世纪以来的李翱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逐步深入的发展趋势。各种研究性文章层出不穷,分别对李翱生平交游、文集版本、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古文运动进行了详细探讨,使李翱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以来;李翱;研究综述

李翱(774-836)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骨干之一,虽然后世评价不如“韩柳”,但他在这场文学改革中的作用决不可忽视。对于李翱的研究古已有之,但专门的论著较少,多以作品序跋或评论文章的形式出现,而且数量也不多,内容大多只是对李翱思想和文章的评述,如宋代欧阳修《读李翱文》,明代何宜《〈李文公集〉序》,清代全祖望《李习之论》。直到20世纪,关于李翱的专论性文章和著作才多了起来。本文以20世纪以来有关李翱研究的文章和专著为资料依据,对百年来李翱研究状况进行概述,以期对这一时期李翱研究状况做出总结。笔者将李翱研究分为民国时期、建国至“文革”结束、近40年三个时期进行论述。

一、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很多现代科学研究都是从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西方国家稍晚,但步伐十分迅速。传统人文学科的发展也夹在这股洪流中,浩浩荡荡,不断向前。尤其是近代儒家传统学问与西方新学科之间的摩擦,为李翱研究提供了大的文化背景。于是,有关李翱研究的专论性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单篇文章有冯友兰《韩愈李翱在中国哲学史之地位》[1]、吴恩裕《韩愈李翱与佛教之关系》[2]、孙道升《李翱思想的来源》[3]、胡适《李翱的生卒年岁》[4]、李恩溥《李翱年谱》[5]。前3篇文章主要探讨李翱的思想,这也是当时以及后来李翱研究的重点,后2篇文章是关于李翱生平的研究。除了这几篇文章,其他李翱研究的相关文章多见于一些哲学、伦理学专著,如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7]、夏丰臻《中国理学史》[8]等,其中均有关于李翱思想的论述。这一时期,由于现代学术刚刚起步,加上资料的缺乏和社会的动荡,对于李翱的研究未能进一步深入下去。

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学术研究相当活跃。然而,由于一些政治原因,特别是“文革”的影响,这种活跃的状态未能持续下去。因此,1949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关于李翱研究的文章和专著总体不多,主要有杨荣国《李翱思想批判》[9]。该文认为李翱的“复性”,是无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直觉主义,李翱是从直觉认识中以“复其性”,又从复性中以复旧制,他思想的来源主要是“中庸”的“诚则明,明则诚”和庄子的“反其性”“复其初”“从于心”,其《复性书》中提出的论点,比韩愈的《原道》与《原性》的思想深入,且更系统,对宋儒影响不小。这种论点当受到“评法批儒”时代政治的影响,显然不够客观。任继愈《中国哲学史》[10]对李翱性善情恶的复性思想也有所探讨。这一时期台湾学者的研究值得重视。如莫乃群《唐古文家李翱》[11]是一篇关于李翱生平研究的文章,但笔者目前无法见到此文。另有罗联添《李翱研究》[12]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该文考证李翱的里籍及家世、生卒年及事迹,并对李翱思想做了论述,将其概括为由重道而重文、行状不足信、论人性、据佛四点。接着作者又撰《李文公集源流、佚文及伪文》[13],对李翱的文集流传及部分文章的真伪进行考辨。外国学者的研究论文则有日本户田丰三郎《复性书の立场》[14],对于《复性书》的出发点做了阐述。

三、40年来李翱研究概况

“文革”结束后,学术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李翱研究也不例外。下面这部分,笔者以1976年至2015年相继发表的关于李翱研究的文章和专著为基础材料,通过整理分析,综述近40年来李翱研究概况。为了行文方便,分为两个阶段,即1976年至2000年是李翱研究逐步深入阶段,2001年至2015年是繁荣发展阶段。当然,这两个时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应是相互联系、逐次递进的。

(一)逐步深入阶段(1976年至2000年)

这一时期的李翱研究文章约有20多篇,主要可以分为李翱生平交游考、文集整理及版本源流考、思想研究、文史成就研究四个方面。

1.生平交游考。这一时期关于李翱生平的文章以马积高《李翱生平仕履考》[15]较早。随后,李光富《李翱年谱订补》[16]对李恩溥《李翱年谱》之卒年做了订正,并对李翱籍贯加注,补列了李翱的世系;郝润华《李翱交游考》[17]对李翱与梁肃、韩愈、孟郊等人的交往进行了考证,接着作者又撰《〈旧唐书李翱传〉勘误一则》[18]对《旧唐书李翱传》中“父楚金”进行勘正。

2.文集整理及版本源流考。关于李翱文集的整理相对较少,只有郝润华校点的《李翱集》[19]。该书以明成化本《李文公集》为底本,以《文苑英华》《唐文粹》《全唐文》以及国内各大图书馆收藏的其他刻本相参校,补充缺漏,订正讹误,并对李翱思想、文学成就做出评价,是今人整理点校的第一部李翱文集。同时郝润华《李翱与〈李文公集〉》[20]和《〈李翱集〉版本源流考》[21]也是研究李翱生平及其文集版本源流的重要文章。后来相继发表的金涛声《李翱集版本源流考辨》[22]、姚继舜《李翱文集版本系统考》[23]、李光富《李翱著作年代及版本考》[24]都是对李翱文集版本源流的考证,特别是李光富的文章还对李翱部分作品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考订。

3.思想研究。李翱思想一直是李翱研究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学者郭为撰文《李翱之人性论及其与佛老及玄学之关系与对道学家之影响》[25],对李翱人性论与佛、道思想的关系进行简要探讨。张瑜的硕士论文《李翱思想述评》[26]则以《复性书》为中心探讨李翱心性论思想,兼及儒学、政治、文学等,论述比较深入、全面。后来,陈弱水《〈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27]则主要探讨《复性书》与过往思想史的联系,试图展现《复性书》探索的主题和提出的答案与汉魏以下的重要思潮的联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关于李翱思想研究的文章也丰富起来,主要有黄开国《李翱的复性说》[28]、马良怀《论韩愈、李翱思想的历史位置》[29]、李晓春《试论李翱的人性论》[30]、李晓春和武玉鹏《试论李翱的人性论对二元论的影响》[31]等。一些哲学史著作的部分章节也对李翱复性思想有所探讨,如韦政通《中国思想史》[3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33]等。国外方面,“1986年美国的巴雷特撰写了博士论文《李翱思想中的佛、道、儒三家》,该书于1992年正式出版,作者从思想融合的角度,探讨儒、佛、道三家对李翱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写的《国际儒学研究》于1996年问世,此书认为李翱在儒学发展的过渡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4]。

4.文史成就研究。李翱是唐代非常重要的一位散文家,作为古文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他曾多次与韩愈切磋文章,相互借鉴,这在其文章《答朱载言书》已有明证。李光富《李翱的论文理论——读〈答朱载言书〉札记》[35]就以该文为依据,指出李翱虽从韩愈学文,但思想比较灵活,对韩愈既有吸收又有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论文理论。李世英《李翱的〈截冠雄鸡志〉赏析》[36]通过一篇文章的赏析,简要论述李翱的作文理论和文章特点。李翱曾做过史官,对修史也有自己的看法。郝润华《李翱史学观初探》[37]论述了李翱的史学主张,可概括为:修史者编史既要益于后世,又要重视史实,如实编写。该文还指出李翱这种史学主张与其传统儒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还有一部重要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即阎琦的《李翱评传》[38]。该书用三个章节对李翱生平与思想作风、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哲学思想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述,堪称20世纪李翱研究的一部扛鼎之作。

(二)繁荣发展阶段(2001年至2015年)

进入21世纪,李翱研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研究性文章层出不穷,除了大量的期刊论文外,许多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也加入李翱研究的浩浩大潮中来。2001年至2014年底,中国知网收录的专论李翱的硕士论文就有17篇之多,博士论文也有3篇,另有5篇博士论文部分章节涉及李翱。当然,最多的还是发表在各种文史期刊上的专论性文章,总计有50余篇。另有一些哲学著作的部分章节也涉及李翱。文章虽然很多,但内容仍以李翱生平交游、文集版本源流、思想研究、文学成就研究为主。在此将相关博硕士论文、期刊论文,按以上四个方面分类概述。

1.生平交游考。20世纪李翱生平交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年谱的考订方面,何智慧硕士论文《李翱年谱稿》[39]即是其中之一。该文对李翱先世、籍贯做了考察和分析,对李翱生平交游逐年考索排比,难能可贵的是对李翱大部分作品进行了系年考订,并纠正了相关文献资料的讹误和当时关于李翱生平研究文章中的疏漏、讹误,是一篇较翔实的李翱年谱。其后,刘新峰《李翱生卒年考辨》[40]对李翱生卒年进行考辨,认为李翱生于大历七年(772),与通行说法不同。黄爱平的博士论文《李翱研究》[41]生平交游考一章,对与李翱有频繁交往的人物,进行了详审考证,揭示出李翱真实的生活面貌。李晖《李翱舒州史实考证与评议》[42]、李小山《两〈唐书〉所载李翱穆宗朝史实考订》[43]和《李翱任朗州刺史考》[44]分别对李翱任舒州、朗州刺史的时间、事迹进行了具体考证。李最欣《李翱是韩愈弟子吗》[45]、黄爱平《李翱韩愈关系交恶辨》[46]对李翱与韩愈的关系进行考证,前文认为:韩李二人均不以李为韩之弟子。以李为韩之弟子者,乃宋祁等人的好逞偏见和众人的惯于盲从所致。黄文则对前人所谓韩、李关系交恶论进行澄清,认为韩、李关系并未交恶,前人所论,失之片面。另外,李小山的博士论文《李翱生平与思想新论》[47]对李翱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李翱的出生年应是大历八年(773),否定了大历六年、七年之说。咸晓婷的博士论文《中唐文学变革与古文运动与嬗递研究》[48]也涉及李翱生平研究。

2.文集版本源流考。21世纪以来,关于李翱文集版本的文章较少,主要有多洛肯的《李文公集版本述略》[49],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翱文集版本流传嬗变情况做了梳理与考证。

3.思想研究。关于李翱思想研究的文章历来最多,这一时期也不例外。其中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李翱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就有14篇,博士论文3篇,其他专论性文章也超过了30篇,仅从文章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思想研究仍是21世纪李翱研究的重点。这些文章,或综合研究李翱的各种思想,或单论李翱复性思想,抑或单论李翱其他某一思想。如王宏海的硕士论文《李翱思想研究》[50],便对李翱的人性论思想、经学思想、政治思想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可视为对李翱各种思想的综合研究。

专论李翱复性思想的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多,如郭应传《李翱〈复性书〉思想研究》[51],重点从性情的角度把李翱的性情说与思孟、韩愈及佛老的性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吴丹《试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52]指出,李翱吸收佛教《大成起信论》的思想论证心、性、情的关系,阐述了去情复性的可能性和方法。但这篇文章主要是从佛学的角度论述《复性书》的心性思想,对李翱《复性书》儒家方面的思想内容则论述不足。王淑青《李翱“援佛入儒”道德修养观研究》[53]认为,李翱以儒学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学思想,对传统典籍作了援佛入儒的理论发挥,优化了儒学的心性论和道德修养观,为宋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思维模式。姜赛飞《李翱人性论思想研究》[34]指出,李翱的人性论以反佛道、崇儒学为价值取向,以复兴儒学为根本目的,注重对佛道心性理论的提揭与吸收,是宋代二元论的先声。此类硕士学位论文还有杲元祥《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研究》[54]、张安玲《李翱复性论思想及其意义研究》[55]、刘金芳《三教会通视域下的李翱心性论》[56]、王心义《李翱复性书研究》[57]、郑宏颖《试析李翱〈复性书〉之“性”的来源》[58]、王明聚《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研究》[59]、马争朝《李翱复性思想的道家和道教思想渊源》[60]、张大伟《李翱情论思想研究》[61]、李孟苗《李翱复性思想渊源研究》[62]。

博士论文中,黄爱平、李小山(见上文)的论文均有部分章节论述李翱的复性思想,而韩丽华《回归诚明——李翱〈复性书〉研究》[63]则专论李翱的复性思想,全文对《复性书》的产生背景、思想内容、思想渊源以及对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论述详细、精审,阐明了李翱复性论思想的本质,指出了复性论思想对汉唐儒学的宇宙论向宋明理学心性论和义理学的转变的促进作用。

除了博硕士论文外,还有已发表的很多关于李翱复性思想的研究论文,如杨世文《论李翱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改造》[64]、贾志《浅谈李翱“复性说”对宋明理学形成的影响》[65]、李晓春《再论李翱的人性论》[66]、林耘《李翱复性学说及其思想来源》[67]和《李翱论“诚”》[68]、刘振维《论李翱“复性”说之蕴义及其与朱熹“人性本善”的理论联系》[69]、陆畅《援佛入儒:李翱“复性说”的多重面向》[70]等。

李翱在经学方面也有成就,他与韩愈合著《论语笔解》,便反映出他的经学思想。王宏海、曹清林《韩愈、李翱经学思想透析》[71]就指出,韩愈、李翱以心解经、神话孔子和改动经文的经学思想标志着对宋学的真正开启,也表明中国解释学的转向。唐明贵《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72]、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成就》[73]也都沿着这个方向做出判断。

在诸多李翱思想研究的文章中,李小山《从古文运动看李翱的礼学思想》[74]较有新意。该文认为李翱的礼学思想和古文运动的兴儒复道有着内在理路上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相容性,对李翱礼学思想的探讨,可以作为窥测古文运动的一个视角。

4.文学成就研究。李翱是古文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作为文学家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多洛肯《李翱创作散论》[75]指出李翱作为古文家和思想家,他提倡文以致用,作文要摆脱空言明道的花架子,走向参与政治、干预生活,文章要“文以载道”,要意新,语奇。李翱的这些主张在他的行状、碑传等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当时的文章复古产生了一定影响。黄爱平的博士论文(见上文)第三、四章,分别就李翱文章和文学主张进行论述,对其文章进行分类研究,指出李翱作文始终都没能摆脱“文以明道”的影响。其后,石明庆、王光义撰文《所尚各异 得失互参——李翱、皇甫湜古文理论与创作特色之比较》[76]在与皇甫湜的古文对比中挖掘李翱的古文理论和创作特色,认为李翱继承韩愈古文理论和创作中强调道德教化的方面,所以他有重道轻文的倾向,其文章说理重于抒情,文风平实质朴。黄颖《论李翱对韩愈古文理论的接受与发展》[77]则进一步指出李翱创造性地继承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继承中有所创造,有所深化,对唐中叶至宋代的文风改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小山《从古文运动看李翱的文学理论》[78]《李翱祭韩愈文主旨探微》[79]分别从古文运动的角度探讨李翱的散文创作与文学理论。前文指出李翱的文学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文非一艺”的本源论、“文以明道”的目的论、“创意造言”的创作论。后文则对李翱的单篇文章《祭吏部韩侍郎文》进行分析,指出李翱是站在自身的学术角度,对韩愈的思想和文学贡献进行评判,所以该祭文能反映出韩李学术思想的微妙差异。施翊飞的硕士论文《李翱文章研究》[80]是近年来集中研究李翱文的一篇论文,其将李翱文章分为七类,传状类、碑志类、哀祭类、论辨类、奏议类、书牍类、杂记类,结合其思想主张,对具体文章进行分析,并用对比法,将李翱与同期其他作家进行对比,从而总结李翱古文的成就和特色。同时,施翊飞另有《试论李翱对韩愈作品风格的接受和发展》[81]一文,对李翱与韩愈散文的继承关系做了阐述。博士论文方面,王凤玲《唐代书信研究——以干谒、论文、论史书信为中心》[82]、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83]、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研究》[84]部分章节分别涉及李翱论文书信、贞元时期的文章、传记文学创作的研究。

总体而言,20世纪以来的李翱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呈现出逐步深入发展的趋势。但是,其中也有部分文章陈陈相因,缺乏新意,尤其是关于李翱思想与《复性书》的研究,成果虽多,但似乎炒冷饭现象较为严重。有些方面尚需深入,如对李翱散文的研究、李翱思想与佛教的关系、李翱是否能诗的问题,李翱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问题,以及后代对李翱的接受问题,等等,另外,学界至今未能产生一部李翱文集的详细校注本,也是影响李翱研究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留给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1]冯友兰.韩愈李翱在中国哲学史之地位[J].清华周刊,1932(9):3-4.

[2]吴恩裕.韩愈李翱与佛教之关系[J].清华周刊,1932(9):7-18.

[3]孙道升.李翱思想的来源[J].清华周刊,1934(5):41-56.

[4]胡适.李翱的生卒年岁:第5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4:148-153.

[5]李恩溥.李翱年谱[N].“中央日报”,1948-5-17(7).

[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夏丰臻.中国理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9]杨荣国.李翱思想批判[J].哲学研究,1959(Z1):64-74.

[10]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1]莫乃群.唐古文家李翱[N].广西日报,1963-07-14.

[12]罗联添.李翱研究[J].“国立”编译馆馆刊,1973(3):55-90.

[13]罗联添.李文公集源流、佚文及伪文[J].书目季刊,1974(3):25-28.

[14]户田丰三郎.复性书の立场[J].“支那”学研究,1963(3):1-9.

[15]马积高.李翱生平仕履考[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93-98.

[16]李光富.李翱年谱订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62-66.

[17]郝润华.李翱交游考[J].社科纵横,1994(2):45-46.

[18]郝润华.《旧唐书李翱传勘误》一则[J].史学月刊,1995(1):41.

[19]郝润华.李翱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

[20]郝润华.李翱与《李文公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74-75.

[21]郝润华.《李翱集》版本源流考[J].图书与情报,1992(4):55-57.

[22]金涛声.李翱集版本源流考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2):733-742.

[23]姚继舜.李翱文集版本系统考[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1):32-34.

[24]李光富.李翱著作年代及版本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52-59.

[25]郭为.李翱之人性论及其与佛老及玄学之关系与对道学家之影响[J].高雄师院学报,1981(9):15-36.

[26]张瑜.李翱思想述评[D].台北:台湾辅仁大学,1985.

[27]陈弱水.《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8(3):423-482.

[28]黄开国.李翱的复性说[J].社会科学,1990(2):34-38.

[29]马良怀.论韩愈、李翱思想的历史位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1):44-49.

[30]李晓春.试论李翱的人性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65-71.

[31]李晓春,武玉鹏.试论李翱的人性论对二元论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63-68.

[32]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台北:台北大林出版社,1980.

[3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台北:三民书局,1986.

[34]姜赛飞.李翱人性论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3.

[35]李光富.李翱的论文理论:读《答朱载言书》札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61-64.

[36]李世英.《截馆雄鸡志》赏析[J].秘书之友,1986(5):50-51.

[37]郝润华.李翱史学观初探[J].兰州学刊,1991(6):97-98.

[38]阎琦.李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9]何智慧.李翱年谱稿[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2.

[40]刘新峰.李翱生卒年考辨[J].社科纵横,2006(8):140-142.

[41]黄爱平.李翱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42]李晖.李翱舒州史实考证与评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82-87.

[43]李小山.两《唐书》所载李翱穆宗朝史实考订[J].语文知识,2010(4):10-12.

[44]李小山.李翱任朗州刺史考[J].兰台世界,2010(20):58-59.

[45]李最欣.李翱是韩愈弟子吗[J].文学遗产,2005(3):134-137.

[46]黄爱平.李翱韩愈关系交恶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24-28.

[47]李小山.李翱生平与思想新论[D].西安:西北大学,2009.

[48]咸晓婷.中唐文学变革与古文运动与嬗递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9]多洛肯.李文公集版本述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5-157.

[50]王宏海.李翱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

[51]郭应传.李翱《复性书》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2.

[52]吴丹.试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D].苏州:苏州大学,2004.

[53]王淑青.李翱“援佛入儒”道德修养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54]杲元祥.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55]张安玲.李翱复性论思想及其意义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56]刘金芳.三教会通视域下的李翱心性论[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7]王心义.李翱复性书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58]郑宏颖.试析李翱《复性书》之“性”的来源[D].兰州:兰州大学,2010.

[59]王明聚.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60]马争朝.李翱复性思想的道家和道教思想渊源[D].兰州:兰州大学,2013.

[61]张大伟.李翱情论思想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62]李孟苗.李翱复性思想渊源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3]韩丽华.回归诚明:李翱《复性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64]杨世文.论李翱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改造[J].中华文化论坛,2001(2):105-109.

[65]贾志.浅谈李翱“复性说”对宋明理学形成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0-64.

[66]李晓春.再论李翱的人性论[J].甘肃理论学刊,2001(3):52-54.

[67]林耘.李翱复性学说及其思想来源[J].船山学刊,2002(1):66-69.

[68]林耘.李翱论“诚”[J].孔子研究,2003(3):119-121.

[69]刘振维.论李翱“复性”说之蕴义及其与朱熹“人性本善”的理论联系[J].哲学与文化,2005(7):43-58.

[70]陆畅.援佛入儒:李翱“复性说”的多重面向[J].博奇·博记文学选刊,2010(6):56-57.

[71]王宏海,曹清林.韩愈、李翱经学思想透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5-38.

[72]唐明贵.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J].孔子研究,2005(6):98-106.

[73]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成就[J].齐鲁文化研究,2007(6):208-218.

[74]李小山.从古文运动看李翱的礼学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9-122.

[75]多洛肯.李翱创作散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2):41-45.

[76]石明庆,王光义.所尚各异 得失互参:李翱、皇甫湜古文理论与创作特色之比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13-16.

[77]黄颖.论李翱对韩愈古文理论的接受与发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4):28-31.

[78]李小山.从古文运动看李翱的文学理论[J].中州学刊,2011(5):223-225.

[79]李小山.李翱祭韩愈文主旨探微[J].时代文学,2011(10):194-196.

[80]施翊飞.李翱文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81]施翊飞.试论李翱对韩愈作品风格的接受和发展[J].鸡西大学学报,2013(4):103-105.

[82]王凤玲.唐代书信研究:以干谒、论文、论史书信为中心[D].武汉:武汉大学,2009.

[83]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84]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2016-08-07

罗 枫(1985-),男,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郝润华(1964-),女,甘肃武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I206.2

A

1671-9476(2016)06-0012-05

10.13450/j.cnki.jzknu.2016.06.03

猜你喜欢

复性韩愈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包涵体蛋白的纯化层析复性技术研究进展
抗HSV-2单链抗体和碱性磷酸酶融合蛋白的制备
中药坐浴方联合激光烧灼疗法治疗易复性肛周尖锐湿疣术后47例
包涵体变复性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