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教育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2016-02-15李辉
李 辉
男孩教育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李辉
摘要:近年来,男孩在学校不够上进、在家中过分依赖、在社会上遇事易气馁、在性格上偏女性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有专家学者称之为“男孩危机”。分析有关研究成果发现,这种“危机”从外部因素来看,源于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影响;从内部因素来看,与男孩自身的生理、性格与态度等个性因素有关。解决男孩发展中存在的这类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教育策略,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
关键词:男孩危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近期,针对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男孩在学校不够上进、在家中过分依赖、在社会上遇事易气馁、在性格上偏女性化等问题,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在10周年校庆活动中,特别举办了男孩教育论坛,其目的是唤起社会各界对男孩教育的重视,重塑男子气概。此次活动使得“男孩危机”再度成为热点话题,引起了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基于对男孩教育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对“男孩危机”的界定及现状进行分析,从而阐述其产生原因,探讨其解决对策,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男孩危机”界定研究
2009年12月9日,李文道、孙云晓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男孩危机:一个亟须关注的教育现象》的文章。该文首次将“男孩危机”这一概念引入国内的研究领域,并指出“男孩危机”是“全线性”危机。
(一)“男孩危机”的提出
“男孩危机”的提出并非产生于中国,其影响也非中国独有,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追其溯源,它在真正意义上被提出,是始于20世纪末期的西方社会。根据李申儒的研究,199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就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指出,当代男孩在性格上表现得不如女孩勇敢、积极,导致其在成就上远逊于女孩。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也发文指出,美国各地的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莱昂内尔·泰格则在其《男性的衰落》一书中指出,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女生表现越来越好,男生表现越来越差。由此可见,“男孩危机”的提出并不是凭空的,欧美一些国家甚至因此出台了“拯救男孩计划”。[1]
李文道、赵霞指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是最早注意到男孩在学习方面存在弱势的国家。1996年,英国皇家首席督学明确表示,男生的学业失败是英国整个教育系统最受重视、最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之一,英国下议院甚至进行过相关讨论。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也以《男孩迷思》为题,讨论了男孩在各个方面的落后,并提出恢复男孩天性、发展良性竞争等方案。澳大利亚政府在进行了一系列行动调查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份名为《男孩,正确地成长》的报告,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相关政策,而且实施了有效的相关行动,以正确引导男孩成长。[2]
(二)关于“男孩危机”的争论
国内“男孩危机”提出后,就引起了学术争辩。孙云晓等在2010年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中,以翔实的研究数据说明中国当代男孩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男孩危机”和“拯救男孩”的观点。李文道、赵霞随后也发文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男孩危机的表现是全面性和全过程的,不仅涵盖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社会危机等四个方面,还体现在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延伸。由此得出结论,“男孩危机”是一个众多研究数据支撑起的事实。[2]
徐安琪对孙云晓等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以其调查研究结果和相关统计资料论证了“男孩危机”并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一个“伪命题”。[3]针对徐安琪的质疑,孙云晓等随之论证了“男孩危机”的客观性。他们认为,男孩在各方面都存在危机,是全线危机;虽然男孩和女孩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应试教育对男孩更加不利,它与男孩天性不符;父亲角色的缺失非常不利于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先天存在的性别差异更需要因性施教。[4]
这场讨论的主要分歧在于:“男孩危机”究竟是客观事实还是伪命题?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2012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从学业危机的视角出发,指出现在的中小学,不仅学习成绩方面,女生普遍好于男生,而且学习能力、心理条件、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女生也存在优势;甚至在数学、实验等男生传统上具备优势的项目上,男生表现也不如女生。全国初中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朝文认为,成绩好坏不是衡量男孩是否存在危机的唯一标准,指出这种提法并不妥当,并解释道,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更适合女孩的性格和学习方式,而男孩的优势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和体现。[5]
杨建朝从关注教育性别公正的角度指出,男孩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日益被边缘化,存在教育性别不公正问题。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提出质疑,认为现在男孩“阴盛阳衰”只是个别现象,不宜夸大;女性仍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教育方面还需更多地关注女性,政策上还需更多地向她们倾斜。[6]如,卞广春认为,“男孩危机”是男权意识的另一种说辞,实际上体现的思想是男性仍然是社会的主体,是不应当被女性所超越的。[7]
杨雄对“男孩危机”持中立态度。他认为,在关注“‘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的同时,应该正视男孩在学业等各方面的危机现象本质。他通过经验事实和实证数据表明,“女生学业优势”并不直接暗示“男孩全线危机”。[8]郑素华根据《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相关数据提出,男孩在体质方面确实是存在问题的,因此“男孩危机”至少不是一个能全盘否定的伪问题。[9]近期,木须虫也发文表述同样的观点:“男孩危机”不宜放大,但是“男孩危机”也需要得到足够重视,男女有别本就是社会分化的结果,男刚女柔才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调。[10]
二、“男孩危机”表现研究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发现,“男孩危机”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四个方面。
(一)学业危机
学业危机是“男孩危机”中表现最为突出,也对男孩成长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危机。李文道、孙云晓通过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男生在学业成绩方面确实落后于女生,从时间跨度上,体现在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阶段,从空间范围上,体现为全国性。[11]李申儒对男孩自身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3.01%的男生承认“男孩危机”现象的存在,但是他们只承认“男孩危机”是部分危机,其主要表现为学业方面存在危机。[1]张扬等对三所小学的实地调查显示,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方面,男孩都不如女孩。[12]
(二)体质危机
李文道等根据调查数据指出,男孩存在严重的体质危机,不论是国内纵向比较,还是中日横向比较,均显示出中国男孩在体质、健康等方面存在危机。[2]周海旺等从清华大学公布的2012年自主招生体质测试结果中发现,参加自主招生的1200名考生中,超半进行了体质测试,男生的不及格率比女生高。[13]张扬等也发现,小学中男孩普遍比女孩显得瘦弱,易生病。通过学生访谈得知,这些瘦弱的男孩通常怕动,不愿上体育课,尤其是不愿意进行跑步练习。[12]
(三)心理危机
李文道等认为,男孩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男孩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成瘾行为发生率和常见心理疾病发生率都普遍高于女孩。[2]张扬等指出,小学男生心理弱势的具体表现为:在班委改选时,11.3%的男孩表示竞选失败后心理会受到打击,导致以后的活动不会积极参与;而只有3%的女孩会存在退缩的现象。在情绪自控力方面,21%的男孩心情不好时会向父母发脾气,而只有6%的女孩存在这种行为。在承受力方面,有教师表示现在的男孩更娇气,部分男孩受批评还会哭,对此,75%的家长也表示有同感。[12]
(四)社会危机
男孩社会危机的表现可显示为男孩女性化、中性化,性格品质脆弱,社会适应性不强等,这都直接影响了男孩的职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科技的不断进步,以服务和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经济不断崛起,体力劳动会越来越少,男孩的优势减弱,将会面临更大挑战。[14]
三、“男孩危机”产生原因研究
导致“男孩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外部因素
1.教育方式不当。男孩所受到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社会教育是延伸教育,都对其成长有终身影响。李申儒从教育学的分析视角指出,当前教育制度刻板、机械化,与男孩活泼好动的天性相违背;教育模式则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载体、采用单向灌输式教法,这些都不利于男孩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教育内容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应用,重单一知识、轻综合素养,不利于男孩优势的展现;教育评价围绕应试而展开,放大了男孩的缺点,淹没了男孩的优点。[1]赵霞指出,正是由于这种教育大环境的偏离,使得学校、家庭、社会对男孩教育的心态上都趋于急功近利。学校追求高升学率,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看重高学历,对男孩的期望值更高,这些都导致男孩教育出现问题。[15]
2.成长环境阴柔。学校环境中,男女教师比例失衡是造成校园氛围女性化浓重、过于安静的主要原因之一。王文等指出,女教师的一举一动会给女生提供合适的范型,但容易导致男生性别角色混淆,不利于其发展。[16]家庭环境中,由于父亲工作繁忙、责任负担重等原因,导致父亲角色缺失,进而使教育子女的重任交到母亲或是家中长辈的手中,同样不利于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14]社会环境中,俞明雅指出,大众媒体的负面引导和教育转型期的社会心理盲目化,在无形中导致了男孩的弱势。公众对男性角色传统的审美出现变化,由“阳刚之气”转向“阴柔之美”,加上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的传播误导,青春期男孩的辨别能力弱、模仿能力强等内外因素,造成了如今社会“伪娘”盛行的现象。[17]
3.社会变迁导向。社会变迁首先表现为社会观念的变迁。郑素华指出,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得男性在体能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特定社会时期的性别观念;伴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的后工业时代,男女在不同领域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逐渐减弱,人们的,社会性别观也随着差异区别的减小而改变。[9]其次,社会变迁表现为社会政策的变迁。国家实行“优生优育”政策,大部分家庭只生一两个孩子,导致很多父母对其子女,尤其男孩的溺爱心理加剧。此外,国家关于适龄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更是对男孩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刘茜指出,有媒体曾经报道,每年8月,我国一些地方就会出现剖腹产高峰期,甚至有的准妈妈提前一个月让孩子降生,为的就是让孩子提前入学。[18]而在孙云晓看来,提早入学对大部分男孩来说是“灾难性”的。
(二)内部因素
1.性别客观差异。何楠指出,近几十年来,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结果来看,男女之间的大脑差别至少有一百多处,这与各自的大脑结构、血液及血流量、体内激素有关。正是这些差别决定了男女各自的性别特征,乃至性格特征。[19]李申儒也从生物学的视角找到了男女性别存在差异的原因,即男性拥有的特定Y染色体表现出更为脆弱的特点,且容易受到环境污染的伤害,因此,男孩在存活率上的体现是较低的,在缺陷率上的体现反而是较高的。[1]
2.性别主观差异。孙云晓等指出,男孩自身的一些因素也加剧了“男孩危机”。主要表现为:其一,男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其二,男生的学业行为表现不够积极;其三,男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普遍偏高。[11]加大这种差距的主观因素还有,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导致的男孩自身优越感较强,父母溺爱、隔代抚养导致的男孩性格懦弱娇惯等,都直接促成“男孩危机”,对男孩以后的成长也有不良影响。
四、“男孩危机”解决对策研究
导致“男孩危机”的原因是交叉综合的,对此,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及建议。
1.改进教育方式。解决“男孩危机”,教育是关键,需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应当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制度,增加教育内容,改变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评价机制,采取性别差异教育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协调合作,共同促进,以求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教育也要联合家庭和学校,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建社会实践的可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13]在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中,杨雄提出了新观点——“右脑教育”。根据相关研究,左脑是产生对立、竞争情绪的区域,右脑则是产生和谐、关爱、平静等情绪的区域。然而现实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只关注男孩左脑的开发,因此应当特别注重“右脑教育”。[8]
2.重塑成长环境。首先,防止男孩生活成长环境过于女性化,让男孩真正进入男孩天地。如,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提高父亲的教育参与率,加强“阳刚之气”男性角色的多重塑造和宣传力度等。其次,应该加强榜样教育。学校中,可以选取模仿生,使综合素质高的同学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家庭中,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孩子时各自所赋予的性别角色。社会中,可以通过宣扬好人好事等为公众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不仅有利于男孩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利于对男孩开展责任教育。
3.认识社会变迁。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认识社会变迁。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个时代有其不同的特征。我们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传统观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其次,需要对相关社会政策有正确的理解。家长和学校在解读政策时要考虑到男女的性别差异,不要盲目追求一体化、一刀切,应该尊重男孩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政策公布以前,相关政策的制定者也要考虑到该政策是否符合男孩成长发展规律。
4.引导男孩自救。解决“男孩危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甚至政府都应给予重视,并积极探索解决措施。除此之外,男孩自身的内部力量也对“男孩危机”的解决有一定帮助。对此,李申儒提出了“男孩需自救”,并在问卷调查中收集并分析了来自众多受访者的具体解救建议:首先,男孩要明确自己被赋予的重大责任;其次,男孩需要从自身做起,立足小处、着眼大处,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最后,男孩要有自救的意识,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和崛起。[1]
五、总结与展望
尽管目前对男孩教育问题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具有争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从“男孩危机”的界定上看,它究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是危言耸听的伪命题?有学者承认它的存在,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还有学者保持中立态度,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虽然学者们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了,那就是男孩教育方面确实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正确对待“男孩危机”,不能过分夸大它,也不能轻视它的存在及对男孩成长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从“男孩危机”的表征上看,它是部分危机还是全线危机?首先,从横向上,孙云晓指出男孩在学业、体质、社会适应性、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危机。李文道还补充指出,“男孩危机”可能存在婚姻危机和精子危机。其实,在“男孩危机”提出时,我们过于关注男孩问题,从而忽略了女孩同样也是存在不少教育问题的。男孩、女孩都是某些不当教育方式的受害者,都存在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男孩有男孩的优劣势,女孩有女孩的优劣势,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其次,从纵向上,有学者提出,我们只听说“男孩危机”,没听过“男人危机”。“男孩危机”客观原因上是由于男女两性发育的生理特点不同,主观原因是教育方式的不当。但是,人的成长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男孩所表现出来的危机会随着男孩成长为男人,在一定程度上补救回来。[10]
第三,从“男孩危机”归因上看,郭冬生指出,个体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影响的产物。当前我国男孩面临的问题是男生人格发展出了问题,而这主要是由于教育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的。[20]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导致“男孩危机”的真正源头是现行教育出了问题。
第四,从解决“男孩危机”的对策上看,在制定解决方案时,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使其效果达到最大化?如何规划出更合理的教育体系?如何倡导家庭教育意识,推动家庭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尤其是男孩发展心理学知识?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学校系统化教育共同促进?这都是目前值得社会各界深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最后,在实施解决方案时,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行动研究,以实践活动来验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考察它的实效性和推广性。
【参考文献】
[1]李申儒.男孩视角的“男孩危机”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2]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一个众多研究数据支撑起的事实[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3]徐安琪.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J].青年研究,2010,(1).
[4]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J].青年研究,2010,(3).
[5]各方关注男孩“危机”——男孩真的需要拯救吗?[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2,(6).
[6]杨建朝.男孩危机背后的隐忧:关于教育性别公正缺失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7]卞广春.“男孩危机”是男权意识的另一种说辞[N].中国妇女报,2014-04-10.
[8]杨雄.关于“男孩危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9]郑素华.关于“男孩危机”的争论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
[10]木须虫.不必放大“男孩危机”[N].四川日报,2015-10-08.
[11]李文道,孙云晓.我国男生“学业落后”的现状、成因与思考[J].青年研究,2012,(9).
[12]张扬,周瑶,陈鹏.小学“男孩危机”现状调查及干预路径——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4,(21).
[13]周海旺,严善平,周安芝.中小学男生相对弱化问题研究——以上海为例[J].社会科学,2012,(12).
[14]赵霞,孙云晓.男孩危机现状分析及对策[J].少年儿童研究,2010,(1).
[15]赵霞,李文道.男孩危机暴露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16]王文,盖晓松,胡笑红.弱势男生,性别平等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17]俞明雅.“男孩危机”引发的教育思考——从家庭、社会角度的审视[J].南华大学学报,2012,(2).
[18]刘茜.正视“男孩危机”现象[J].湖南教育,2012,(6).
[19]何楠.男孩教育,要尊重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J].幼儿教育,2011,(3).
[20]郭冬生.论我国教育现代性的性别危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7).
责任编辑:董力婕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Among Boys
LI Hui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boys have shown little progress at school. Some are discouraged by social norms and even become feminine in character. More and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call it the“boy crisis”. Based on analysis of relevant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is“crisis”is not only dependent on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but also physical, character and attitude factors.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boys, we need to adopt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trategy, combiningschool, familyand society.
Key words:boycrisis; school education; family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self- education
作者简介:李辉,女,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435002
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16)02-0042-05
DOI:10.13277 /j.cnki.jcwu.2016.02.005
收稿日期: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