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的转折点:新疆支边妇女被组织安排的婚恋
2016-02-15石彤王颖
石 彤 王 颖
生命历程的转折点:新疆支边妇女被组织安排的婚恋
石彤王颖
摘要:新疆支边妇女于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政治动员下进疆支边。依据生命历程理论,进疆支边和被组织安排的婚恋是支边妇女生命历程中重要的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研究表明:组织安排婚恋方式真实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支边妇女的生命历程产生很大影响。支边妇女个体生命历程在社会历史、结构变迁中的嵌入性,被组织安排的婚恋的生命事件与其他生命事件的关联性,以及不同支边妇女与不同性别生命轨迹的差异性则是生命历程转折的表现。
关键词:新疆支边妇女;组织安排;婚恋方式;生命历程;妇女口述历史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王震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率领数十万将士建设新疆,屯垦戍边。为使广大官兵扎根边疆,王震上书中央,组织大批妇女进疆,参加边疆建设。①来源于新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部队的婚姻问题,国家动员甘肃、湖南和山东等地妇女大规模进疆。[1]因此,组织就成为实现国家意志、安排新疆支边妇女②新疆支边妇女指1949年开始,主要来自山东、湖南等地的女青年、女知识分子。部分妇女以参军方式进疆、有军籍;部分妇女以支边的身份进疆,进入新疆各条劳动战线;部分妇女则被安排“持家”、进入家属队,没有正式工作。婚恋的代表。
1950年5月,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婚姻自由,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疆支边妇女的婚恋是怎样被组织安排的?这种组织安排对于新疆支边妇女意味着什么?新疆支边妇女这种独特的婚恋方式是如何影响着她们的生命历程?生命历程中是否存在差异性?
二、理论分析框架
本研究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生命历程理论发展了近一百年,成为社会学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20世纪初到40年代以前的时期,美国城市化迅速,芝加哥学派的托马斯(William I. Thomas)等人通过对移民问题的深入研究,使生命历程研究开始萌芽。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了生命历程研究的第二次高潮[2][3],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命历程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并成为“20世纪下半叶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成果”。[4]中国社会学者李强等人率先将国外生命历程研究引入中国社会学界,一批社会学者随后一方面继续介绍国外生命历程研究,一方面运用生命历程理论对中国现实中的问题和群体进行研究。[5][6][7][8][9]依据生命历程理论,本研究建构了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1.生命历程
生命历程(The Life Course)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年龄分化而体现的生活道路”,是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事件,其顺序是按照年龄层级排列的”,而“年龄、成长和死亡这些生物意义在生命历程中是由社会建构的,年龄层级表达的也是一种社会期望”。[4][7][10]生命历程中按年龄分级的事件和角色模式还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11]
2.生命事件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生命历程是生命事件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构成。[12]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也影响着个人的角色扮演。较典型的生命事件一般包括获得教育、离开父母独立、结婚或离异、生育子女、工作或辞职、居住地的迁移、人老病死等。[13]生命事件(Life Event)是理解不同生命轨迹的核心要素。生命轨迹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如一个人的一生或者一生当中的某一部分),期间个人经历了很多生活事件,最终导致在不同时间段内个人和家庭进入不同的生活水平和状态。[14]
3.轨迹、转换和转折点
轨迹(Trajectory)是指在生命跨度以内诸如工作、婚姻、自尊等的发展轨迹,它依据角色发生的先后次序而建立,并且反映了人在较长时期内的生命模式。轨迹与变迁的概念密切相关。[7]转折点是生命历程中代表实质变化或者方向上间断的一个点,它引导的是一个长时间持续的变化而不是暂时的绕弯。[15]改变生命轨迹方向的是转折点。入学、就业、参军、结婚等社会事件则可能改变生命轨迹。[7]转折点是个人生命轨迹原有的发展方向会突然地被打断或者出现不连续性。[16]“重大生命事件”往往是人生命轨迹的转折点。每一次转折都标志着个体较以前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17]引起转折的重大生命事件是指发生可能产生严重的长期持续效应的相对突然性变化。生命历程轨迹包括多个转折点,生命轨迹则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人生命中稳定和变化的模式,包括多重转折。[18]
4.年龄
生命历程理论提出的“年龄”概念不再局限于个体层面,在微观和宏观上实现了对事件和角色等生命历程轨迹的建构。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概念被解构,从社会和心理上对年龄进行多元化分析。对年龄在生命时间、社会时间和历史时间方面进行重新思考。生命时间是指实际年龄,反映个体的生命周期的阶段。社会时间是扮演社会角色的恰当时间。个体离家、结婚和生育的恰当年龄即是社会时间。[7]历史时间指出生年份,代表个体在历史中所处的位置。强调人在历史情境中,关注历史事件和环境对人的影响。[8]
5.出生组
出生组是指在相同历史时间出生的一代人[8],即一组出身于相同历史时期和经历相同的社会变革(在给定的同系列和同龄中)的群体。[16]
(二)基本原理
20世纪60—70年代,生命历程研究范式由埃尔德创始。埃尔德在《大萧条的孩子们》一书中提出了生命历程的概念,后来又归纳出生命历程研究范式中的四个基本原理。一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是指在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时期与地域空间的个体生活轨迹;二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原理,是指个体生活嵌入社会关系中;三是“生命的时间性”原理,指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对个体生命历程产生影响,发生时间之重要性甚至超越事件本身;四是“个体能动性”原理,是指社会结构不能完全决定个体,在各种约束中仍具有主动性,在有目标的行动中,选择性地塑造自己的生命历程。[7][19]
(三)研究框架
生命历程分析框架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生命历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第二,社会模式的代际传递;第三,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活史的影响。[7]本研究主要借鉴生命历程的分析框架。需要说明的是,生命历程理论展现的是个体或群体生命轨迹和事件,而恋爱婚姻只是新疆支边妇女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事件。本研究拟撰写系列论文去展现新疆支边妇女的每一个生命时期,在本文中只以新疆支边妇女恋爱婚姻为主题,但是运用生命历程研究范式进行分析。目前,学界从女性视角和性别视角研究生命历程理论的成果并不多,主要聚焦于农村妇女、女性流动人口、知青、老年女性、女性高层次人才、女性艾滋病患者等群体,以及计划生育、妇女地位、社区参与等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丰富了该领域研究。
三、研究方法
在生命历程研究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两类传统研究方法。一是定量研究,主要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统计模型对样本进行的分析。事件史分析是目前在生命历程研究中较常用的较新的一种定量方法。[7][11]二是定性研究,包括生活史研究法、观察法、内容分析法等,可以考察事件发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一)生活史研究
生命历程研究分为追溯性生命历史研究(Retrospective Life History Study)和前瞻性生命历史研究(Prospective Life History Study)。追溯性生命历史研究主要针对65岁左右的人群,能够揭示研究对象长期的生命历程并对其加以重构。[20]它运用生活史研究方法资料搜集,生活史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情景里,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事件和经历。它所涉及的主要是通过非结构或半结构访谈收集到的对过去生活的描述,包括对信件、照片和日记等个人资料的研究。口述历史即是这样的访谈。[11]
(二)妇女口述史
本研究采用口述史的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妇女主义者运用口述历史提取妇女的生活经验和故事,而这些是被忽视的,并通过口述历史,使妇女在历史中发声。[21]学者们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为研究共和国妇女史提供了妇女自己的声音。口述历史可以保存妇女的声音,同时,因为独特的资料收集和演绎的方法,口述历史可以更“有效地开发不同的妇女议题和展示其中的复杂性”。[22]
本文访谈对象的年龄均为70岁以上,其中有12位支边妇女和一位男性。受访妇女主要来自湖南和山东两地,她们在1951年到1954年间进疆。进疆前的身份是农民、学生、工人等,进疆名义上是参军,但实际上有军人和支边妇女两种身份。受访妇女的结婚时间为1953年到1961年之间。12位支边妇女受访者分别编码为LLM、WXH、TSY、LJY、YSZ、BSY、ZCY、LMX、LLL、DQY、JMF、YGM,LJY配偶编码为CG。本文通过口述历史,主要展现她们生命历程中的婚恋故事。[1]以两个典型支边妇女(LLM、YSZ)的生命故事为主线,辅之以其他支边妇女的生命故事,并以LJY配偶(CG),一个代表组织安排支边妇女婚恋的干部口述资料作为佐证。所运用的资料是由女性自己表达的,尽量避免研究者主观臆断,对资料的理解力求恰当,以达到共识性与合理性。[23]
四、重要生命事件:被组织安排的婚恋方式①本课题另撰文研究新疆支边妇女的其他婚恋方式,本文主要研究被组织安排的婚恋方式。
支边妇女生命历程中的第一个生命转折点是进疆支边,随之而来的相关的重要生命事件,即被组织安排的婚恋方式则是第二个生命转折点。
(一)组织安排的存在和力量的体现
支边妇女诠释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对自己的婚恋故事有如下的理解。LLM于1936年11月1日在湖南长沙县接驾岭出生。1951年4月,新疆军区在湖南招兵,1951年4月25日,她被正式录取成为一名军人。她被分到新疆军区6军②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第6军。17师49团。她这样描述组织对其婚恋的安排:
“我向往的丈夫是一个年轻的、有文化的,但是这个想法实现不了的。我有这么一个经历,是刚来卫生队的事,药房里有一个做司药③医院中专门负责以处方抓药付给患者药品的医务人员,一般用于中医。的人,他是个学生兵。我也不是说看上他了,因为我们护士要去拿药,跟他接触多,人家看出他好像有那么点意思,所以领导很快就把这个司药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去了。组织上只允许和老干部谈恋爱,不允许和年轻人谈恋爱。因为这些老干部年轻时都在打仗,没时间解决个人婚姻问题。因为我们那时候还小,我们没有谈恋爱的想法。当时结婚是有条件的,他不够条件,太年轻,干部们也是根据年龄大小依次有计划一步一步地解决。有的老干部认为当了一辈子兵,可以找个老婆了。组织上说不要着急,每个人都给发个老婆,这是原话。我在营部卫生所当卫生员时,我就遇上了我后来的老伴,他是营部的副教导员。有一天,我们教导员叫通信员把我叫去,教导员对我说,‘你不小了,17岁多了,该找对象了,我们这里有一个干部,才26岁,算年轻的了,挺好的。你就找他吧。’我听他这样说话就生气了,起身就走了,我不愿意听,也不愿意交。参谋长又跟我谈话,他讲的方式就不一样,他说我们想给你介绍一个对象,你看行不行,你们见见面,不行就算。他这样讲话我觉得还可以,我没吭气,起码我没有听完转身就走。有一天晚上,通信员来了,说副教导员叫你去,这个时候他有意识交往了。他只是问了一些问题像家里的情况,他还说我年龄大了想跟你交朋友,当时我没说同意也没反对。有时候饭好了,他叫我来吃饭。我们没有谈恋爱也没有拉手,不好意思。他送个上海牌的手表给我,我接受了,说明我还是认同他的,我想这个人看起来还可以,我对他也没那么反感,如不接受,领导还要给我找对象。他把申请结婚的表填好了,拿来让我签字。1953年8月21号下午,我被送到乌鲁木齐,22号我们就结婚了。结婚时,我还不满18岁。”
YSZ在1933年出生于山东栖霞县,1953年报名去新疆,1954年到新疆,被分配到焉耆,在汽车独立二营(简称汽二营)工作,当时虚岁20岁。对组织的安排,她是这样理解的:
“我们认识连面都没见,就是营部的干部研究哪些人够条件,够条件的人就找,不够条件的不能找。条件是党员、干部,他够条件了。有的男同志来追我们,马上就把这个男的抓起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说真是对我们太不公平了。一辈子我感觉窝囊的地方,一个是婚姻不自由,不能自主。到部队里头人家就安排好了,叫1952年来的人,一个一个地找我们。人家拿个照片来,说就这个人你愿意不愿意,我说不愿意又怎么办,我还没见过面呢?他是贵州的,人太老实了,工作积极、踏实。人家介绍说是共产党员、班长,每次都评先进。那个时候他也快30岁了,他比我大9岁。根本就没有问问你怎么样,这一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过了。最后就说,你不同意也得同意,拿了一个打好的结婚报告来按手印。我们一块来的说这个人不错,我就按手印了。1955年的7月份,领导就批准我们快快结婚了。胳膊拧不过大腿,就只有这样了。”
CG是山东支边妇女LJY的丈夫,他自小被父亲带到甘肃酒泉读书。他18岁时,于1949年8月,到国民党后勤部队工作,不久9月25号起义爆发。新疆和平解放后,他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运输司令部的一员。是他接来LJY等支边妇女到新疆的,对当时的情形他是这样回忆的:
“是我接的她们(支边女青年)。我当时是组织干事。我接了她们给她们做的登记,安排工作。主要是根据连队情况,我提出意见,就是看哪个连队有老同志,就照顾一下。老同志指的是解放战争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肯定都是从老部队来的,都是当了多少年的老指导员了,要照顾他们。把条件好一点的女青年交到他单位去,给他造成机会呀,不然他到哪找去,他又不认识这些人,不调到他单位他也不可能认识。我们王震司令员的意思,就是要解决部队的婚姻问题,边疆需要男的也需要女的,建设边疆男的都成不了家,那解放军都当光棍呀,所以女的和男的,好好地去建设兵团,也不能说一辈子不结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先得照顾这些老同志,其他人当然还不够格呀。我们给他制造条件,就是说女的条件比较好一点,分到那个没有爱人的老干部的连队去工作。”
“部队不可能强迫女青年。别人都不够条件,只能找他,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她找个工人,她还是不太愿意,找个领导干部当然她愿意,这是很明显的。她愿意谈就谈,不愿意就不谈,没有人强迫和威胁,看上哪个指导员就谈,看不上就不谈。女的也要找个爱人,年龄都够18、19岁了,对女的没啥要求,满18岁就行。干部也就27、28岁,也大不了多少,顶多大10岁。解放战争的那些领导干部是优先的,就是要解决干部婚姻问题,上级的意图很明显,也没有下发文件。我把意见提出来让党委讨论。”
“女青年一共是十几个,都是山东来的,我给写介绍信,她们就到连队去了。连队接收了就给她安排工作了,给她发工资了。基本上对那些老同志照顾的都成了。我们估计差不多,挑的都是我们认为条件比较好的女的,她不可能到别处去找,自己眼前有条件好的,何必到外单位去找。十几个女青年,都给分出去了,没有那么多够资格的领导干部,把领导干部照顾完了以后,其他的不需要照顾了。第二年,有其余的干部够条件了,女的愿意嫁给谁,就嫁给谁。”
“我不能有自私的概念,把好的留给自己。分到连队的那些女的条件都比她(指LJY)好,文化程度都比她高,长的也比她好,要照顾老同志,你把那条件好的留到机关,把条件差的给他,他不高兴。咱们就是希望这些老同志过好日子,老同志从解放战争过来的,舍生忘死为革命,不能最后连个爱人都找不到。分配女青年前,也不需要做女方的工作,就是放到单位让他们自己去接触。从组织角度,我给你介绍一个,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在连队你是她指导员,照顾老同志谈成了都高兴,都不怨我,都认为合理,说明我照顾对了。”
CG也提到:“我和她(指LJY)很明显是自由恋爱,没强迫她,说说就通了,平时都很熟悉,经常在一块跳舞,部队礼拜六组织跳舞,大家跳跳舞就熟悉了。有些人腼腆,说不出来,就要通过别人牵牵线,有些人比较开通,就自己找,所以说关系好的就成了。也不存在不幸福这个问题,人不知天高地厚想要特别好的,你自己吃几碗干饭你应该明白。”LJY也提到在与CG的婚姻上,“我没有被强迫,我们都是自愿的。”
LLM和YSZ这两位支边妇女,分别来自于湖南和山东,到新疆支边的时间不同,她们的亲身经历证实了组织对她们婚恋安排的存在,具体方式是组织直接配对和组织干预自由恋爱。CG当时作为组织干事直接参与了组织安排的过程,他佐证了组织安排的存在,但是他提出了另外的组织安排形式,即组织创造封闭的环境,培养双方感情。LJY和CG的婚恋过程也说明当时除了有被组织安排的婚恋方式,也存在自由婚恋的方式。其他支边妇女(如BSY、ZCY)的经历也说明有熟人介绍的方式,而非传说中单一的组织强制方式。支边妇女的发声,还原和尊重了历史。然而,本文还是聚焦于被组织安排的婚恋方式研究,因为这种方式对于支边妇女的生命历程影响最大。
(二)支边妇女生命轨迹的转折
生命历程的变化受到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事件和个体生命时间表的双重影响。下面关于转折表现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表述的。
1.个体生命历程在社会历史、结构变迁中的嵌入性
生命历程理论研究将个人的生命历程视为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考察影响这些事件和轨迹的社会进程,而且“要将社会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化)联系起来阐述人类生活”。[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经历了建国、初期建设、“文革”、改革等历史时期和重要社会事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支边妇女个体生命历程嵌入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变迁中,汇集成她们独特的生命历程,这是极具空间性、时间性的生命历程。
首先,支边妇女出生地是山东、湖南,具有地理效应。第二,不同年龄女性的人生转折点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及意义不同。支边妇女生命历程中的“年龄”具有社会意义,她们基本属于同一出生组,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在建国初期时正是十几、二十几岁,这样的年龄正好符合国家进疆政治动员的需要,她们肩负着安定军心、建设边疆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她们的婚恋要被组织安排。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独特的婚恋及其方式作为重要生命事件必定成为支边妇女生命历程中的生命转折点,它定义了新疆支边妇女的社会时间和历史时间。个体离家、结婚和生育的恰当年龄就是社会时间,而一些支边妇女个体离家、结婚和生育的年龄并不是恰当年龄,年龄偏小,甚至有的支边妇女的结婚年龄还不到法定年龄。历史时间是将支边妇女置于一定的历史情境中,由此出发去关注历史事件对她们的影响。同时关注在支边妇女的整个生命轨迹中的历史事件影响,因为社会历史事件个体的生命时序与社会历史事件是相互“耦合”的,也要求研究者把被组织安排的婚恋方式这一生命事件放到历史情景中去理解和解释。
2.被组织安排的婚恋的生命事件与其他生命事件的关联性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生命事件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新疆支边妇女的生命历程中,伴随着国家经历的建国、初期建设、“文革”、改革等历史时期和重要社会事件,她们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生命事件,如进疆、婚恋、生育、工作、退休、配偶死亡、养老等。支边妇女YSZ经历了进疆、被组织安排的婚恋后,她由于生育孩子(1956—1962年生育了3个孩子,孩子后来的工作、生活都不理想),赶上“勤俭持家”而被“下放”①1957年,第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形成“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决议。“大跃进”中,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人数激增,“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遇到极大困难,1961年1月,中共中央为贯彻执行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1962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由此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以及军事系统普遍开展了精简退职运动。“1962年内兵团精简各种机关,下放干部或组织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参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121页。在此背景下,受访者也被“精简持家”或“下放持家”了。“五七工”指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有企业从事生产自救或企业辅助性岗位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员都是为响应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组建街道“五七厂”或进入企业不同岗位的城镇职工家属,因此也被称为“家属工”。这些“五七工”建立的工厂称为“五七厂”,“五七排”也是“五七工”成立的劳动组织。,1959年10月没有了正式工作,26岁成为家庭妇女,一直在家属队做临时工,后被定义为“五七工”。①1957年,第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形成“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决议。“大跃进”中,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人数激增,“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遇到极大困难,1961年1月,中共中央为贯彻执行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1962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由此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以及军事系统普遍开展了精简退职运动。“1962年内兵团精简各种机关,下放干部或组织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参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121页。在此背景下,受访者也被“精简持家”或“下放持家”了。“五七工”指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有企业从事生产自救或企业辅助性岗位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员都是为响应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组建街道“五七厂”或进入企业不同岗位的城镇职工家属,因此也被称为“家属工”。这些“五七工”建立的工厂称为“五七厂”,“五七排”也是“五七工”成立的劳动组织。[24]退休金比正式职工要少很多,“他(指老伴)在的时候,我还是拿180块钱。他死后,公家给干部遗孀200块钱的生活费,就不给这180块钱②参见200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党委老干部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离休干部和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老工人无离退休费遗孀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新人发[2004]36号)。,说是就高不就低。你说合理吗?我就拿这个200块钱了。新疆“七五”事件后,拿到800块钱。”社会保险也受到影响,“现在搞参保,说够了70岁,一次性交9500。参保的钱,我晚交了一年,我交了3860块钱。我从今年(2011年)的元月份我才拿到钱。现在我工资一共是920,其中120是暖气费。参保是我个人的劳动果实,“五七工”也享受职工待遇。可现在人家都拿1千多了,我们反而还少了,我就在这不平衡。”她老伴去世后(被访者中绝大多数配偶去世,因为夫妻年龄相差很多),养老也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吃药看病全都得掏钱。我不怎么住院,一买药都是上百块钱的,都得自费。哪个药房便宜我到哪儿去买,我毛病不多,每个月也得花些钱,我有高血压、心脏、腰疼、关节炎等病,这些病都得吃药,天天吃药,我一个月起码得买200块钱的药,还得节省着点。”进疆生命事件首先决定了被组织安排的婚恋,继而又决定了生育、工作、退休、配偶死亡、养老等生命事件,改变了她们的生命轨迹。
3.不同支边妇女和不同性别生命轨迹的差异性
生命历程理论提出在面临相同历史变迁时,同一出生组或同龄群体不同成员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新疆支边妇女内部存在差异性,有的参军转业后有很好的正式工作;有的生育后回家成为家庭妇女,一直做临时工,成为“五七工”。在所有的被访支边妇女中,LLM和YSZ就是典型个案。上面已经分析了YSZ的生命轨迹,LLM的生命轨迹则与YSZ的完全不同。LLM一直有正式工作,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工作较理想,她老伴虽然去世了,但是她自己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有社会保险的保障。不同支边妇女生命轨迹的差异性,既是被动安排的影响,也是主观建构和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建设边疆是她们共同的愿望,支边妇女在这些重要节点的能动选择,体现出其选择背后的内在情感及期盼,如她们对配偶的感恩。
生命事件和生命轨迹是具有性别差异的。LJY与CG这一对夫妻的生命轨迹也完全不同。LJY的生命轨迹是进疆、婚恋、生育、下放、退休、养老,LJY25岁就持家了,由于回家,单位把她原来的档案丢了,新档案记录有误。“我是1937年7月份出生的,档案却写成1945年10月份生的,我是1954年支边的,却写成是1959年参加工作。”她到处反映也没用,这影响了她现在的退休工资,“我现在拿850元。我交了8000多元养老金,退休金增加,这等于给自己发工资,到现在还没拿回来这8000多元。有病不敢住院,能按正式职工对待,如果工资是2000多块钱,一个月看病干啥的都可以了,职工住院是报销百分之七十,像我这种慢性病可以报销百分之七十五。我现在和正式职工差远了。”CG与LJY结婚后一直是干部,工作很忙,很少顾家,LJY说:“他现在拿4000多块钱。”如果CG先于LJY去世,LJY的生活会陷入相对贫困。对于生命历程的性别差异,生命历程理论没有给予关注,国内研究生命历程理论也缺乏性别视角。本研究会继续撰文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颖,石彤.新疆支边妇女寻求“解放”的进疆选择[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4).
[2](美)W.I.托马斯,(波)F.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J].张友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美)G.H.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M].田禾,马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4] Elder, Glen H. Jr.. The Life Course as Developmental Theory[J].Child Development,1998,(1).
[5]埃尔德,葛小佳.变迁社会中的人生——生命历程及其中国的实例[J].中国社会科学,1998,(3).
[6]李强,等.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 1999,(6).
[8]包蕾萍.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J].社会学研究, 2005,(4).
[9]梁海祥.“无悔”时代的婚姻生命历程理论下知青婚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16).
[10] Elder, Glen H. Jr..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Course[A]. Ghelder, Ithaea. Life Course Dynamics: Trajectories and Transitions (1968-1980)[M]. NY: Cornell Univ. Press, 1985.
[11]李娜.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厅级干部的地位获得——基于生命历程视角的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
[12] Elder, G. H.. Ag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Life Course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75,(1).
[13] Riley, M. W., Johnson, M. E., Poner. A.. A Sociology of Age Stratification[J]. Aging and Society,1972,(3).
[14]申康达.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农村动态贫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
[15] Rutter. M.. Transitions and Turning Point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s Applied to the Age Span Between Childhood and Mid-adultho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6,(19).
[16]蹇世琼.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7] George, L. K..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ife Transitions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3,(19).
[18] Heinz, W. R., Marshall, V.W.. Social Dynamics of the Life Course[M]. Weinheim: Deutscher StudienVerlag, 2003.
[19] Elder, G. 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Theory[A]. Mortimer, J. T. & A. Michael J..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 [M]. NewYork: Springer, 2003.
[20]李均鹏.生命历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1] Hershatter, G.. The Gender of Memory: Rural Chinese Women and the 1950s[J].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2002,(1).
[22]高小贤.“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J].社会学研究,2005,(4).
[23]胡薇.累积的异质性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年人分化[J].社会,2009,(2).
[24]张李玺,李慧波.追寻她们的人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女性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4.
责任编辑:张艳玲
Turning Point in Life: Arranged Marriages and Love of Women Who Support Border Regions
SHI Tong, WANGYing
Abstract:Xinjiang women who support border regions and entered Xinjiang during the 1950s were politically mobilized by the state. Such support went hand- in- hand with arranged marriages at the time.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ffect this has had on women and history, the relevance ofarranged marriage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amongwomen.
Key words:Xinjiang women who support border regions; arrangement by organization; the way of marriage; life course; women’s oral history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女性图书馆“妇女口述史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参与新疆支边妇女访谈的成员主要有:石彤、李洁、王颖。
作者简介:石彤,女,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性别;王颖,女,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研究、教育社会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100101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16)02-0086-07
DOI:10.13277/j.cnki.jcwu.2016.02.012
收稿日期:20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