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2016-02-15李雄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技能素质

李雄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李雄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素质。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应定位在工作创新型、高技能型、创业型三种类型,高职院校的这三个定位分别顺应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及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诉求。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高技能;工作创新

2015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1],由此掀起一股创业创新热潮。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与企业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素质,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本文将对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误区及定位作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1 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误区

1.1 对教育部文件理解上的偏差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文件又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又提出,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中,以上两个文件只有“高素质”、“创造”、“创业”、“高技能”等名词,没有“创新”这个名词,这是否意味着高职教育没有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什么是高素质?创新素质才是高素质。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因此,高素质人才就是指具有一定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素质不高的人才不能称之为高素质人才;创造能力虽然与创新能力不同,但两者意思相近。创造主要用于科技领域,创新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是经济学家提出的,强调创新的经济价值,目前创新是一个比创造更宽泛的概念。创新包含了创造,创造人才是创新人才的一种类型;创业就是把握商机,通过创建企业或企业创新,筹集并配置各种资源,将新颖的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所以,创业就是经济领域的一种创新,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创新;高技能是指技艺高超,有技术改造、服务改进、工艺改良、设备更新、提高质量、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并有适应工作岗位变动的能力。因此,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称不上是高技能人才。

由此可见,文件中提到的 “高素质”、“创造”、“创业”、“高技能”等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隐含着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教育部文件理解上有偏差,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教学层面,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没有落实到课程中,大多数毕业生创新素质不高。

1.2 认为创新是优秀毕业生从事的工作

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创新活动是一种高智力活动,是优秀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非一般毕业生所能参加,高职学生的素质与本科学生存在着差距,所以人们通常对本科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寄予厚望,而对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热情、缺乏信心。实际上创新是人的本性及人生存的需要,人人都有创新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是否培育、激发了这种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智力领域,学校中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为不同类型的人才[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3]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前者而不是后者。个体的创新素质高低既与先天因素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因素有关。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坚信:自己的教鞭下有瓦特,自己的冷眼里有牛顿,自己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认为技能没有什么可创新的

《辞海》将“运用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活动的能力”定义为“技能”,并认为技能只要通过反复练习就能达到熟练。如刚刚学会写字的人只有写字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法熟练。

大多数人对技能的认知如上述所示,于是他们认为,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技能则以熟练和不熟练来衡量,技能没有什么可创新的或创新成份很少,技能只要反复练习,就会上升到熟练(技巧)。于是“实训”便成为一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代名词,缺乏创新的重复性实训充斥着一些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性教学,技能定位不高也导致学生毕业时的技能仍然没有达到熟练程度,更谈不上高技能。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如书法、体育运动、烹饪、机械金工操作等主要是动作技能占主导,而写作、编程、计算等主要是心智技能占主导。如体操技能,若运动员没有新动作、新技巧,则很难获得冠军。要想成为一名书法家,除反复临摹名帖外,还需要不断进行书法艺术创新,才能自开一格,卓然成家。要想成为一名烹饪大师,除有精湛的烹饪基本功(刀工、翻锅、调味、火候等)外,还要不断进行菜肴和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由此可见,不管是动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除需要反复练习外,还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技艺超群。技能创新是大有可为的。

1.4 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职业技能竞赛

有许多教师以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创新教育就是课外的职业技能竞赛。于是名目繁多的职业技能竞赛应运而生,有全国性、省级、市级、行业协会、学校等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等。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为了向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证明学校的教学质量,都非常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对参加竞赛的个别学生进行脱离课堂教学的专门训练,并重奖获奖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但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并不重视。职业技能竞赛虽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毕竟只有少数尖子生可以参赛,大部分学生没有参赛机会,即使竞赛取得好成绩,但毕业生的整体创新素质仍然没有提高。

创新教育应贯穿于课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课程、课堂教学是高校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创新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将创新教育实施在各门课程(创新教育导向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中,落实到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2 高职创新人才的工作创新型定位

2.1 “工作创新”概念及特点

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在当今中国,“创新”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遍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创新”这个概念虽然经常碰到,但对其研究不多。笔者认为工作创新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工作创新是一种个体创新。创新可分为团队创新和个体创新两大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而工作又是千差万别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创新就是“行行出状元”的个体创新。做好本职工作是工作创新的基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不向困难低头,虚心学习,勤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牢记宗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第二,工作创新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相对创新。创新可分为绝对创新和相对创新两大类,绝对创新就是超越前人,相对创新就是超越自我。创新是人的本能,人人具有创新素质,只不过是创新素质有高有低,创新能力有大有小。超越自我就是要将本职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不安于现状,不断总结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不断解决本职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相对创新。

第三,工作创新更多的是一种配角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项目需要组织一个团队去完成,中国最近的“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创新项目,都是创新大团队的杰作。在一个创新团队中,主角是少数,配角是多数,所以工作创新更多的是一种配角创新。不能说,主角工作是创新型工作,配角工作就不是创新型工作。在一个创新团队中,如果没有多数成员的默默无闻、甘当配角、甘当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团队创新就不可能成功。

2.2 培养工作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深化素质教育的诉求

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就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职院校培养工作创新人才,就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素质。因此,培养工作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诉求,它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使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质的素质教育。

目前学术界通常认为个体的创新素质是四维素质,即意识、思维、精神及能力。在创新四维素质中,创新意识是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若个体无创新意识,则在工作中就是因循守旧,不会去观察工作中还有哪些不足或存在的问题,不会去思考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就不可能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就不可能有事业上的成功。思维决定行动,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独创及超常规的思维,能以全面、系统的视角去看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精神包括冒险精神、献身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决心及意志。若个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均具备,唯独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则创新活动也不一定能成功。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个体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性学习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团队组织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其中前四种能力是最重要的。

3 高职创新人才的高技能型定位

3.1 高技能人才概念及特点

在2006年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高技能人才被定义为:熟练掌握岗位一线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操作技能精湛,并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高技能创新人才有以下特点:

一是动手能力高超。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是动手能力高超。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技能人才应该是行业中的“首席工人”或“技能状元”,是手脑并用的技能劳动者。

二是创新能力突出。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创新能力比较突出,如在工作设计、技术革新、服务改进、工艺改良、设备更新、提高质量、解决难题等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参与能力。所以,高技能人才要较好地掌握了精密技能、心智技能、技术技能。而初、中级技能人才主要是掌握动作技能。

三是岗位变动适应能力强。高技能人才有能力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动,包括适应同专业领域不同工作岗位变动及相近专业领域岗位变动,也就是毕业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四是获得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应获得高端(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3.2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诉求

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创新人才结构也不例外,底座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中间是复合型创新人才,顶尖是精英型创新人才。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依靠消耗物质资源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信息化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都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提高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更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据预测,2020年高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990万人。

2006年教育部文件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教育部文件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更改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实际上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提升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在专业方面,要从普通技能提升到高端技能(高技能)。技能创新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特征,高技能人才也就是技能创新人才。所以,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不仅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诉求。

4 高职创新人才的创业型定位

4.1 创业概念与创业人才

创新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众多领域。创业局限于经济领域,主要是指创建企业或企业创新。根据创新之父熊彼特的理论,企业家就是创新者。可见,创业属于创新的范畴,是经济领域中的企业创新,或创建新的企业,或通过创新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各高院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表明,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极少,毕业生若干年后自主创业的也不多,这说明创业很难。因为创业需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开创,创业过程都充满了激情、艰辛、挫折、忧虑、痛苦和徘徊,需要付出坚定、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创业人才需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开拓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可能有人认为,既然创业难,则创业就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的事,高职毕业生学历低,他们根本不是创业之才。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很多企业家的学历并不高,这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他们正是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走上创业之路,并在创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不断用好人才,企业越做越强,从而走向成功甚至辉煌。其次,高学历者易高薪就业,高薪使人对现实满意度高,就很少想到去创业,因为创业太难了;反之,低学历者通常是低薪就业,低薪易使人思变,创业的积极性可能更高,低学历企业家很多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我们应该坚信,在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的。

4.2 培养创业型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诉求

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以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形式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明确指出要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可知,培养创业型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诉求。

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即帮助学生理性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让学生增强创业信心,懂得处处有创业渠道,时时有创业机会,人人有创业才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社会效益。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一个载体。创业教育属于创新教育的范畴,因为典型的创新教育就是创业教育。正因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密不可分,人们总是将两者捆在一起,称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校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要鼓励师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建好大学生创业园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园内,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学生开放,要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要广泛开展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各种竞赛,邀请优秀校友企业家来校作创新创业讲座,设立创新创业论坛,开展创新创业模拟实践等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总之,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提升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目标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三个定位是:工作创新型、高技能型和创业型,这三个定位顺应了高职院校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质量的诉求,也顺应了高职院校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诉求。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美)Howand Gardner.Frame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ek:Basic Books,198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责任编辑:黄素华】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LI Xiong-jie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so that the graduates have a higher qu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should be positioned in work innovation type,the high skill type and entrepreneurial type, which conforms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servic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deman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igh skill; work innovation

G718.6

A

1671-9565(2016)01-059-05

2016-01-03

李雄杰(1956-),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职课程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技能素质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贵州省下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
为科技兴厂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