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谈初中数学教研论文的读、写、改、投
2016-02-14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于 彬
青年教师谈初中数学教研论文的读、写、改、投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于彬
今年是笔者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刚入职时在三年成长规划中写道:“一年起好步,两年渐成熟,三年站住脚,争取成为一名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身的智慧型教师.”这一奋斗目标督促笔者不断前行,不断探索,且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面结合在教研方面的一些做法,简单谈几点体会,希望会对青年教师有所帮助,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一、读——积跬步以至千里
笔者认为“读”是从事教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重要手段,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阅读在很多资料中都有所提及,比如精读和略读,信息式阅读和链接式阅读等,本文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介绍几种阅读的主要渠道,也是参加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坚持的做法.
1.订阅期刊
各种中数期刊反映的是最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我们汲取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主要订阅了《中学数学杂志》和《上海中学数学》两本省级期刊认真阅读,认真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一年的年末分别有两篇文章在上述期刊得以发表;第二年,主要订阅了《中小学数学》(初中)和《数学教学》两本国家级期刊,结合阅读带给笔者的体会和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最终也有成果在上述期刊开花结果;第三个年头,主要订阅了《中学数学》(下)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等核心期刊,期望经过不断地努力也会有好的结果.可见,笔者在研读过程中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道理,即由省级期刊到国家级期刊,再到核心期刊.
2.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www.cnki.net)是非常权威的一个数据库,它是对订阅期刊的有益补充,显然我们是不可能订阅到所有的期刊.当然,在下载文章时,中国知网会收取一定的费用,相信这些费用我们还是能够承受的,幸运的是,有的单位(比如笔者所在的单位:东营市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已经购买了中国知网的阅读和下载权,笔者认为这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会是最大的福利.
此外,我们还可以下载中国知网的手机客户端,做到随时随地阅读美文,欣赏美文.
3.名师博客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网络中可以找到许多东西为我们所学习(当然不能侵犯人家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名师博客,以及各地的名师工作室的博客,都会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帮助,让我们大开眼界,下面链接几个笔者经常浏览和研读的博客网址:彭翕成讲数学(http:// blog.sina.com.cn/pxc417);刘东升与“数学写作”研究(http://blog.sina.com.cn/jshalds163);学然后知不足(任念兵)(http://blog.sina.com.cn/mathreading);廖帝学的教育生活笔记(http://blog.sina.com.cn/lex1296629367).同上我们仍然可以下载新浪博客的手机客户端,随时了解博客信息,查看博客动态.
二、写——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人会问:有了上文提到的阅读是否就可以写文章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显然需要我们在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践,得到自己的体会,化为自己的感悟之后才可以动笔去写,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教研论文撰写的关键环节,没有实践的撰写就是“无病呻吟”,没有实践的撰写就是“纸上谈兵”,所以实践环节必须做到“真真切切”和“实实在在”,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做法就是争取机会一课多上和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
1.一课多上,实现教研论文撰写的“一菜多吃”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如果有机会做多次的话,那每次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一节课更是如此.笔者曾和一位朋友聊起与教师备课有关的话题,朋友说:一节课已经上过多次了,下次再上哪还用得着备课?显然,朋友的说法是大错特错的.下面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一课的实践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一课反复上过多次,不包括前期自己准备的过程,比较重要的场合就有校级青年教师磨课比赛、东营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优质课评比、2015年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活动等三次,可以说每次上课都有不同的感觉,都有不同的体会.比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的设计思路及几点思考》是结合校级青年教师磨课比赛撰写的;《基于“导学反思”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及几点思考——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为例》是结合东营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优质课评比时的体会撰写的;《三磨三度三层追求三重境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磨课侧记》则是结合前后几次磨课过程的心得撰写的.因此没有实践是不可能有真心感受的,撰写的文章是不可能得到编辑和读者的肯定的,没有实践撰写的论文是空洞的,是无趣的,只有实践才能够出“正品”,才能够出“真知”.
2.课题研究,实现教研论文撰写的“有米可炊”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笔者参加东营市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时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结合在学习期间听过的多节课,从中选取合适的课例撰写的《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参加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学习有感》得以顺利发表;此外,笔者还独立申报了东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当然在申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比如,最初申报的课题是《教育转型时期的中小学作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申报过程中感觉题目比较大,可能很难完成相关研究任务,也未必能够申报成功,于是将研究课题改为《“反思性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作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最后该研究课题顺利立项为东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为(125DYJG195).
在动笔写之前,文章的结构和立意是最重要的,这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包括上面提到的查阅资料、积累素材、一课多上、课题研究等相关工作;动笔写的时候通常需要安静的环境(噪杂的环境肯定会影响文章的构思),最好在2~3个小时内完成,做到一气呵成,保证文章的整体性.当然,后续修改则是另外一番滋味了……
三、改——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篇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有的甚至需要经过长期的沉淀.修改最直接的方法可能就是请同事帮忙修改或请认识的专家帮忙提一些修改意见,这里笔者介绍一种感觉不错的方法,那就是进行投稿,经过审稿后有的编辑部会给出专家的审稿意见,这都会让笔者受益匪浅.
比如,笔者撰写的《“反思性课堂教学模式”下“分式的基本性质(1)”的教学设计及几点思考》投到《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编辑部便给了审稿意见:文章只是在说“反思性课堂教学模式”下分式的基本性质该如何上,并没有触及该问题的本身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笔者看后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结合审稿意见修改后发回再审,很快便收到编辑部发来的录用通知(即上文提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的设计思路及几点思考》).
再比如,笔者撰写的《磨课——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投往《中学教研(数学)》之后,大概经过两个月的等待,等到了编辑部的修改通知:文章借助一次磨课的经历,呈现了磨课中的细节,这对于其他教师而言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由于对磨课细节呈现得过于细致,就会冲淡主题,即弱化了磨课中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后者其实是本文主题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因此,文章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修改:(1)不过于详细地呈现设置的例习题,而采用设置、修改思路加例题为案例的方式来呈现;(2)提炼一些有关磨课中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问题,以及一般性的方法.笔者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文章顺利发表于《中学教研(数学)》(即上文提及的《三磨三度三层追求三重境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磨课侧记》).
四、投——无心插柳柳成荫
笔者一直认为撰写教研论文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当然这也和个人的兴趣有关系,从来都不是为了“名利”而撰写教研论文,所以在投稿时不应该抱有太强的功利心,保持平常心就可.
比如,笔者为了让所承担的一个与“复习课”有关的课题抓紧结题,便东拼西凑撰写了一篇《对当下复习课的几点思考》投到《中学数学》(下),结果可想而知,最终石沉大海;笔者于2015年暑假期间参加了东营市孙庆民名师工作室组织的“两人制暑期集中课例打磨”活动,结合活动过程撰写的心得体会(《基于“两人制暑期集中课例打磨”的实践与思考——以“圆(第一课时)”为例》)投到《中学数学》(下)编辑部,该文最终发表于2015年第10期,可以看出投稿时不要抱有太强的功利心,应该属无心之作、真实感受才会得到编辑老师的青睐.
关于各中数期刊的投稿方式在其他文献中都有所提及,在此不再多说,笔者想结合自己读研究生时在所读大学学报(CSSCI)值周时的经历谈一点体会,那就是一定要保证所投稿件被编辑存进了电脑,之后才有可能进行下面的程序——编辑部的三审(初审、外审、编审)……
那么如何保证被编辑存进电脑呢?首先,要保证文中的数学公式和插图都是可编辑的,排版一定要合理,可借鉴相关期刊已经发表过的论文样板;其次,要了解期刊的风格和期刊的选题计划,有没有相关选题的发表计划等.
教学是日复一日的细水长流,其乐趣就在于“细查其理”.同样的一个问题,课堂上听听学生怎么想,翻书看看同行怎么想,把许多细碎的想法汇集成文,变成大大小小的铅字,就是“物外之趣”了.
五、结束语
撰写此文只是试图说明笔者渴望成长,正在成长.诚然,笔者上文提及的一些做法在专家看来可能很浅显,甚至很幼稚,但是上述做法却是笔者一直以来坚持的做法,并受益其中,享受其中.此外,撰写教研论文只是成长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而且教研论文的撰写是一件苦差事,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何况撰写一篇好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除需要作者本身阅历的增加之外,更需要的是长期不懈的坚持,愿每一位选择于此、有志于此的青年教师都能坚持到底,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把“天道酬勤”四个字送给每一位青年数学教师,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