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炼 自我“越狱”——我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词
2016-02-14湖北省武汉第三寄宿中学桂文通
☉湖北省武汉第三寄宿中学 桂文通
自我修炼自我“越狱”——我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词
☉湖北省武汉第三寄宿中学桂文通
回忆我的专业成长过程,1994年大学毕业,2002年被破格评为高级教师,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2015年10月成为《中学数学》的封面人物.专业成长之路应该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所以我应该感恩这个时代,感谢我所经历的学校和我们汉阳区教育局.当然,更重要的是感谢自己的个人努力和坚持!下面就谈谈我的成长之路上的几个关键词.
一、规划——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首先,我做好自己专业发展规划,在教师成长档案中从长远目标规划自己,几年骨干、几年学带、几年名师,应该来说,这几个阶段的目标我是逐步实现的;从短期来看,每个月听评课多少次,阅读几本书籍,完成几篇教学反思等.几年前,我的要求是自己做好正常工作的同时,每月写一篇教学论文,并争取在期刊上发表.有了规划,就有了工作方向和努力的动力.比如我坚持写作,最多一年发表论文达到了15篇.
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教而无绩则平,研而无果则虚,只有教研并举,教出成绩,研出成果,才能相得益彰.始终认为搞好教学是教师的立足之本,做好科研是教师的发展之基.
在追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主动挑战自己.为挑战自己,我会积极承担一些区校公开课和教科研任务.想一想,既然接受了任务,就必须努力把它做好.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收集、筛选和整理资料,学习理念,并且在备课和磨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好的构想和同伴的建议和帮助,还有专家的指导和点拨.这样的经历经常地反复,逐步让我顺利完成了“遵守教学规范—驾驭教学规范—超越教学规范”的跨越.我曾两次参加省市说课比赛,也为挑战自己(当然也给自己增加了许多成功的机会),选了两个比较难的课题《几何引言》和《有序数对》,因为平时注重对说课的持续研究,分别取得武汉市二等奖和湖北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合理做好专业规划,让我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去成就自己.
二、学习——专业成长的奠基石
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和传播者,理应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知识的更新,课程的变革,教育对象的变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现代化,都要求教师不断地适应和学习才行.人生最大的捷径,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教师要通过阅读和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部让学生百读不厌的书,这部书比起课本对学生的影响要深刻和持久得多.“为学生而读书”是教师阅读的第一推动力;为教学而学习,教师通过学习,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自我而学习,它以完善人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体验人生为目的.学习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其一,向书本学习,“教师读书,没必要‘太专业’”.既要学习教育理念,也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促使教师的基本素质不断提升.比如,在1999年,我在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到“建构理论”,后来就有意识地翻阅一些资料,领悟到几个关键词,即“情境、互助、对话和自主建构”,于是就自觉地在教学中尝试,强调“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突出过程、问题变式”四个要素,并认为数学课堂如果抓住这四点应该是成功的.教育理论好像是航船在黑夜中遇到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
其二,阅读大量的数学期刊(自己订阅了上10种期刊),开阔了我的阅读视野,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思考有价值的问题,提升了教育研究能力.
其三,向专家请教,与大师对话.本人曾有幸参加了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的“湖北省卓越教师培训班”,聆听了前沿专家对教育全新的阐释,使自己发展中的瓶颈困惑豁然开朗.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参与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明友先生牵头,《中学数学》前主编汪江松先生主持的鄂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与大师对话中,感受到他们对课程全局的整体把握、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学习让人受益匪浅,是专业成长中难以忘却的记忆,能够得到名师的言传身教也是我们教师提升教学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四,向实践学习,在实践的磨刀石上不断地磨砺成长!另外,还可以向网络学习,在当今资讯相当发达的时代,网络又为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不懈地学习,才使自己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课堂的灵气和写作的灵感.我在《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还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或被有关期刊转载,多项教研成果获各级奖项.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张奠宙语),注重把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逐渐形成自己“以智生情,以情促智”的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要思考”“会思考”.在一次次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将数学内敛的气质外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涌动的理性之美、灵动之美、生命之美.
三、研究——专业成长的孵化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走上从事科学的教育研究这条路上来.”我正是这样自觉地将教学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研究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比如:在义务教育教材《几何引言》的教学中,我通过研读,提出了五个学习主题.(1)几何是一门古老的学科;(2)几何是一个有用的工具;(3)几何是一个图形的王国;(4)几何是一幅无色的图画;(5)几何是一门好学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好地让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方法有了总体的认识,也达到《序言》教学的目的.在研究教材的例(习)题时,也发表了《一道课本习题的挖掘》《再谈梯子问题》《一道课本例题的讨论和开发》等论文.
研究解题教学,提炼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不局限于“解题=类型+方法”或“怎样解”的层面,更多地追问“为什么这样解”,关注习题(或试题)的背景和结构、解题目标、解题过程的分析,以及解题中数学方法的培养.
关注竞赛数学的研究.几年前,我一直在坚持培优,课前做了大量资料的整理和编写工作.习惯将培优的资料系统化或专题化,并且成果化.有20多篇竞赛讲座和专题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应该说,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还经常收到一些编辑的约稿或邀请参与栏目策划.
研究命题规律.中考试题是优秀命题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研究资源.结合自己的命题经历,反思命题过程和试题的特点.比如,本人结合2011年武汉市中考试题,发表了《几何变换下的2011年武汉中考试题》《一道根植于课本的中考几何题》《借鉴与创新——一道中考压轴题的命制》等论文.结合2013年武汉市中考试题,又发表了《简洁而不简单朴实中蕴含深刻》《回归课本提炼模型推广命题》等论文.
研究学生,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不久,我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关注的过程》一文中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处处留心皆学问,研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游戏精神,让游戏进入课堂.开发校本课程《数学游戏》,不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还把我的研究成果以教学资源的形式呈现并升华.
研究课堂,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十五”“十一五”期间,分别主持并完成了武汉市重点课题《讨论式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初中数学分层协作教学策略研究》.在“十二五”期间,为了探索数学解题的方法与途径,完成了个人课题《模式识别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的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模式,模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艺术.通过数学模式的研究,丰富了自己的解题理论,提高了数学解题教学能力,最终带领学生走出题海,学会解题,享受优质的数学教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每一节课都看成检验和提高科研成果的良好机会,把每一个教案都看成一个子课题、一份科研报告,尽可能将之设计得好些,再好些;通过课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并且也大大促进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我认为课题研究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自己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优势,看到第一线是最出成果的摇篮,进而真正认识到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天地,一个读写的园地,更是一个希望的田野.
四、反思——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有过这样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后反思就是将自己的课题实践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实现自我监控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课后反思一般有: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同一课题,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就自身来说,理解在加深、水平在提高.但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不同,思维不同,对知识、问题的理解也不相同,甚至千差万别.这里应该有不同的感受、感悟、失误、成功与教训,都是我们反思的材料.例如,面对不同的学生,我反思过如何帮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于是就着手进行分层协作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效率.
最好的反思就是写作,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用新的心得和经验与以前的心理和经验相对照,教师就会不断提高,就会凝练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风格.写作时要树立作品意识,将文字形成文章,寄往杂志社公开发表,让同行共享,你的成果就会得到公认,从而会感到一种教育的收获和幸福.
写作的起点就是写好教案.因为教案记载着我们教师的思维过程,它展示了教师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训练思维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写好教案就相当于天天练习写文章.我的第一个教研成果就是说课报告《说几何引言课》.在该论文中,提出的“感知—讲授”关于“序言”教学模式,也被《中学数学教学建模》一书收录.还有10多篇课例设计、说课报告在数学期刊上发表,其中课例《众数中位数》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发表并引起全国中数界广泛讨论,许多专家评价为“在课改的潮头冲浪”“是一节具有引航灯作用的课”“好的课例是研究出来的,好的教师也是研究出来的”……其实,好的课例不但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进行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
五、合作——专业成长的助推手
有一篇文章《色彩的友谊》讲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彩的自吹自擂,如绿说自己是“春天的主宰”;红说自己是血的主色,是“生命的基元”;蓝说自己是“广袤天空的基调”……大家争论不休,后来雷电建议大家携起手来,形成了雨后天边绚丽的彩虹.从教者要想使自己的天空也色彩斑斓,也要学会合作,合作是所有组合形式努力的开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面对鲜活灵动的教育对象,这些都要求我们从教者要学会合作,合作双赢.
与学生的合作,教学相长.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创新的见解、思路和方法,思维的火花,都是我们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这里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不一样,我们可以“掠夺”学生的课堂成果.我们要珍惜和学生共处的日子,学生往往是推动我们专业成长的另一只推手.在研究学生的作业或试卷后,论文《一道常见题的几种不常见解法》发表于《上海数学》(2007年4月)、《一道考查学生发散思维的试题》发表于《中学数学》(2008年11月)、《一道规律求和题的探究》发表于《中学数学》(2011年7月).
与同伴的合作,共同成长.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与同伴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技艺的切磋,都会给我们智慧和灵感.比如,我和同事在研究近几年武汉市中考压轴题时,合作完成了论文《2008年武汉市中考数学压轴题评析》发表于《中学数学》(2008年9月)、《抛物线内接直角三角形一个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发表于《中学数学》(2015年10月).
与团队的合作,让自己走得更远.我主持了一个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需要我精心地策划和周密地安排,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活动都要做到专业引领和示范,需要自己的学习和团体成员的研讨.例如,本工作室成员王松老师荣获2015年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他从市级、省级再到全国的赛课,团队的磨课至少20次,每一次的修改和完善,都会有不同思维碰撞,也促使我作出深入思考.在这样的团队合作中,也让自己更加成熟!团队成员的成长,其实也是自己个人的成长.
专业的成长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学习、研究、写作与实践,提升自我,用大量体现力量,用大量生发力量.自我修炼的广度、深度、专注度和持久度,注定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远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功地自我更新,自我再造,自我越狱,最后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