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华文化原典课程为例

2016-02-13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7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雷 洋(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7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国学经典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华文化原典课程为例

雷洋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7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所在。在高职院校强化国学经典教育,开设中华文化原典课程,目的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高职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文章主张通过专题教学、原典阅读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答现场问”教学五大课堂教学手段,结合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并不断优化考试方法,以有助于国学经典教育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中华文化原典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华传统文化。他强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体现在思想上有大智、科学上有大真、伦理上有大善、艺术上有大美,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凝聚民族共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职院校长期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导致人才培养“文化贫血,能力缺钙”问题严重。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为现代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照的、全新的、德智双修的教育范式。我们理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融入高职教育中,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强化高职生的理想信念和民族认同,培养高职生和谐、博爱的社会情怀,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一、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术的重要载体主要指国学,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指国学教育。究竟何谓国学?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以儒道释为三大基石的文化,儒家讲修心养性,道家讲锤心炼性,儒家讲明心见性,三家的根本是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培育性情,平衡人格,安顿心灵,这才是国学的核心内涵。高校担负着更多文化复兴和文化育人的使命,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一体化行为过程,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下去,本身就是进行国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当然,高校进行国学教育必然以课程为载体,目前国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划分为文化通史通论、专题研究、原典研读、工具辅助四大类,其中原典研读是重点,原典指的是那些确实经得起时间考验,不因任何时代之风尚而增损其本身价值的巨著。研读原典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反对文化规范的能力和为社会设想别种选择的能力。以经典著作为课程教材,以研读典籍为课程体系的国学经典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通识教育,具有其他文化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主体参与度和灵活性,以及一般性国学教育中文化概论、文化通史类教育所不能企及的高度和无法达到的深度。它的价值在于文化孕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我们通过讲授国学经典,使国学中的情感、精神与学生情感和精神相沟通,用先哲伟大的生命精神去点燃今人的生命精神,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责任感,养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热情,熏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这对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品格,在传承与弘扬国学中强化理想信念、民族认同意义重大。

二、中华原典文化课程在国学经典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教育自然要有良好的课程设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的水是最清澈、最甘冽的。我们开设中华文化原典课程,选取那些文化源头性、衍生性强,并且对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母体作用的先秦要籍,如儒家四书五经、道家《道德经》《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等为讲授重点,在进行专业教育、培养技能的同时,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让高职学生明白不能只靠技能独步天下,在学习、应用、创新技术的活动中还需要关注人的本性,还需要探索人类精神。叔本华说:“只有从那些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越是基础的东西越不会过时,越是首创的思想越有生命力,儒家经典中的“德治仁政”,道家的“道法自然”,法家的“厚赏重罚、赏誉同轨”,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等原典精粹,能为高职生提供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生存,如何应对复杂局面,抵御风险,解决问题的聪明才智以及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未雨绸缪的先知先觉,最终让高职生成长为具有大气、大智、大成,有志趣、良知,有才技、特长的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国学经典教育——中华文化原典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本人所在教学单位于2013年面向全院师生开设校级公选课——中华文化原典,开设时间为一学期,采用理论专题+课外实践的教学模式,总学时数为36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两年来,共计5000学生参与选修。我们选取的教材为复旦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曹顺庆主编的《中华文化》一书。该教材以专题讲授为经,以典籍原文为纬,上编为专题讲授的导读大纲,下编为辑注原作的“经典选读”,非常适合以满足阅读原文为基础,以专题讲授为引导的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一)理论教学

1.专题教学

中华文化原典博大精深,因此我们采取设专题的方式,每位任教老师可以选取若干有现实意义,并能启发学生思维和触动情感的专题进行。例如,儒家思想可分别就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仁民爱物三个专题进行讲授,《论语》有20章,选择《学而》、《为政》、《述而》三篇重点讲解;孟子重点谈一谈孟子的民本思想,重点选取孟子七章中的《梁惠王上》和《尽心上》讲解;《道德经》重点阐释道法自然;《庄子》重点讲述逍遥之道等。这种专题教学内容集中、精简,主旨鲜明,符合教学安排及教师授课实际情况,深入浅出,易于学生接受。

2.原典阅读教学

古人云,“欲明道,先读经”。为了避免空洞的讲授,每个专题必须结合典籍原文的阅读来进行。研读经典原著,能使学生体悟到原典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原典所反映文化领域的博大精深,进而领略人类文明的精义和开阔关注社情民生的人文情怀。经典不仅要读,而且最好能背诵。许多大师如季羡林、钱理群,从小都对原典著作烂熟于心,这为后来他们学贯中西、融通古今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课前结合文中注释尝试理解作品中的字、词、句、意,做好预习工作,然后教师在课堂随机抽取学生读原文,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经典的魅力,最后再精析原文,在学生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再结合专题教学讲解,这样才不至于凌空踏虚,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求真务实的学风。

3.多媒体教学

中华文化原典的课程教学,最好能有视音频的配合。我们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进去,如名篇朗读,准确反映作品、作家的电影和电视剧等,让学生读其文,看其剧,如见其人,以达到生动直观的感觉。讲传统文化一定要“入心”,要能够使教育者进入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爱传统文化。例如观看电影《孔子》,用电影镜头让学生形象了解儒学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哲学。如讲解道家文化时,播放蔡志忠的动画作品《老子》。在讲授墨家思想时,播放电影《墨攻》,通过图像展现,拉近原典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和思维。

4.案例教学

国学是我国的国粹,先秦以前的原典更是国粹中的国粹,凝聚着先哲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解字词句的翻译和表层意义上,更应引入即时事件进行典型案列教学,案例贴近时事,贴近教学,贴近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三纲八条目时,可结合中央打虎行动,很多落马高官管不好妻子、子女以及下属,通过亲人受贿,家成了“权钱交易所”,最后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这充分说明修身为本、齐家的重要性,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家齐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5.“答现场问”教学

针对部分先秦诸文诘屈聱牙以及思想深邃的情况,我们每次课后都会预留1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互动,可以是学习后感悟,可以是教学中的方法探讨,也可以是典籍中某个专题难点的再梳理。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能够填补学生的知识盲区,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内心需求,改进教学方法。

(二)实践教学

为了更广泛地营造中华文化原典课程教学的氛围,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我们通过先秦典籍诵读比赛、“先秦诸子散文心得”征文比赛、“原典与人生智慧”主题演讲赛、“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从而将源头文化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还定期邀请国学专家到校开展国学讲座,让学生们享受到一场文化盛宴。此外,我们还购买了尔雅教学平台,作为中华文化原典课程的辅助课程,学生们可以在线学习儒学与生活、国学智慧、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等课程,进而提高学生们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三)课程考试

中华文化原典课程考试主要有如下内容:

1.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情况作为考试成绩一部分,占总成绩35%。

2.品读先秦散文一篇,上交一篇读后感(1000字以内)或赏析《孔子》、《墨攻》等教学片后,上交一篇观后感(1000字以内),占总成绩15%。

3.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主要考察先秦典籍名句的翻译和背诵,占总成绩50%。

参考文献:

[1]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3-12-0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10-16].http://www.gov. 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3]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05-26(3).

[4]刘晓峰,任文峰.高校学生理性批判思维之训练[J].嘉州学院学报,2005(2):126.

[5]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7.

[6]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

[7]董云川,周宏.文化使命——文化育人的仿徨与生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

[8]张介凡.博采智慧,情志育人——高职教育中的国学教学实践探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75.

*基金项目:2014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华文化原典课程教学与高职人才培养研究”(2014-GX-14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084-03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