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三节”主题教育风景线,创新文化育人新途径

2016-02-13董长雨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主题教育文化育人

董长雨(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构筑“三节”主题教育风景线,创新文化育人新途径

董长雨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已成为当前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而“三节”主题教育活动,就是以传统文化节、革命纪念日、娱乐性节日为切入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向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此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革命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进而牢固树立爱党爱国思想,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化、兴趣化和持续化。

[关键词]文化育人;“三节”主题教育;娱乐性节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文化建设中也强调了“以文化人”的作用,称文化不但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引导人格的不断攀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已成为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以服务社会为重要职责,以高校文化为深厚土壤,创新校园文化育人方式,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伟大构想奠定基础。

一、文化育人概述

(一)文化育人的含义

文化的概念较为广义,可以认为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可以当做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总而言之,就是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文化是人特有的极其特殊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人全面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育人就是培养人、教育人;因此文化育人,就是指用人类创造的“文化”去感化、熏陶、培育人,广而言之是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小而言之是指人品、修为、学识的养成。因此文化育人的本质就是用智慧培育人,即用文化的态度、内容、方法去培养和教育人。

(二)大学中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和功能体现

大学的特殊在于有别于政治、经济机构,其早已成为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四大职能中,文化的传承、融合、创新已成为一种主导性诉求,文化育人已经逐渐成为高校价值体系的内核,而在大学中开展相关的工作,就是大学正式使命的回归。

大学中的文化育人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诸如校史育人、教师育人、环境育人等。就实质而言,其就是在已经形成的、传统的知识教育体系中,植入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特征,从而促进整体的完善和发展,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大学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先进文化的传承,因为后时代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继承了前任的思想文化成果,且在创新中产生了文化传承的动力。

(三)实现文化育人的现实途径

在大学中实现文化育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文化途径:一是文化教育,也就是传统的课堂教育,将文化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且这种教育可以延伸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从知识学习到提升文化素质能力的一个必然途径;二是文化熏陶,即无意识地借助自身的文化底蕴或者营造的文化氛围、环境,“以文化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予以熏陶,以陶冶情感、感化思想、行为养成等方式,从而实现教育的文化价值。

二、“三节”主题教育的内容及作用

所谓“三节”,即指传统节日、革命纪念日以及娱乐性节日。传统节日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即以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主的节日,旨在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革命纪念节日则以青年节、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为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而娱乐性节日则以学生喜闻乐道的“光棍节”、“女生节”为主,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气氛越来越淡”的问题已逐渐成为一种现象,而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重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真正意义上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在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身素质不断进步,人文修养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比如在“重阳节”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中秋节”开展书法作品展、诗歌创作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青少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精神等。

(二)挖掘革命纪念日思想内涵,弘扬爱国精神

为了提高广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感召力、说服力和吸引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革命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例如在3月5日开展“雷锋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培养他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5·4”青年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在“7·1”开展党史知识竞答赛、主题演讲赛、“先进党员故事汇”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党史、了解国情,增进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10·1”国庆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教育。

(三)打造娱乐性节日文化亮点,创新思维途径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一些有别于传统节日的纪念日开始悄然流行。例如已经成为购物节的“光棍节”,本就产生于大学校园,在新兴网络媒介的传播和放大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光棍节文化。又例如目前流行发展于各高校的“3·7”女生节,以关爱大学女生的为目的开展了各种高质量、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同时展现了新时期大学女生的新风采、新时尚,引导广大女生关注自身文化内涵、综合修养、心理健康等。还有诸如“男生节”、“七夕情人节”等都已经成为高校校园衍生派生出来的、具有校园特色的趣味文化代表。然而这是特殊的纪念日,正被当代广大青年学生所追捧,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以温馨和亲情为主的传统节日之外,对于现在追求个性自由的青年学生而言,参加这些不受拘束又具有调侃意味的节日,可以在自由中寻找一种群体归属感。

(四)“拿来主义”建立多元文化育人方阵

“三节”主题教育活动也并非所有节日都要举行相关的活动,可以分时段按内容进行。比如在清明节组织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增强爱国精神”的扫墓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同时现在比较流行的“七夕情人节”,也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创新形式。在国际化背景下,让学生既要保有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将本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同时用拿来主义的观念广泛而有选择地吸纳非本土文化,融合中西文化,做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将传统文化、革命精神以及创新理念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多元文化育人方阵。

三、开展“三节”主题教育的意义

充分利用“三节”主体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活动,对于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文明礼貌、尊师爱校等方面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不仅能够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内涵,还能创新创造出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中国梦”主题教育要求

在高校开展“三节”主题教育活动,正是坚持以中央“16号”文件为指导,落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要求,通过开展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主题教育,真正做到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娱乐性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创新、娱乐为特点,提高了大学生整体素质,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目标。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形势、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拓展了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宣传和实践开辟了新途径。

(二)多元文化育人方阵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大学里,传统的文化育人更多偏重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要求的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与内容单调、单一、影响力弱、教育性差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也与当代青年群体青春阳光的身心特点相矛盾。“三节”主题教育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交融多种文化形式,形成的多元文化育人方阵改变了旧有的教育方式,但仍以爱党和爱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紧密结合历史文化、时事政治与学生兴趣点,形式活泼,内容通俗,实现了教育的有形化和持续化,凸显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符合大多数“90后”大学生们的要求。

(三)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强调和强化主体和载体作用

以学生为本,以开展“三节”教育活动为育人载体,有效整合了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面做了积极努力。“育人”的主体是人,是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要树立“双主体育人”意识,即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教师为教育工作主体。而“三节”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90后”大学生的成长状况、兴趣爱好、思想状态等特点,以学生为本,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充满乐趣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诉求,更充分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中青春跃动的旋律。

(四)促进文化育人有活力、学生参与有动力良好局面的形成

“三节”主题教育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动内容,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而且创新了教育活动形式。它其实就是滚动式、持续性的教育模式,能使教育效果“叠加”,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力度,开展覆盖全年的校园“三节”教育文化活动,能创造出更多的符合广大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活动项目,并最终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和亮点。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 89-93.

[2]张影.文化育人:从大学文化的视角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175-176.

[3]贺善侃.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看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13-17.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研究项目(2015-sz-14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046-03

猜你喜欢

主题教育文化育人
增进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实效性之应然选择研究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国梦”哲学逻辑视域下高校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技术文化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幼儿园主题教育背景下的环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