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2016-02-13付云燕韩敬瑜
付云燕,韩敬瑜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付云燕,韩敬瑜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特别强调在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要把握好与历史学教学的差异性,进而体现思政课的教学特点。本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整合,可以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三个模块,即“还原历史模块”“剖析历史模块”“提高升华模块”,三个教学模块层层递进,在讲清楚“是什么”的基础之上,重点讲解“为什么”和“怎么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三段式;模块化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课程性质不同于单一维度的历史知识讲授课,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史实的学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虽然多数同学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但实际教学效果还是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如何处理好本门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特别是历史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关系。对学生来说,历史知识的学习从小学就开始,经过初、高中六年不断地重复学习,大多数历史知识已经听过多次,可能已经听腻了。因此,“纲要”课要解决的不仅是告诉学生历史是什么,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是思政课最重要任务,也是本门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
一、“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内涵
“纲要”课讲授过程中,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还原历史模块”,第二个模块“剖析历史模块”,第三个模块“提高升华模块”。
具体来讲,第一个模块是“还原历史模块”,在整合梳理教学内容基础之上,还原历史真相,目的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触摸历史,使学生对近现代史进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历史事件建立必要感性认识基础之上,进入到第二个模块,即“剖析历史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点是深入挖掘和剖析历史事实背后的原因,教师分析讲解的同时,可以根据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适时安排学生参与讨论。此模块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模块是“提高升华模块”。在厘清历史真相及原因之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升华,启发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特别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与中国当代社会之间的关联性,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既契合了“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也保证了教学改革创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最终目的。
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递进式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从每一个专题教学内容安排来看,三段式教学内容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层层深入的递进模式;其二,当我们将视角放到整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会发现,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清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线索,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真正理解“三个选择”的必然性,真正理解“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更强的影响力、说服力,体现出了本门课程层层递进的整体构架。
二、“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展示
以“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专题为例,简要阐述“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在本专题的讲授过程中,首先还原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史话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从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的活动到中共一大的召开,授课过程中借助了珍贵历史影像资料以及电影《建党伟业》中部分片段,为学生还原了一个近乎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建立了一个感性认识。
其次,剖析历史模块,重点分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它的产生有什么历史必然性?这是教学重点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此部分,既要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思考当时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生能够很快联系到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经历。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近代仁人志士的探索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何在,这与共产党的产生又有哪些历史必然性。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1.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不成功,呼唤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这是中共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毛泽东曾评价道:“在这个反抗运动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在讲完第一个原因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在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有哪些联系?学生可以联系到当时中国发生的几大事件,并能初步得出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另外几个原因。2.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地发展、壮大,到1919年前夕,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已经达到200万左右,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打开了大门;4.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5.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一条根本原理,是产生共产党的普遍规律。
教师讲解每一个原因时,都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中国的先进分子是如何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五四运动又是如何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组织和干部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在听、在看,而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同时也因为问题而产生疑问,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授课内容的说服力,使学生真懂、真信、真去做。
最后,提高升华模块,这部分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只有五十几个成员,几个党小组,但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究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变化?“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体现在哪呢?特别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变化,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什么焕然一新。同时,要联系今天,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举事瞩目的成绩,使学生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拥护。
三、教学效果及反思
(一)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实施,基本实现了预定教学目标。首先,加深对近代历史的深刻理解,消除其内心的一些疑惑、不解甚至是歪曲;其次,客观、冷静地分析历史人物,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人物;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个别学生的思想认识尚未到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尽管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重点在剖析历史模块,大部分学生能够思考问题并解决分析问题,但也有个别学生置身事外,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2.一部分学生对课程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授课中通过不断摸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任务驱动。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任务,之后由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学生作汇报,时间最多不超过15-20分钟。学生可以还原历史,也可以分组课堂辩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及课程的有效性。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应该看到,一些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还需要继续努力,一些教师对很多问题的解读常常浅尝辄止,说服力不够,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大知识的储备量。第三,提高课堂的时效性。虽然“纲要”课主要讲述近代中国发展历史知识,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不能回避,教师需要做出回应,真正做到答疑解惑。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3-1514.
[2]刘宗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3]杨凤霞.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育人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4]李朝阳.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5]张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
[6]韩敬瑜.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6(10).
G642
A
1673-0046(2016)11-0120-0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思政课创新性研究,课题编号:16G496,项目负责人:韩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