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化时代教育技术泛化的教与学
2016-02-13王慧霞
王慧霞
论数字化时代教育技术泛化的教与学
王慧霞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过程,随着人类文明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过程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教育技术成为现代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教学活动越来越技术化了,程序化的东西越来越多,情感的投入越来越少。这种对教学的功利性追求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无法真正体验到教学生活的自由和幸福,这本质上是教学活动的异化。对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而非教学过程的机械呈现。
关键词:教学过程;技术;交往;批判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教与学的活动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由简单的口耳相传到班级授课,由经验型到科学技术型,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并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教育技术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教学之中。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使教育技术已经融入到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精品课程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加快了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某种程度上甚至出现了对它的崇拜。其实,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度冶,只有在适当的界限和限制内,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反之,如果不清楚其内在的“度冶,没有达到真正深入的了解,必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1]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学习者通过教学媒体所进行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旨在创造一个无威胁性的融洽气氛,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积极交往,充分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及分享权利,以致形成一种课堂的“群体动力冶(group dynamics)。技术的因素渗透在有思维指导的活动,教学活动也受思维的控制和影响。其实,教育教学中任何技术的作用究其根本最终都是引导者作用的延伸和外显。因为,相对于学习者来说,教师(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是积极主动的,是“人为冶干预的,技术是消极被动的,是“为人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活动的一致性即教与学两个单项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冶,是为了提供学习者发展的条件;学习者的“学冶,是为了内化吸收这些条件。二者共同成就学习者全面发展的现实。我们知道,从教学论的本质来说,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互动过程,师与生、教与学必须同时存在。缺乏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学冶。一方面从“教冶的意义上来说,教师要把相关“教学要求冶内化为学习者的“自我需求冶,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在主观愿望上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和内驱力,随之产生的学习活动是主动自觉的,这就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从“学冶的意义上来说,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则是在教师的有意识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方式、媒介、教具等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达成育人目的的外部因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混沌体,有很多因素都在发挥作用,不是单靠某一个因素就可以改变的,技术只是影响因素之一。[2]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日臻完善。然而,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滞后,教育技术却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学工具,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主要充当新形势下教师“满堂灌冶的工具。就部分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只是被搬家的黑板而已,以往的教师工整的板书被PPT代替,昔日教师的口灌变成了“电灌冶,“灌冶得学习者头晕眼花,学习者原本应有的思维空间和思维火花,被冷漠地屏蔽和剿灭。此情此景,计算机与其说是一个演示和播放工具,不如说是一个便利的写字板和超级“注射器冶。加上有些教师因循守旧和缺乏基本信息素养,多媒体教学被揶揄为花拳秀腿和花里胡哨。的确,缺乏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支撑,不能有机地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教育技术或其他信息技术很可能成为一堆高档的教学装饰物。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如何用冶是一个劣性问题,具有境脉相关性,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可用的媒体和教育者本身的特点紧密相关,需要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融合,也就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3](P19)
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教育冶定义为“教师的教和学习者的学的共同活动冶,“学习者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冶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确实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诸多变化。例如,学习的途径与方式比以前增多了,学习的内容与资源比以前更丰富了,时间与距离越来越不成为教育教学的障碍,信息的储存、传播、复制、加工等越来越快捷方便。[4]归根到底,教学是师生双边的认知与情感的互动过程,技术的运用终究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旦将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夸大,喧宾夺主,就会背离教学的初衷和宗旨。
在作为学习工具方面,教育技术的应用状况更是让人担忧。多数学习者仅仅把教育技术看作是一种能快乐地复制和粘贴“学习成果冶的“魔杖冶。在轻快的技术操作中,不仅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席,而且消弭了“抄袭和剽窃冶的罪恶感,起码的学术道德在操作的快感中不知不觉地沦丧。当然,这不能够完全责怪学习者,主要的责任在于学校和教师,因为根本的症结还在于缺乏有力支撑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媒介的教学观念。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媒介和手段,如要发挥其有效性,需要给学习者呈现超出目前认知水平的任务,需要学习者投入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如比较、鉴别、分类、归纳、分析、推论、证明、概括和阐明主见等;需要培养学习者把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分析、综合加工的能力,把教育技术作为智能伙伴,使教育技术成为支持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有效地成为思维发展的参与者和帮助者。显然,这需要教师去设计、开发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来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官对周遭客观世界的经验感受。实践是人们验证真理有效性的唯一途径。人们通过主动的反思学习和去伪存真的过程,将认识由感性上升发展为理性,经过检验的理性认识又同时发挥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学的本质是互动交流过程。据此,现代教学论明确指出,课堂交往冲突是课堂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师生、生生课堂交往的一种基本互动形式。所谓交往是在平等对话理念指导下,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方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者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意义建构活动。交往的目的是通过平等对话的教学过程,使教师和学习者都获得各自意义上的发展,即教学相长。教师获得自主内在的专业成长,学习者获得智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体验和发展。真正的对话是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需要教师具备两种基本的素养:一是要“知事知人冶,即了解学习者,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表演兼具冶,即调动学习者全身心投入,不能单方的“自说自话冶。如果对话双方存在极大的距离“落差冶,教师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学习者,没有情感交流与互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是否运用教育技术成为时下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各学科教师都热衷于制作精美的课件,却忘记了它的服务对象。教学在唯美图像的切换中进行,没有质疑,没有交流,只有教师的独白式表演。教师可有可无,机器代替了教师,教师的任务是轻点手中的鼠标而已。
三、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
交往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之一。交往不是静态单向度的,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5]为了迎合一些评课标准,有些课从头至尾充斥着幻灯片演示和音频播放等,欣赏图片和听音乐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中“人冶的因素越来越少,教学的本性——“为人性冶和“人为性冶无处可寻。“为人性冶是因为教学面对的是学习者,教学活动是为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方法、价值层面的训练。“人为性冶是因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习者,教师和学习者双方需要根据各种内外在因素调整设计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在“人——机冶对话的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技术理性所排斥,教学的价值属性被淡化。教学中预设的、既定的成分太多,生成性的成分太少,知识的获得形式也变了样,不是在交流互动中生成知识,而是静态地单向度地传授而已。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信念、学习参与是学习素养的重要内容,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获得不是靠机器的操作,而是靠在平时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获得,教师的点拨、鼓励与激发都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科技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琳琅满目的教学软件充斥着中小学的课堂,数字化、白板成为教学的常态,没有教学软件就意味着落后、不达标。原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也会变换成幻灯片,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冶、为了设置情境的需要。对话是一种有选择的行动过程,师生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都会对学习者产生很大影响。而“人——机冶对话无视教学中人的存在,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传递出除语言以外的诸多信息。
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念不仅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教师教育的重要成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何时应用教育技术,采用什么形式呈现等,从而发挥出教育技术的最佳效果。这样既能活化教学过程,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内容、教育技术、教师的有机整合。[6]教学中教育技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不要为了追求看似华丽的形式而使用,要让多媒体发挥技术媒介的作用,一切以学习者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质:交往互动、经验共生
教学有它的价值追求。任何一个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目的,最通常的意义上,教学的价值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促成学习者的发展,实现教学中人的价值。今天,技术成为与“现代冶挂钩的根据和标准,一些学校和教师追求技术至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被认为是现代化的高效课堂,会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师被认为是高素质的教师,能够操作机器配合教师的学生被认为是训练有素的学生。以新型教学媒体为特征的现代化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效率的快速呈现,却忽视了教学中过程的生成和创造。这种“把教育信息化孤立和片面地理解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机械应用和推广冶的观念,与教育现代化是不相符的。[7]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与人打交道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即它是一个经验共享的过程。技术取代了人工,人从主体演变为客体。教育技术中高质量的语言输入、丰富的视听资料、多样的表现形式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它却强化了知识的外在性和冷漠性,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教育是人心灵对心灵的呼唤。仅与机器互动的学生,其心灵无法被唤醒,也不可能被培养出健全的身心。[8]把学习者培养成未来社会的人是教育对人主体性的弘扬。学习者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有一定的主体性,由于人的各项器官机能的非完善性,学习者有被培养和提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就凸显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习者的发展分为两个层面,从心理层面来说,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学习者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得到整体和谐发展;从社会学层面来说,学习者的发展是指以德、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导致人的自我异化和片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对抗性表现之一就是“人——物冶关系上的对抗。“人——物冶对抗是目的和手段关系的倒置。在黑格尔的“自我和他者冶关系中,真实的自我是一个与“他者冶处于相互规定中的关系性存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性就是“相互承认冶。[9]教学中的“教学相长冶就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承认,也只有教学这样一种特殊交往活动才能有自我与他者的统一。教师向学习者传授自己的心得,言传身教,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质疑和不解,在相互交流理解中共生共长,达到“视阈融合冶。而在“人——机冶对话的教学中,这些都无处可寻。技术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运用的方式方法。技术充满了的课堂,如果无法听从师生内心的声音,那么,师生的情感就无法得到升华。
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冶。但是各种设备在延伸人体功能的同时,也在逐渐剥夺人锻炼自己的机会,弱化了人的潜能,抑制了人的个性发展。[10]人们只有对事物的本质了解了,对事物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把握,可是这些不是呆板的机器所能给予的。
五、结语
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人们为了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则不得不学习越来越多的知识。人类的这种需要映射在教育领域,就使得教与学的主要目的成为传授知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育人冶功能,教学的价值精神被淡化消解。但是,技术本质上也是人文的。教育的目的是“塑人冶,而人也只有通过人来塑造。所以,不管使用何种技术,不管技术发挥到何种程度,人的价值、人的精神都永远不能忽略,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永远也不能由机器来替代。
参考文献:
[1]张玄.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度的深度反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2]王竹立.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 (2).
[3]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4]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冶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
[5]闫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7).
[6]包素敏,邵在华.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到位而不越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5).
[7]郑旭东,严莉.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新阶段的多维透视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8]白陈英.英语教育被“技术化冶的反思[J].英语教师,2013 (11).
[9]谭军武.在自我与他者之间[J].读书,2010(6).
[10]周美.浅谈教育技术的人文反思[J].中小学电教,2011(5).
[责任编辑:况琳]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Gener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Age
WANG Huixia
Abstract:The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echnology, the form of teaching process has changed.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come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dern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activity is more and more technical,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rogrammed things, and the emotion investment is less. This kind of teaching activity pursuing the teaching utilitarian, which make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unable to experience the freedom and happiness of the teaching life, is the alien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is regar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ather than the mechanical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teaching process;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作者简介:王慧霞,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名师名校长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收稿日期:2015-07-20
DOI:10.16826/ j. cnki.1009-7228.2016.01.00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228(2016)01-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