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当下现实的同一性

2016-02-13漆文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科学性马克思主义

漆文娟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当下现实的同一性

漆文娟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自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设想等最新成果。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其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内部逻辑的体系性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其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是理论体系的当下延伸。它们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科学地回答了近30年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被中国现实不断证明了的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同一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完善的科学体系。从理论体系的形成历史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领导人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及不足,根据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为寻求适合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国情而探索、制定的“自己的路线”,即我们要的社会主义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到底要将老百姓带到哪里去等重要的道路选择、制度建设和理论建构。这是摆在一代代党的领导人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概括,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体现在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理论观点,也明确指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可能性。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语境及科学性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那么,作为特色理论的基础和奠基的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语境怎样?其内在科学性、体系性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语境

邓小平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代领导人面对建国后30年中国社会发展及其历史命运所作出的科学判断。首先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其次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因迫切改变落后的社会状况选择的“纯而又纯”的、依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前者而言,近代以来,中国的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多以失败而终,如晚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等,这些努力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生产大国,农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社会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的科学依据。当然,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存在和思想基础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按照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国最大的国情,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绝大多数这一实际,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领导无产阶级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这一思想所包涵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和平赎买的方式,对新中国顺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实现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就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来看,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及全国人民面临着资本主义对新中国经济、政治的封锁,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立稳脚跟,不得不走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认定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必须纯而又纯的社会属性,而中苏关系破裂后,社会主义新中国几乎隔断了与世界的联系,甚至错误地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采取工业领域的“大跃进”和大步向前、超英赶美的“超越”经济发展模式,走一种“纯粹化”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种无序甚至混乱的状态。建国初期的这段历史证明,我们如果抓不住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盲目地搞阶级斗争、大跃进,只能使社会的发展陷入一种缓慢甚至停滞状态,即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出现了理论与事实的失调。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性成果,其背景则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出现了理论与事实的失调这一严峻现实。邓小平以及新一代国家领导人,以极大的勇气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检测探索实践是否科学有效的一条评价标准。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1]255而后又进一步阐释了平均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僵化封闭、照抄照搬现成的发展模式,不开放,不从国情出发不是发展社会主义,[2]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他国经验出发,中国只能走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走自己的道路,就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1]189在这里,邓小平理论将社会主义性质的界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本国国情和与之相关的发展模式相提并论,并以一种完整体系论述中国只能走中国“自己的道路”的理论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在不断实践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终被确认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际上是肯定了破除僵化思想,追求客观规律的内在关系。在进一步探寻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要路线,明确将解决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当时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一任务的实质是强调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稳定,也就说后来被确认“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重要理论依据。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内涵中还包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下,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发展实现了质的同一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当时中国整体划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提出的又一个科学的论断,打破了先前将经济与政治割裂的旧的思维观念。这一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并不是天然地归某一种社会形态所独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236过去就是因为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一对应,而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没有看到计划和市场只是一种经济手段。所以,邓小平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373邓小平从经济手段和社会性质的深层关系上厘清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廓清了迷雾。

邓小平对这一科学理论的进一步阐发,因为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切实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现实问题。此后的历史从根本上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适时性和正确性。邓小平理论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可争议的奠基成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其根本特征就是体系的合理和提出问题的针对性。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古巴、朝鲜、苏联都不同,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中国道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邓小平之后,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使得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先后相继。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江泽民在对广东省进行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是在“改革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顺应时局的变化中提出的。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落后生产力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化为如何实现最大可能的公平与正义,以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问题。但是,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理论,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经济发展模式,19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路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改革开放的成果如何能够继续保持,如何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一个迫切面对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又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问题。作为执政党,代表谁的利益就显得至关重要。“三个代表”,简而言之,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最先进的文化,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这一论断仍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角色如何定位等问题。具体而言,即在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有效地加强党的领导,以全面实现现代化。所以,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它与邓小平理论一道,形成了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从理论和事实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背景下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地阐述了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内涵,在事实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劳动成果归谁所有,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人民由谁领导的问题。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效能上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实践再一次证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方面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社会发展进一步趋于和谐和稳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因为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环境的污染、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等,生态文明因此受到极大的破坏,利益至上等问题仍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党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开始探索可持续、有效的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和人本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了“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精神,并以适度、协调为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的,就是它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谋发展,坚持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依靠人民来推动,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享用的人本理念,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就城乡协调发展的论述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国内外在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套对我国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比如在分析中国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基础是新中国60年的物资积累和改革开放30年经济基础,但在发展中的区域失调、贫富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成为一种突出而重要的的问题。科学发展已成为一种历史与现实的需要,一体化发展也势在必行。所谓一体化,就是将城乡共同发展,各具特征地提高,又能相互补充,“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4]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在协调城乡的关系中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5]概括而言,就是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区域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和谐同步,促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社会,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凸显了人的需求,体现了发展的互动性,使发展在科学理念、科学方法指导下得到永久的延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科学阐释”,[6]必将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造福子孙后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这一科学理论的提出,为人类社会的永恒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体成果,它的思想根基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语境是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践,所以,它首先回答的是如何面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难题及困境,如何准确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的基本矛盾,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特殊阶段的中国道路的选择问题,这与此后不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前后相沿,“这个理论以其严格的科学性、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开放性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所以,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7]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的最直接的显现。这一理论的确立,来自于中国社会状况客观而准确的分析,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它“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人类”,[8]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所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其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内部逻辑的体系性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它已经科学地回答了近30年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被中国现实不断证明了的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确认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开放的基础之上,将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作为直接而具体的目标,以实现人与空间的协调发展,让人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这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典型体现。

[1]中共中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张中.邓小平建党学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992.

[3]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7,(1):1-4.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职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6]郭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1,(4):4-8.

[7]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37-43.

[8]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

〔责任编辑艾小刚〕

The Identity between Scientific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rrent Reality of China

Qi Wenjuan
(Marxism College,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Gansu730030,China)

Socialism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Deng Xiaoping Theory,Important Thoughts on Three Represents,Concepts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as well a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hina Dream,the rationales of which are illustrated mainly by scientific ideology of the theory,inner identity of logistical system,and coherence with Chinese societies.Deng Xiaoping Theory is the foundation and extension of Socialism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mportant Thoughts on Three Represents is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hina Dream is current extension of the systematic theory.All of theories,which solve the new problems and conflicts of China has been facing in recent thirty years,are connected and developed,and also has been proved as scientific systematic theories which would achieve development path confidence,theoretical,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m;Theoretic system;The scientificity

D601

A

1671-1351(2016)04-0045-04

2016-05-11

漆文娟(1982-),女,甘肃甘谷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与中国化城乡关系研究(YXM20141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科学性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