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生命的道德关爱与生态危机之缓解

2016-02-13程芳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

程芳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广东 韶关512126)



敬畏生命的道德关爱与生态危机之缓解

程芳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广东韶关512126)

摘要: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近现代以来人类对物的两种基本的揭示方式: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仅仅把物规定为“什么”而遮蔽了物作为本身存在的事实。敬畏生命的道德关爱不同于纯粹的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此种道德关爱将物纳入了人类道德的视野,让物的内在价值自我敞现。这一理论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可能。

关键词:科学认识;技术实践;敬畏生命;道德关爱;生态危机

在理性启蒙、高扬主体以及“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大旗的指引下,新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让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如虎添翼,迅猛发展。自此人类与自然的搏斗取得了绝对优势,以至于人们一度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增强了人类的实践能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由于人类面对自然表现出“人定胜天”的过度自信最终导致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一)科学认识

科学认识,抽象言之,即一种“看”,它并不像我们游山玩水时,行至某处,随意观之,但求尽兴而已。相反,这种看不是不经意的,而是极其认真的一种打量。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看到常人看不到但又属于物的本质。既然是要通达物的本质,那这种看必然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看”。在看之前,看者已尽可能地摒除了他本人对物的好恶与褒贬之心;在看的过程中,看者专注于物而心无旁骛。一方面,人作为一种知性存在者自行涌现;另一方面,物被抽象为一种概念或符号呈现出来。物可以被概念化、符号化并不意味着物自身就等于被规定的概念和符号,被理性规定为概念或符号的物只是物之物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之整体纯全与物之纯然展现需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才能实现。

(二)技术实践

所谓技术实践,一言以蔽之,即是一种“做”。我们说,技术实践需要多种因素的介入和配合。亚里士多德概括的有四个: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在实现某种预先设定的目的时,人们运用各种方式、各种工具作用于物,使其有所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个“做”的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技术实践。在技术实践中,人与物各有相应的规定。就人而言,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从预定目的、到具体的操作直至目标完成,人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科学认识一样,技术实践也是一个双重化的过程。一方面,人使自身“动力化”。所谓“动力化”,就是说人为完成某个目的,必须亲身采取某种具体的手段作用于某物。另一方面,物使自身“效用化”。在技术实践中,在行为者的眼中,物仅仅是具有某种实用性的材料。行为者关注的是物作为材料可供利用的一面,而对它的其他属性漠不关心。在技术实践中,人的“动力化”与物的“效用化”都是单一地给出了各自的存在,都以一种生存样态与揭示方式遮蔽了别样的生存样态与揭示方式。

(三)科学认识与技术实践的积极作用

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的发展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具有积极作用。第一,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作为工具性存在,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各种需求而进行的一次次的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第二,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表现出一定的价值相关性。这一相关性一方面表现为人类对物进行解释和说明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求真、批判以及创新等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类对于物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对整个人类未来命运的关切。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的工具理性在根本意义上指向人类以及自然。所以科技本身间接地包含价值理性,诸如人类行为的合目的性与合理性、人类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等等。

(四)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的负面影响

人类是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的主体。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的负面影响取决于人类失范的伦理道德和价值目的。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都不过是无意识的工具性存在,本身无善恶之别。物只是成为某种有效物来满足人类的欲望和需要:树木由于是造纸业和家具业的原材料遭到不断的砍伐;江河由于其自身特性成为电力行业的重要资源;我们脚下的大地也仅仅成为了各种物的生产制造地。于是乎人们过分地重视现实利益、短期利益,从而忽视了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的价值理性功能,最终被物所奴役。价值理性功能的日渐式微与工具理性的日渐膨胀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爆发。而要从根本上缓解生态危机,需要人类反思自身所持的价值取向,树立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从而实现人对物的多维度揭示。

考察一下人类道德史,不乏对物本身的尊重与观照,这一点在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以下简称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和儒家思想中都有所表现。

(一)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思想

1.敬畏生命的道德之善

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认为人类不仅应该敬畏人的生命,还要敬畏其他动植物的生命。何谓敬畏?那是一种内心信奉民胞物与,从而对万物饱含深情与好奇的一种崇高情感。史怀哲说:“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了联系。关心它们的命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伤害他们,在危难中救助它们。”[1]7他还提出了一条划分善恶的标准:“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1]9他认为这才是人类应然有的道德状态。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放下他固有的傲慢与偏见,细心体察与其同在的非人类生命。

“生命”一词在史怀哲的伦理思想中更具广泛性。在他看来,人类应当而且必须尊重自然界中各种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一切微生物)的生存权利,应当在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关注其他生命样态。人类应当且能够与之和谐相处实现共同存在,并以人类评价自身行为的是非善恶标准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中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惜甚至牺牲其他生命的情况长期存在。我们几乎忽略了其他生命的感觉和价值。其他生命有无价值?史怀哲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即人类应当尊重非人类生命,因为就生命本身的价值来看,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生命形式的差异。在史怀哲看来,真正伦理的人们坚信任何生命都是神圣的。

2.敬畏生命的心理意识

任何思想意识只有真正用于实践才能够被证明是科学的、进步的。史怀哲在论述敬畏生命思想时也谈到了实践。日常生活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为了拯救某些生命而必须牺牲其他生命的情况。对此,史怀哲描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种对于牺牲在自己手中的生命的怜惜、饱含歉意的意识。史怀哲所言之敬畏生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意识和态度。他举了在非洲为了给昏睡病人看病而消灭昏睡病的病原体为例。在该行为中他为了拯救更高级的生命,不得不消灭更低的生命。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是高傲无理洋洋得意的,而是内心充满了自责,那是对某一生命存在不得不逝去的一种无奈和歉疚。

3.敬畏生命的实践价值

史怀哲明确指出敬畏生命本身就包含了爱、奉献与同情。人类与物是共在同乐的。人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切可发展的生命可能实现的最高价值。因为自然中各种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人类不能脱离物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物的存在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之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沃土。人类应当意识到自身与其他生命是和谐共生,休戚与共的存在状态。作为合乎伦理的合目的的生命,人类应当坚持敬畏生命的思想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实践这一思想从而真正捍卫人道伦理。这种伦理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可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它着眼于生命本身考察自然界中一切生命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提出其伦理学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尽管史怀哲在为自己的伦理立场辩护的时候面临如下困难:他采用拟人化的言说方式,然后又把言说的内容作为事实并为之提供论证。但他要求人类对一切生命担负道德责任,以伦理的态度对待生命世界,这对于近代以来以强力征服自然并从中获取无限资源和财富却因无视破坏自然或过度开发自然最终导致严重后果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有力的警钟。它有助于缓解由于人类无限膨胀的自私而导致的生态危机。

(二)儒家思想对物的关爱

儒家的礼规范着个人的一切举动,包括人们看待物的方式。《论语》虽极少明确谈及物,但仍然充满了对物的关怀,如《述而》篇中有“钓而不刚,弋不射宿”的描述。孟子明确地表达了对物的关爱,“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管对物的这种爱远不及“亲亲”和“仁民”深厚,但其中不乏对物的认同与尊敬。首先,物可以满足人欲,即人无物不能生存,这是就人的生存意义而言,物对于人的基本价值。此外,沉溺于物而为物所役,则人与兽同。人不成其为人,物亦不再是其所是。孟子反对脱离物之情性任意为之,反对对物施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以“爱”的态度和方式关注物之成其为物,实际上就是让物成为物自身。汉代儒家继承了先秦“仁民爱物”的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发展。董仲舒说:“质于爱民,以至天下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董仲舒把先秦儒家“仁”的范围扩大到鸟兽昆虫,把道德关心从人的领域拓展到一切生命和整个自然界。到了宋代,张载的《西铭》便是站在天地万物一体的高度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在《正蒙·乾称》中说,“乾称父,地称母,予兹袭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寒,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中“民胞物与”的思想影响深远。由此可见,孔孟以及后来的儒家学者都将焦点集中在“成为人”上。他们和史怀哲一样关注人的德性与成就,从人的角度去关爱物,都把人对物的态度和方式作为考量人类道德的内容。

人类对物的揭示方式是多样的,敬畏生命的道德关爱便是其中之一。在对物的道德关爱中,物不再被排除在人类道德之外,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方式进入了人类道德的视野,具有了在以前的伦理学内并不具备的道德身份与地位。这对物、对人和对道德而言都是一个进步。它不同于先前那种认为物仅仅是工具的效用观点,将以前从属于人的物突显出来,成为与人具有平等地位的存在者。不同的是,儒家的爱物思想仍未摆脱人类对物的做为,尽管他们之间已不是简单的主客二分关系。但它仍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并经由人生发的一种道德关怀。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庸而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其中包含了人类对物的肯定和关爱。与其相比,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伦理对其他非人类生命的关爱更为彻底,因其将一切生命都纳入了道德关怀的范围,并且认为一切生命都具有同等的道德地位。这一说法显然过于主观,没有充分考虑现实因素,因而在实践中显得无奈又无力。当然不管物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出场,都表达了人类对物本身的观照,而不是仅仅把物当作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

在面对生态危机时,首先必须达成一种共识,即人类应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放弃过多地干预物的行为,既充分发挥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又要将科技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融合,从伦理的视角给予物一定的道德关爱。此处最紧要的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人类究竟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物、对待自然。以往的伦理学只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我们只对人负有义务,而土、水、空气、矿藏、河流、大地等等都只是人类为了存在而利用的工具。在这个视野内,物只以资源和工具的方式来存在。可是,当有一天我们被迫觉醒,发现物、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的时候,我们怎能不改变我们对物、对自然之态度?是的,我们必须改变人类认为物只具单一功用的现有态度。我们应该承认并让物充分地展现自身的物性。当我们开始尊重物、尽可能让物自我存在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生活也就开始有了转机。

参考文献:

[1](法)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赖全)(责任校对王小聪)(英文编辑何历蓉)

Life-revered Moral Love and the Solution to Ecosystem Crisis

CHENG Fang
(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angdong So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Shaoguan, Guang Dong 512126, China )

Abstract:The deep reason why there appears ecosystem crisis lies in the two ways in which humans beings reveal“things”in the modern times, namely the scientific comprehension and technical practices. They just stipulate what“things”are and ignore the fact that“things”exist themselves. Life-revered moral love, different from pure scientific comprehension and technical practices, brings“things”into the horizon of human morality and let the intrinsic values of“things’self- display. This theory provide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possibility for the solution to ecosystem crisis.

Key words:Scientific comprehension, Technical Practices, Moral Love, Reverence for Life, Ecosystem Crisis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3-0131-04

收稿日期:2016-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新媒体时代思政课中强化生命教育的内容界定和形式把握”(2015SZY04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芳(1983-),女,山西太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
当代大学生德育生态危机及重构路径探究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