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理解开放教学的本质、特征与价值

2016-02-13赵岩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开放教学本质特征

赵岩



重新理解开放教学的本质、特征与价值

赵岩

[摘要]开放教学是在大教育观的视野下,基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优化课堂教学内外相互关系,提升教学的持续生成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多样性和层次水平的教学思想与实践,具有主体性、整体性、多维性和生成性。开放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本身的发展、学生的文化生成和持续发展、教师的素养预期和专业发展、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化发展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开放教学;本质;特征;价值

进入21世纪,开放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关注点,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作为学校教育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的学校教学的开放与发展,同样成为有必要深入探讨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拟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1]就开放教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开放教学的内涵及本质

关于开放教学,学界有不同的认识。从其字面的意思理解,“开放”也即“放开”,更进一步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甚至不讲,任学生自由谈论,自由交流,以营造一种高谈阔论、热闹非凡的教学气氛。这种理解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2]认为其对开放教学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与开放教学的主旨是相违背的。也有学者将国外开放大学、开放课程以及国内广播电视大学也视为开放教育。我们说国外开放大学和国内广播电视大学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及现代传媒技术实施高等教育的一种教学机构。开放课程是高校基于互联网,建立网站推出优质课程,开放课程资源(OEC)。它们与开放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联系之处是彼此在教学中都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其区别则表现在,国外开放大学和国内广播电视大学及开放课程都属于开放的远程教育,而我们所讲的开放教学,是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具体理解和把握开放教学的基本内涵呢?

根据《辞海》的解释:开,闭之反,通也,展拓也。放,释也。开放:展开;不关闭;同“封闭”相对,指同外界有联系的。[3]《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开,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打通,开辟。放,扩展;解除约束,使自由。开放为展开;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4]可见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立的,开放是打通封闭,解除封闭所带来的负效应,以扩展其正效应。基于开放的基本涵义,可以说传统教学是单向度的、封闭的,而开放教学就是要打开、解除这种教学单向度、封闭的状态,要解决传统教学的单向度、封闭性弊端,强调教学走向多维开放。

教学的开放立场,在思想上不是单向的而是全方位的;在行动上是有方向选择、价值取向的。开放不是目的,但却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开放的意义在于让教学存在与世界同一化,极力让教学现实地居于各种可能的关系网络之中。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培养开放性的人,是此立场的价值所在。[5]

基于上述,可以认为开放教学就是要在开放的视界、关系和活动状态下,追求教学自身的整体的和可持续的生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具有开放心态、国际视野、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开放性的人。

开放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的开放性。所谓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教学的生成、存在及可持续发展,教学的目的达成与价值提升等,都只有在教学系统处于内外多维度、多层次开放的状态下,才能够得以实现。开放,为教学系统的内部整合、外部联系提供基本机制;开放,为师与生、教与学、知识与生活、思想与品德、人文与科学、学校与社会等的沟通与互动,提供逻辑的前提。具有开放性本质特征的开放教学,正是以复杂性思维、生成性思维、关系性思维为思维特征,以教学存在与发展的整体论思想为基本取向,为了自身的可持续生成与发展,并进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和可持续的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而保持向内外相关因素多维开放并定向整合的基本态势。

总之,开放教学是在大教育观的视野下,基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优化课堂教学内外相互关系,提升教学的持续生成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多样性和层次水平的教学思想与实践。开放教学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科学、面向历史、面向未来、面向自身的人的发展的教学思想与实践。

二、开放教学的特征

任何事物的本质属性都寓于其一般属性之中。开放教学的一般属性,通过开放教学的基本特征表现出来,具体阐述如下。

(一)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等的特性。对于人的主体规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其主要是指主客体之间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教学中的人是主体。教学应该是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权利和地位的出场、积淀、彰显和超越的过程。[6]教学中人作为主体的发展,是开放教学发展的核心指标。开放教学高扬人的主体性,突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既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和创新性,同时也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并重视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的主体间性作用的发挥,形成师生和谐共生(互依、互惠、协同与合作)的教学共同体。

开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作为平等者来相互对待,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师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师生间的民主、和谐,是开放教学突出人的主体性的基础,更是开放教学发展的一种目标和内在追求。在享有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师生的主体性会得到不断地提升、发展和充分发挥。

(二)整体性

开放教学的整体性是指教学系统在内外相关因素的全面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实现教学的基本功能和自身的不断的发展。比如,教学与外部的社会各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如教学与社会机构、其他学校、家庭的联系等,又如教学系统本身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要素的层次上,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开放。像教师、学生这两个要素意义上的开放,也就是教学中师生要围绕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进行非形式的、实质性的交往、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应该指出的是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方方面面的、所有的因素,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开放,这是开放性这种本质属性所具有的,当然也是它所要求的,是开放性这种本质属性所然。

(三)多维性

多维性是指开放教学的发展过程具有多种维度的表现和存在性,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例如就教学的内部因素而言,教学目标的开放,表现为教学目标由单一向多维拓展;教学主体的开放,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表现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以及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教学时空的开放,表现为课堂教学时间的前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向家庭、向自然、向社会延伸;教学内容的开放,表现为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并举,学科内容向不同学科、向学生经验、向生活延伸;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表现为使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领域延伸;教学方法的开放,表现为教学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教学手段由黑板加粉笔向电化教学手段、向多媒体和网络延伸,等等。

上述事例表明,教学的开放应该是多维的、多元的、多层面的开放。所有的效果都是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多维因素一体化整合的结果。

(四)生成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生”为生长、具有生命力的、活的;“成”为成为、变为;生成即为产生之意。[4]英文中“生成”(becoming)的意思是“变成某物”(coming to be)。由此可见,“生成性”包含生长、成为、变为、产生具有生命活力的某事物之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师生合作、碰撞而现实地形成基于但是不限于教学预设的教学活动。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7]“生成性思维”已逐渐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思维方式,基于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学就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教学常态。

教学中人的存在与发展,随时都处于动态生成之中。开放教学中师生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教与学相依而存、相辅相成的关系。[8]只有形成教与学这样的关系,才会产生特定的教育性交往,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和统一。如此良性循环,最终可使教学不断走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而得以可持续发展,同时亦使学生获得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开放教学的价值

(一)开放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本身的发展

开放教学有利于教学本身的发展,即促进教学的一体化生成与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教学的开放性能够使各方面因素实现定向整合,使之相互作用,以达成教学的一体化生成与发展。在各种因素的不断整合中,随着教学目标的不断迁移与深化,整个教学目的的不断实现,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益也将不断提升,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学本身的一种发育过程,而且体现着教学不断地生成、进化或者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开放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生成和持续发展

教学的开放性最终指向的是人,是学生的开放性成长。开放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开放教学,促进开放的人的培养,是为了促进人的、学生的文化生成和持续发展。如前所述,开放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潜能的挖掘,重视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培养。开放教学使教为学服务,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使每个学生都获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通过一定知识的学习,涵养德行,发展智能,陶冶美感,实现人的开放性生长,实现全面发展。

(三)开放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素养预期和专业发展

开放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关照,也带来了教师素养预期的实现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虽然不能把教师发展列为与学生发展并列的目标,但是开放教学对教师的素养预期与生涯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能够促使教师在开放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迎接挑战、变革自身、提升素养。具体说来,开放教学中教师积极利用自身在教育生活之中、在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和日常交往之中的最有价值的资源,同时注重教师在事业群体中的主体间性的张扬,在与同行的合作中自觉地、有选择性地获取自身的成长素材,并不断体验、反思和创生自身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为能力的成长,即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构建知识结构,不断地提升教育能力。这是一种生成性的成长,以生成的方式成长的教师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更为其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教师职业生涯得以持续发展。

(四)开放教学有利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化发展

开放教学又会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化发展。学校的主要工作德育、教学、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学校工作是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协调运行。要彰显开放教育的特色,就要以开放教学为基础,加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联系,形成开放教学、开放德育、开放管理的整体样态,使学校各项工作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协同发展。

(五)开放教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教学既受社会制约,又为社会服务,从教学的开放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把社会看作是教学资源的一个来源地,社会为教学所用,并为教学发挥着支撑作用。同时也需要教学适应社会当下的发展要求,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发挥教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即通过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传递知识,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实现教学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

教学对文化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一般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教育是通过教学这一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实施推动文化发展的功能,正是师生之间的传道授业,才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薪尽火传,才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发展和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是文化的基因,是一种活的纽带,联系着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学是文化生成的一种机制。可见,教学是文化发展或文化延续的最基本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不断促进学生的文化生成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广君.生成论教学哲学的核心观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2).

[2]张桂芸.浅谈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J].课改前沿,2013(3).

[3]舒新成,等.辞海[Z].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张广君.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55-56.

[6]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120.

[7]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7(6).

[8]张广君.教学存在的发生学考察:一个新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2(2).

责任编辑:陈兴安

[作者简介]赵岩,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校长,中学高级,特级教师(天津 30002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6)01-0077-03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教育议事会为载体,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互动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开放式教学管理的实践研究”(课题号:BE3004)

猜你喜欢

开放教学本质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童年的本质
小学数学课开放性教学策略刍议
构建开放课堂提升信息素养探析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基于开放教学理念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