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幼儿行为反馈看教师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2016-02-13张春丽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育活动幼儿教师

张春丽



从幼儿行为反馈看教师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张春丽

[摘要]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体质,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丰富幼儿的生活,同时可支持幼儿智力的发展和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幼儿;教师;体育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笔者观摩了十几个园所的体育活动,从幼儿的行为反馈中看教师对体育活动组织还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一、只重视外显形式,忽略体育活动的核心价值

通过体育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核心价值。每一种动作的发展都有其锻炼的内容和锻炼的价值,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及身体的灵活,教师应在单位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应是教师围绕目标为幼儿科学地设置环境,有效地进行指导,以促进幼儿动作协调发展。切忌为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体育活动本身价值。

案例1:

某大班教师想组织一个动作联合的体育游戏活动,但将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让位给幼儿,让幼儿按事先自己画的草图来摆放器械,进行活动。过程中幼儿发生了争执,意见不统一,迟迟不能进行下去,其中一名幼儿还哭闹不止,几个幼儿站在原地争辩不休,耽搁了很长的活动时间,教师忙于解决纠纷。后来多数幼儿已没有了活动兴趣,各自跑走,最后教师说服了三四名幼儿按图摆好器械,但活动时间已接近尾声,户外体育游戏草草结束。

《指南》中提到“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案例中的组织形式显然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想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力图尊重幼儿的想法,为幼儿提供合作、协商的机会,但却忽略了组织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核心价值。

二、只考虑活动的挑战性,忽视幼儿现有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提出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体育活动来讲,现有水平是指幼儿原有的动作技能发展水平和身体的协调程度等。作为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在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设计合理的活动流程,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以免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案例2:

小班的一位教师为幼儿设计了双脚向前行进跳的活动,将垫板间隔摆放,同时为了增加活动的挑战性,教师赋予了幼儿一定的任务意识,在起始处放置一个大塑料箱,里面有娃娃、小雨伞、装满水的饮料瓶等,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物品(抱着或提着)跳到终点。有的幼儿一次抱2个娃娃还打着伞,一跳怀中的娃娃就掉在地上,有的幼儿用塑料袋装2~3个带水的瓶子,跳的时候失去重心,摔倒在地。

小班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而双脚行进跳的本身就有腾空的过程,再加上教师提供的材料不能使身体两侧均衡,这样就更容易造成幼儿的失控表现。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水平。

三、活动编排只是基本动作累积,忽视衔接的顺畅与科学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循环式体能游戏是一种主要的活动方式。教师根据幼儿基本动作设置一定的场地,创设游戏情境来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它的特点是遵循一定的路线,借助特定的器械来完成指定的动作。这种鱼贯式的活动编排应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而不只是将一些基本动作随意组合在一起,这样会影响活动的顺畅性和安全性,不利于幼儿的有效发展。

案例3:

中班教师设计了一组活动:依次为走步、绕障碍物跑、从平衡木上跳下、爬隧道、侧滚翻、先上后下台阶。有的幼儿在绕障碍物跑后马上走平衡木,总有一只脚落地后再上才能走稳,从平衡木上跳下,紧接着爬隧道,动作显得过于仓促。同样,有的幼儿侧滚翻后接着上下台阶又表现出失衡状态。

教师编排的意图是想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但却忽略了动作间的顺畅连接,就此案例可以调整为先跑步后走步的顺序,这样使幼儿在上平衡木前有一个步伐的调整机会,使运动的流程更顺畅;在从平衡木上跳下时仍需要安排幼儿走步,过渡到隧道口后转换爬行动作;在侧翻后也需要得到一个走步调整的空间,恢复平衡状态后再进行上下台阶,这样会更为安全。

四、只重指导意识,忽视指导的关键点

幼儿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是在掌握动作技能和要领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把握指导要点,合理运用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对动作发展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应采取示范、讲解及借鉴同伴经验的方式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动作的要领,帮幼儿获取成功的体验,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这种有效指导只有在教师对活动的重难点等情况作出分析和预设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从而避免指导的盲目性和流于形式的指导。

案例4:

大班的一个循环游戏,其中一项是幼儿练习匍匐爬,教师设置“铁丝网”的场景:小椅子背上绕上皮筋,皮筋上拴上小铃,有的幼儿没有把握动作要领,头抬得过高或是撅起屁股往前拱,多次撞到小铃,教师看到后只是告诉幼儿爬低点儿,千万不能碰到小铃,要不然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可教师并没有指出匍匐爬的关键要领(侧身,手臂前跨,上腿屈膝用力蹬地)。

上述案例看出教师有指导的意识,但指导的关键点把握不准,没有运用好直接指导或间接指导的方式,或是教师做连贯的动作示范讲解,或是借鉴同伴经验等帮幼儿掌握动作技能和要领。

五、不切合实际的鼓励,忽视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指南》强调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案例6:

轮胎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材料,教师也经常会用它来设计活动。某一中班教师将轮胎3~4只叠起让幼儿从上往下跳,练习幼儿的弹跳能力,有些胆子大、弹跳能力强的幼儿乐此不疲地爬上跳下,其中一名幼儿因胆小,缺乏自信,且弹跳能力弱,紧张得不敢上去尝试。教师的做法是,伸出双手热情地鼓励这名小朋友要和大家一样勇敢地跳,且告诉幼儿老师会保护她的。这位小朋友尽管在老师的搀扶下抖抖索索地跳了过去,但她神情紧张,再也不敢尝试了,可老师还在一个劲地鼓励她再来一次。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和赏识的。但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的教师应在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为其搭建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架,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教师可引导幼儿先在平衡的地面上跳圈,然后鼓励幼儿选择他认为敢跳的高度进行练习,同时观察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动作表现和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难易程度,给予支持性的激励,使幼儿克服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增添自信后再逐步提高难度。

责任编辑:陈兴安

[作者简介]张春丽,天津市东丽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天津 300300)。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6)01-0067-02

猜你喜欢

体育活动幼儿教师
最美教师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闽侯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