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程中人格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2016-02-13李红香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体育课程实施路径

李红香

体育课程中人格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李红香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人格失落现象逐步显现,而体育课程中的人格教育的渗透与实施也逐步为人们所重视。与其他学科知识教育相比,人格教育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对人格教育的定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体育课程中人格教育实施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并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方面着手,从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等角度对体育课程中人格教育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在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人格教育;实施路径

1.引言

近年来,在校学生的人格教育缺失现象时有发生,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课程中已经逐步融入了人格教育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许多学校体育课程由于课程安排和课程结构的限制,其课程内容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体育技术教育。因此,如何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进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体育人格教育的不断发展,成为当前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2.人格教育及相关概念界定

2.1人格与人格教育

“人格”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中的“面具”(persona),其原意是指古代歌剧中演员所扮演的人物,强调剧中人物所有的特征及身份。其本质是人在生活中向社会所展示出的性格与特征,即人的社会自我。美国学者B.R.赫根法在其著作《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中指出:“把人格定义为面具,即等于将人的人格视为自然人的社会自我,即被人用来向社会展示的这一方面内容。这个定义中包含着如下的意思:即由于种种原因,人所具有的某种隐秘的东西并未被显现出来。”而人格这一专有概念在我国的出现则较晚,张岱年先生曾经就此概念做出考证:“在我国古代没有出现‘人格’一词,但是有诸如‘人品’、‘品格’等相近的词。而在我国古典哲学中存在着独立人格的思想……指一个人具有不受外界压制的独立意志。”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人格主要存在与道德范畴,通常与“道德”并存,即无道德亦无人格,而道德高尚者则人格高尚,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格与道德人格代指同样的范畴。

人格教育,是指基于人格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它主要针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建构[1]。从定义上看,人格教育即指教育者在对青少年人格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心理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进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知识性教育相比,人格教育以做人教育为主要任务,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其中,品格的建构不仅包括知识、学识等方面的内容,更包含责任、性格等内在素质的培养。

2.2学生个体人格的主要特点

由于人格教育以认知教育为主要内容,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学生个体人格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2.2.1学生的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阶段性。首先,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学生的个体人格仍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由老师进行教育和指导,因此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予以充分重视,并在对学生人格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人格教育。其次,人与社会的影响具有相对性和交互性,个人在收到社会环境制约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在学校的人格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调整”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所处环境,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创造条件。

2.2.2学生的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可变性。由于人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且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其人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如果一个学生面临体质较弱、人际关系较为混乱或者家庭环境不和谐等情况时,很容易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缺乏责任心、丢三落四等人格特征。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帮助,并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鼓励措施,对于家境困难、身体素质差等具有特殊状况的学生予以关注,帮助其改变或消除其性格中对个人发展不利的因素。

3.体育课程中人格教育实施的困境分析

3.1体育课程本身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在我国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大学等高等教育还是以中小学位主体的基础教育,都未对体育课程予以充分的重视。首先,在对课程进行安排时,体育课程往往处于上午的最后一节或者下午的第一节,学生的注意力较易分散,而使得体育课程的有效时长较短,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其次,在对体育课程的目标进行设置时,大多数学校将体育的任务局限为:增进学生健康,改善学生体质状况。[2]这一目标将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对象,然而体育课程的实质并非只是对运动技能的传授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体育教育应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提高的整体性教育,但是其在大多数的学校中并未得到正确的认识。

3.2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且大多数为身体素质的运动。“锻炼”和“训练”成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笔者所在地的五所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很多教师本身对于人格教育的理念即较为匮乏,在对自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设置时并无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理念,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期待也仅限于能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所强调的人格教育则被双方所忽略。无论从课程体系还是课程内容上看,我国当前的体育课程还是过分注重体育的形式,而对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则缺少关注,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利影响。

4.体育课程中人格教育实施的路径探索

4.1在体育理论课程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渗透

由于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应当对其进行基于人格教育的、较为系统的体育思想教育,并以人格培养为原则,将其作为各年级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课程的教育时,应当将人格教育纳入体育教学的体系之中,向学生传授团结合作和爱国主义等理念,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了解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其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对体育锻炼的信心[3]。

4.2在体育实践课程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渗透

4.2.1逐步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在体育实践课程的教育中,应当推进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将以往单纯强调运动技术和战术的体育课程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进行技能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综合性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人格教育首先是一门科学,而体育课程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在将人格观念加入到体育课程中去时,应当注意到人格教育的独立性。即不能在体育课程中过度的强调人格要素,一味的进行人格灌输,而应当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对学生进行技能传授的过程中逐步加入人格教育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教育。这样才能在保障体育课程独立性的同时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4.2.2推进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

①重视对学生的“认同教育”。追求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度”最大化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即包括对别人的认同也包括对自己的认同[4]。由于体育学科本身是一个群体性的教育,因而与其他独立学科相比,其对于培养学生的认同心理十分有利。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对自身的认同,鼓励学生肯定自己,提升对自己的认同度。随着学生年龄和学识的增长,其对于挫折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刻,很多学生正是在反复的失败过程中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产生了自我否定的倾向,如果此时无法得到恰当的引导,则很有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阻碍并对集体产生冷漠感。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正确的分析自己,对自己采取积极的认同态度。同时,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同的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给予学生认同感。体育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认同教学,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信心与能力。

②加强对学生的“协作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言,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为人的社会特质,而协作意识则是这种社会特质的集中体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团体合作项目,使学习任务的完成呈现出“协力”的性质。如在对球类活动的上场人员进行安排时,应当使学生懂得人员的替换应以实现集体的空桶目标为准则,任何项目都是对团体协作能力的考验,而不是个人之间的较量。通过对课程活动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与团队成员进行良好合作,人与人之间才能相处的更加融洽,个人的目标也就更加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郭荣梅.体育课堂中中学生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江坚楷,陈静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4).

[3]沈贤.体育教学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4(8).

[4]于鹏.论高校体育中的人格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3).

作者简介:李红香(1982.5-),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讲师,黄河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体育课程实施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