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体融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
——以四川宜宾市为例

2016-08-22王婷婷罗杨颜海波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青少年

王婷婷 罗杨 颜海波

“教体融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
——以四川宜宾市为例

王婷婷罗杨颜海波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开展成绩凸显的宜宾市进行调研,分析归纳了宜宾市“教体结合”模式下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科学举措,并在结论中总结了“教体结合”模式培养过程中解决学训矛盾的关键点,旨在为多样化的体育人才需求形势下我国各地区培养全面素质型体育人才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教体融合;学训矛盾;四川宜宾市

1.研究目的

近年来,群众体育受到人们青睐,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体育人才的后盾,其培养在经历了以运动员培养为主的阶段逐步转变为体育管理、体育教育、运动员、体育爱好者等多样人才的时期,多样化的体育后备人才需求正扑面而来。另外,由于多年来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三级训练网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许多青少年的家长已经因看不到其出路,已经不愿送其至体校进行训练,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体教结合提倡以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力在解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文化知识缺乏,解决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从整体来看,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仍存在大量问题,始终还是以侧重体育而忽视教育,导致体教结合走偏。以宜宾为例的有部分地区,已走出这一困境,以教育为主线来发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逐步出现了“教体结合”模式,让体育回归了教育。其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成绩较为突出,竞技比赛水平、体育学生学习成绩、校园体育文化等得到了较大提升,初步实现了体育与教育“并轨”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宜宾市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9所学校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通过CNKI数据库进行网络查询下载部分文献作为参考,到宜宾实地收集了宜宾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出台的宜宾市教体(体教)结合相关文件,为本研究的权威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出《宜宾市“教体结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体育学生问卷调查表》、《非体育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师问卷调查表》在上述9所学校发放,总共发放体育学生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96.67%,;发放非体育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有效率97.94%;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93.33%。

2.2.3访谈法

将涉及到的研究问题内容拟定成了访问提纲,采用座谈的方式对在宜宾市教育局、体育局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教练员、班主任进行了宜宾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访谈,广泛听取了管理者、专家的相关建议,并从中获得比较多的定性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宜宾市教体结合模式的内容

宜宾市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教体结合”模式实际上是由教育局、体育局、各大中学校联合操作,通过让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以学校学习为基本、学校训练为重点,政府部门作导向规划以及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的训练中,采取课余时间普通学校运动队集中培养训练、普通学校和业余体校联合培养训练、普通学校和社会联办俱乐部培养训练训练途径。三种训练途径都紧密联系着教育系统,都具备教育、体育的深入结合点,并以教育系统为主导,力在解决每一名培养人才的学业问题。

3.2宜宾市教体结合取得的成就

3.2.1青少年竞技成绩不断提升

近年来,宜宾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创造数多辉煌,以宜宾市一中和三中为代表的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项目,在历届四川省三大球比赛中均取得前列成绩,由宜宾市三中为代表的男女组参赛队在2010年至2013年省篮球比赛中均以全战全胜战绩获得高中组冠军,而由宜宾一中为代表的参赛队在2009、2011、2012均为省足球联赛高中组冠军,而以宜宾三中为代表的参赛队在排球比赛中仍为前列成绩。正好我国在三大球上处于劣势,而三大球的训练和能力培养都需要在较为全面的平台上进行,来发展学生身体技术能力以外的智能、团结协作默契等等,正好与举国体制以身体技术为主的培养的方法相矛盾,因此,从宜宾市三大球的突出成绩可深挖其模式的具体方法。

3.2.2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宜宾打破了挂靠运动员在学校的现象,让选拔的学生运动员真正参与到学校学习中来。采用三种选拔途径选拔体育成绩和文化素质均衡的体育苗子,一是在本学校内选材,寻找适合发展的体育苗子;二是通过在普通的小学、初中学校进行选拔,特别注重在布点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中选拔;最后是在省市各大比赛中,发现到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运动员,从而作为特长生招入普通中学校。而在普通学校的学生运动员都穿插在普通班,都是和普通的同学一起上课学习,给文化课的学习提供了保障,使全体竞技体育学生的文化学习率达100%。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非教练员的普通教师85%为提高体育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水平采用的自己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文化课不过关不能参与训练、单独辅导补习。学校要求班主任与其训练的教练员老师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一次协调交流,交流内容包括上一期期末考试成绩是否达到班级平均水平、课程设置是否与训练安排协调至错位、学生运动员思想动态的变化三个大的方面,并针对存在的矛盾进行了调整,为每位学生运动员制定一份学训计划书,班主任和教练员各一份,并严格按照计划书执行。

在体育学生问卷的调查中结果显示,见表2,在“你的文化成绩”选项中,平均水平、优秀、非常优秀的就占78%,大部分体育学生的文化成绩属于中等水平。而对于兼顾训练的体育学生来说,只能在学习和训练的正确协调下,才能满足两者的同时进步。

表2 体育学生文化成绩调查情况

3.2.3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数增多

①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数增多

在2006年宜宾市全面深入实施“教体结合”模式以来,普通中学校命名5所为省级以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点校,在全市建立了15所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普通学校和训练基地,以体校和普通中学校为主的各项目学生运动员从2006年以前的766余人,增加至现在的7600余人,教练员从2006年的35人增加至当前的80余人。2010年3月宜宾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对15所重点校按《宜宾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学校培养目标评分细则》进行评估、验收,并将总共上报申请的“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增加至12所。主要检查学校领导是否重视,经费支持情况,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场地、器材、训练建设维护情况。并按照相关奖励办法对学校、运动员和教练进行奖励。当前承训的普通中学校和体校共有青少年运动员7600名,其中普通中学校有7200名学生运动员,占94.7%,凸显出“教”在前,“体”在后的培养系统模式,其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数也因为普通中学校的承训参与而大幅增加。

②青少年一般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数增多

“教体结合”模式促使了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参训人才不断增加,是以天才或人才为对象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果,而对于一般人才和体育爱好者的培养来看,其一般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数也大幅增加。一方面表现在学校毕业生考取体育相关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宜宾市将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重心放在普通中学校以后,更多学生运动在学校内进行日常训练,通过让其他普通学生对竞技体育训练的接触,感受到竞技体育的魅力,从而激发更多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在《非体育学生问卷调查表》和《教师(教练)问卷调查表》中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宜宾市承训普通中学校中,85.26%的学生和88.1%的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氛围浓厚,一周内开展学生体育锻炼的次数5次、3-4次以上占65.26%,而喜欢参与到学校竞技体育的人数占77.9%,参与到其中的途径多以观众身份,大部分学生参与的动机是运动员学生多,比赛观赏性很高,为运动员同学加油,学习体育比赛知识。通过这些数据表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学校的承训和发展,对普通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调查结果还显示,有67. 37%的学生认为竞技体育发展环境对其自身参与运动锻炼有促进作用,同时89.47%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校的体育环境掌握了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知识,并有46. 32%的学生愿意期望以后从事体育工作。以上调查分析,得出普通学生受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成为体育运动的爱好者,青少年一般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数增多。

3.2.4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升学就业情况良好

宜宾市通过“教体结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将学生运动员的更多时间放在了普通学校,有效地实现其全面发展,他们所具备的运动员和学生双重身体,享受与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习机会,从而获得内在文化素养以及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今后的社会生存技能提供了保障。在《教师(教练)问卷调查表》的非教练员教师对象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所在班级92.9%的未被占用体育课堂时间、课外活动以及体育学生训练时间,通过访谈了解到,从2006年以来宜宾市通过“教体结合”培养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就业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大部分学生运动员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中考可以依靠特长生身份考入宜宾市最好的两所高中,宜宾市一中和宜宾市三中,而高考中,部分学生运动员由于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得省六名以上成绩,获取二级运动员证书,享受高考二十分的政策辅助,也考取了国内优秀的大学。

表3 宜宾市参加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项目布局一览表

3.2.5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整体训练日趋系统化

本篇论文主要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展开调查,观察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教学建议。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当中,参赛的运动员有723人都是来自于各普通学校通过教体结合培养的青少年运动员,共18个大项目32个小项由8个承训机构负责,具体承训布局见表3。由于部分项目受训练场地限制,因此只能将训练放到体校、文体局等非普通学校,其中市体校和宜宾市文体局、网管中心承训的12个小项外,其余承训的普通学校都全权负责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和文化课学习,普通学校承训项目率占全部承训项目的60%。而体校、宜宾县文体局、网管中心采取的方法为文化学习在就近普通学校进行,训练在自己单位的场地上进行,生活也由自己单位负责,设有专门的宿舍、食堂、洗浴中心等生活硬件,而这部分学生的学籍和实际培养,都是按普通学校的要求给予管理。因此,不管在普通学校的训练,还是在体校的训练,文化学习始终是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狠抓的主要内容。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承训学校的教练基本都是该校的体育教师在担任,他们出了负责体育课堂教学外,一般在早上六点到七点半,下午五点二十至七点,安排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早上各项目队以身体基本训练为主,下午以专项技术训练为主,而周末安排周六休息,周日全天训练。

3.3宜宾市“教体结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实现措施

3.3.1宜宾市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训练系统向教育系统不断靠拢

图2 宜宾市参加省运会周期承训机构变化图

至2006年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结束后,宜宾市对市内各省运会项目布点作了重大改变,从下图(图2)可看出,普通中学校承训项目从2006年的4项扩大到2010年省十一运会周期的18项,再小幅度扩大到2014年省十二运会的21项,其中,2006年到2010年的大幅度增加是由于宜宾市体育发展历程到了第二个阶段,采取紧密的教体结合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对承训机构进行重新布点,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促使一方面体校承训项目向普通学校转移,另一方面宜宾市于2006年省十运会结束后新开设训练项目12个,而其中有7个小项是由体育局针对学校的特长和特点进行了新的安排部署,包括举重、摔跤、沙滩排球、跆拳道的7个小项,同时体育局通过与教育局协调,在得到教育局帮扶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条件之下,教育局要求其人才培养必须以带动全校体育发展为主线,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3.3.2科学铺设更多的特色体育传统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宜宾市体育局逐步建立起了体育传统示范学校,根据各布点的普通中学校特色以及强项,通过对学校的调研和整改,先后确立了12所普通中学校作为申报“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并且有5所普通中学校与社会俱乐部合作式创建的3个俱乐部,作为申报“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重点,市体育局协助学校积极申报至省直部门(省体育局、教育厅),而这些学校的申报,至2013年9月已全部申报成功。

①体育传统学校荣誉助推学校体育发展

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的成功申报,一方面明确了各布点学校的传统发展项目,使这些学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按抓自身项目重点,深入挖掘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整个宜宾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充分利用了优势项目三大球,使得向省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输送不断增加,得到省级体育部门及市内主管部门不断支持,为竞技人才的来源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引起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加大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精力和经费投入,学校普及性的开展体育活动,促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自己学校的优势项目活动中。[]如宜宾市三中的女子排球项目作为市体育局重点发展布点项目,排球项目受到学校体育的重点发展,通过屡获国家佳绩的荣誉后,全校师生逐步对该项目充满了热爱,全校掀起了排球热,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就有上百名学生聚集在排球场地观看排球校队的训练。

②普通中学校与体育俱乐部结合发展

宜宾市在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的同时,也与社会相结合,以俱乐部为“实体”的培养助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普通中学校和社会上的俱乐部合作,至当前,宜宾已有3所普通学校与社会联办的体育俱乐部,包括宜宾市长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宜宾市三中)、宜宾市天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宜宾市一中)、宜宾市健翔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宜宾市三中),另外还有一所以业余体校主办的宜宾市兴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培养的运动员是普通中学学生身份,在这一阶段仍在校接受着正常的教育,在完成学业后可以选择升学,如果能被确认为输送人才,可选择向职业的运动员发展。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联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教育系统对学生做好学籍管理,而体育系统则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比赛管理和运动员注册。实现了对学生运动员共同宏观管理,为宜宾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3.3加强了竞技体育教练队伍融合建设

从2011年以来,宜宾市对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教练队伍进行了调整,将市体校、宜宾县体育局、珙县体育局、宜宾市游泳学校、市网管中心的教练员与市内各普通学校部分教练员进行整合,其中体校教练员由体校编内人员组成,外聘教练来自非学校教师的众多俱乐部教练员,对俱乐部优势项目教练人才进行吸纳而联办教练员由各普通学校部分教练员组成。整体队伍不分教练类型,将体校教练、外聘教练、联办教练全体融合后,依靠不同的承训项目分配到相应的承训机构。突出教练队伍的的文化素质较高,学习训练更趋于学校化,良好文化素质的教练员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示出教体结合的教练员队伍优势,具体教练员来源分布情况见表5(来自体育局资料),从表中可看出教练来源以联办教练为首,占52.5%,而联办教练全部来自于普通中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自教育系统的队伍是承训的主力军。宜宾市实行大训练教练队伍的管理模式,其中体校教练和联办教练列入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范畴,享受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待遇的同时,实施业训津贴补助,而对于外聘教练同样也实施津贴保障,津贴经费来自于财政拨款和体彩公益金投入,此举促进解决了训练单位和教练员的后顾之忧。

表4 宜宾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三大来源分布情况

竞技体育教练队伍融合建设是教练员在训练以外的时间承担学生的体育课程,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也是具备高水准的,使普通学生能够更有效掌握各项体育技术,帮助挖掘、开发出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3.3.4注重市级重点体育项目与重点高校联姻

表5 宜宾市部分重点体育项目中学校与高校联姻情况

为解决这绝大部分在运动生涯中未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运动员的升学问题,宜宾市一方面通过在平时教体结合模式培养中加大全体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将培养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安排到普通班进行文化学习,对于不能跟上班级成绩的学生将不能继续参加训练,而在训练中运动成绩不能跟上队内水平的学生将由学校侧重加强文化学习,毕业年可通过艺体批考试进入各大体育院校,也可转入为普通学生的文化学习而停止业余训练;更重要的一方面措施在于宜宾市部分重点项目的布点学校与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建立联姻关系,多所承训优势项目的普通中学校每年向合作的高校输送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运动员人才,成为很多所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生源基地,部分项目联姻情况见表5。

3.3.5科学解决了学训矛盾的有效途径

①协调安排了科学的训练和学习时间

宜宾市将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大部分项目放在了学校,学校承担着学生运动员的训练任务,吃、住、训都在学校,使学生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之间的时间不被浪费。在访谈承训学校相关负责人时了解到,他们建立了实施科学训练的制度保障,其训练和学习时间的分配有固定安排,平时部分学校为周一至周五分早上和下午两次训练,时间为早上六点到七点半,下午五点二十至七点,早上各项目队以身体基本训练为主,下午以专项技术训练为主,而周末安排周六休息,周日全天训练。训练时间的安排没有占用任何课堂学习时间,部分学校还规定,如果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后10%内将停止训练,以最高效的训练和学习为目标。在对体育学生调查的问卷中发现,见表6,训练对体育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程度认为一般、小、很小的总占79.07%,17. 44%的认为影响大,而仅3.49%认为影响很大,大多数人认为一般,因此表明,从学生运动员角度认为训练会影响他们学习成绩的因素并不是最大的。

表6 训练对体育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程度的调查结果

表7 学生运动员训练动机调查情况

②培养了学生运动员良好的学训思想

由于宜宾市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材中,一方面注重其竞技潜力和自身身体条件,另一方面均要求其中小学升学文化成绩至少不低于普通学生录取成绩的70%,这样就保证了入口人才的文化基础。在“教体结合”模式下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认识到文化知识和运动训练一样重要,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教练员都要求其平等对待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因此,进入学校参训的学生运动员逐步的转变了自身能力提高的思想,即为提高运动成绩,又为提升文化素质,以待可能考取优异的大学和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对体育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表7),他们对参训动机选择最多的两项为个人兴趣爱好和为了考取优秀大学,因此可以判断出更多的体育学生除了以兴趣作为出发点,最重要的就是以此考取优秀的大学,而从另一角度可分析出,从个人的兴趣参与了运动训练,而从考取优异的大学也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这一点在后面一项调查中可得出,因此大部分体育学生都建立起了对待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关系的两大最有利动机。而在“你认为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你是否重要”的选项中(表8),选择重要及很重要的占77.91%,因此,大部分体育学生都建立起了重视文化知识学习的思想。

表8 学生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认识情况

③加大了对体育学生的学习辅导

每一只运动队都会有外出参加竞技比赛的情况,为了确保体育学生不落下文化课学习,弥补体育学生在这一时间中未能学习到的文化知识,在其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宜宾市各承训学校主要采取了单独的课后辅导方式,而给予老师进行辅导的经费,由体育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出资,并定月定期发放。而补课的方式采用关注辅导和定期辅导补课的方式,关注辅导的方式是由学校倡导各科任教师在日常教学和课外时间灵活安排时间对其进行关注性的辅导。而对于定期辅导补课的方式,时间常常安排在每周周六上午进行,并根据各运动队外出比赛情况进行补课时间长短的调整,补课教师和体育学生比不超过1:5比例,在对体育学生问卷调查的87份有效问卷中发现,接受单独补课的体育学生达70人,占80.46%,说明补课人数覆盖率较高,而统计显示,在问卷中填写参与补课的70人中,有64人在体育学生文化成绩调查情况里选择平均水平、优秀、非常优秀,占91.43%,因此,通过这一措施维持了良好文化成绩的做好是具有显著效果的。

4.结论

4.1“教体结合”模式培养应包含多类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从宜宾市教体结合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实效来看,不仅仅体育竞技成绩有了大幅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更多青少年关注体育、喜爱体育,宜宾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也逐渐浓厚起来。对应到人才培养的三个类型来看,包括天才、人才、爱好者的三类培养对象。针对天才,天赋和条件都非常好,运动成绩提高迅速,成为了宜宾市通过教体结合培养出的职业运动员;针对人才,它介于天才和爱好者之间,运动天赋和条件较好,文化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在训练和学习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出较高的运动能力,同时学习成绩也较为优秀,这类人才为培养未来优异的职业教练员、体育管理者带来了更大的概率;针对爱好者,在宜宾市部分学校的竞技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了本校普通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了解,在热爱体育运动的同时,为培养普通教练、体育教师、大众体育参与者的可能也打下基础,由爱好者逐步改变为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者,因此这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也不可忽略。三类人才在培养发展中,相互影响,天才和人才的培养感染着更多的爱好者,爱好者的增多使对天才、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更高,并且对天才和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服务,三类人才得到了一并重视,促进了整个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发展。

4.2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出路是“教体结合”模式重要解决问题之一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在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短缺,主要受到青少年家长其出路问题。而宜宾市教体结合模式从一味运动训练转变为学、训均衡发展,针对体育学生,享受着普通学生的教育资源,能让其青少年学习到文化知识,又能提高运动能力,成为了宜宾家长将孩子送到运动队参训的最大动力。针对普通学生,学校构建了教育保障制度,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得以保障,并在普通学生中挖掘体育人才,鼓励参加比赛,以助于高考加分,考录更好的高校。并通过向教育系统不断靠拢、加强与高校联姻、采用科学的学训方法提高学习和训练的效率等措施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出路提供坚实的铺垫。

4.3解决学训矛盾是真正实现教体结合系统化的关键

宜宾市解决学训矛盾,积极开拓系统化训练,一是根据场地器材、训练水平、教学水平等实际情况,通过协调安排科学的训练和学习时间,建立起实施科学训练的制度保障,让训练项目和承训单位固定,让训练和学习时间的分配固定;二是通过班主任和教练员在平时灌输文化知识和运动训练一样重要的思想,让学生运动员既重视自身运动竞技能力,又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三是加大对体育学生的学习辅导。采用关注辅导和定期辅导补课的互动方式,由体育系统大力支持体育学生学习文化成绩的提升。

4.4教育系统应处于运动员培养主导地位

宜宾市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利用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促进运动员智力水平提升的功能,增强了运动员把握运动能力提升的技巧,充分理解教练员传授的训练要点;二是加大其文化素质的养成,直接影响运动员生活、训练的规律,文化素养偏低的运动员通常也会养成松散的生活、运动习惯,从而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提升。三是由于运动员的培养发展始终要回归于个人的今后出路,宜宾市通过文化知识学习后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实现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之路。因此,宜宾市始终将教体结合中的教育系统放在主导地位,让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培养不断融入到教育中去,改变了以往根深蒂固的重体育轻文化的思想,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祝胜.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确立对体育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4(2):13-16.

[2]孙清武.“后竞技时代”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4):23-25.

[3]平杰.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47-50.

[4]黄滨,张明耀,祁彬.浙江省健将级运动员的智力状况与文化素质关系的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1995(17):20-21.

[5]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J].体育与科学,2008(3):62-64.

[6]刘琪.浅谈“体教结合”背景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人才,2010(22):255-256.

[7]胡乔.中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57-59.

[8]郭修金.上海市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447-449.

[9]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32-50.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TY2013216)。

作者简介:王婷婷(1978.1-),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讲师,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颜海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青少年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青少年书法》征订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