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采购经理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思考
2016-02-12陆凯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江苏苏州215000
陆凯(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江苏 苏州 215000)
新形势下采购经理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思考
陆凯
(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江苏 苏州 215000)
随着社会各界对PMI的关注不断提高,PMI数据质量亟待提升。本文从采购经理调查工作实践出发,剖析了调查工作各个环节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提出从数据生产环节加强采购经理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的建议。
采购经理;数据;质量
采购经理指数(简称PMI)是国际通用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经济景气程度分析的先行指数,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捕捉到经济运行中的拐点,及时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景气程度。随着社会各界对PMI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PMI科学性、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据质量对于提高PMI精度至关重要。
一、从数据生产环节看采购经理调查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第一环节:事前样本选择
从事前样本选择来分析,样本框的设计、抽样方法、抽样过程等环节都对数据质量产生影响。
1.样本框设计不科学。现行的抽样调查主要是以普查资料为抽样框,采购经理调查主要是按照三经普为抽样框,从抽样框对目标总体的覆盖程度上来讲,精度应该较高,但从分类特点角度上看,代表性相对较差;如果挑选样本时按照经普库直接采用全部随机抽样的方式,没有按照地区经济特点进行设计,既不分样本所在行业,也不区分样本的规模,这样抽选的样本代表性会大大降低。
2.原始抽样不严谨。从理论上说,基于三经普数据,在三经普登记的企业中按照分地区、分行业、分规模的原则抽取相应的企业,应该能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出于某些行业或企业配合度相对较低等原因,出现了部分地区全部抽选单一行业企业、部分地区不抽取外资企业等做法,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导致样本代表性出现偏差,最终导致PMI指数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发展情况。
3.换样过程把关不严。在部分样本企业关停并转需要替换的时候,部分地区工作不负责,未按照同行业、同规模的原则选择新样本企业进行替换,而是出于工作便利性等因素考虑随意挑选企业,导致数据质量下降。
(二)第二环节:事中业务培训、报表填报
业务培训、报表填报等环节直接决定PMI数据质量,在这些环节把控不严,直接影响数据质量。
1.培训指导流于形式。部分负责培训的统计调查专业人员停留在培训表面,只走形式,在平时工作中不注重积累,没有及时总结报表上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对样本企业进行培训时,也就无法针对这些共性问题、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和解释,影响了培训效果和数据上报质量。
2.企业相关人员重视度不高。按照年定报要求,每年采购经理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为元宵节前后,而企业开工时间往往在元宵节后,由于新年伊始工作头绪较多,参加培训的到会率和认真参训程度往往不高,培训结束后在实际填报过程中对指标理解不透,上报质量不高。同时,由于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造成部分填报人对指标口径、含义、上报要求等不熟悉,也影响了上报质量。
(三)第三环节:事后数据质量审核
对样本企业上报数据进行审核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查漏纠错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数据质量。
1.相关业务人员对数据审核环节重视不足。在数据审核环节,业务人员仅使用数据平台审核公式进行审核,但实际上平台审核仅能满足简单的数据逻辑审核,对于数据的经济合理性、对于数据的波动仍需要相关业务人员的严格把关。
2.相关业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审核环节是对业务人员统计专业知识、综合经济素养、数据敏感程度等的综合考量。对历史数据不清楚、对数据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趋势性变化不敏感、对行业变动不掌握,都会导致数据审核环节的疏漏,无法发现样本企业填报的错误。再加上事后缺乏对汇总数据和细项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对外界的疑问、数据走势和波动等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合理解释,导致了统计调查部门和统计数据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不高。
二、从数据生产环节加强采购经理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通过对数据生产环节影响采购经理调查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我们可以从过程着手,严把数据质量关。
(一)样本选择控制
1.科学设计样本框。在设计样本框时首先要以三经普数据为抽样框,然后列出样本单位的相关辅助信息,包括样本重要性、行业代表性、企业规模、地域划分等综合考量因素,再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合理分配样本,特别要重点考虑本地区特色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重视原始抽样方法。在原始样本抽选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样本筛选方案,按照地区实际情况分行业分规模的抽选样本,不得擅自随意替换样本。对于部分配合度较低的企业要耐心解释相关统计法律、法规,如果抽选的样本实际情况不符合填报要求,要重新按照原有的样本筛选方案,按程序替换适合的样本。
3.严格控制换样过程。在样本替换抽选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样本替换方案,对相应地区的关停并转的需要替换的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在样本替换过程中,要加强审核,重点排查,对关停并转的企业及时调整,按照同行业、同规模的原则进行替换,杜绝随意换样。
(二)报表填报控制
1.提高企业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定期开展企业统计人员核查,杜绝未经负责采购者确认的代为填报、虚假填报现象。定期开展统计业务知识和统计法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平台,采用集中培训、电话交流、网络沟通、上门辅导等多种方式与企业统计人员保持紧密联系,在报表制度讲解、指标解释、业务平台操作培训的同时,宣传《统计法》相关知识,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
2.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各级统计部门要下大力气,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统计网络,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建设和统计机构队伍建设,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培训,保证各项统计调查任务如期完成。基层单位要建章立制,做到原始记录齐全,统计资料查有实据,统计台账登录完整,数据审核严格细致认真,统计报表、档案管理规范化。
(三)数据质量审核
1.加强数据综合审核和分析挖掘。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加强系统审核,将统计人员的经验值转化为系统自动审核条件。另一方面在系统审核的基础上还需要统计专业人员的经验判断,如企业连续数月指标上报情况不变,企业填报情况与同行业情况明显背离,都需要重点关注并向企业进行核实。还可以分地区、分行业对重要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对重点指标环比变化较大的,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影响数据波动的重点行业、企业并分析原因。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开展表间审核。通过同一企业不同报表开展表间审核,通过关联数据分析评估数据质量。今后可以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审核评估制度,将各专业统计数据放置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评估,根据实际状况对基层报表汇总结果进行调整修订,确保专业间、部门间统计数据的协调一致。
2.建立调查数据回访制度。根据上报数据质量和企业配合程度,定期按照一定比例抽选企业回访抽查。通过电话回访、上门回访等方式,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对未来产品和市场前景的预期、企业中远期发展战略和方向等,有助于进一步对企业填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同时,通过对企业统计人员的回访,了解企业统计人员对采购经理报表制度的掌握程度,填报情况,从而对填报数据质量作出评估和判断。
(责任编辑: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