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二十五军长征及其历史贡献

2016-02-11王姣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敌军苏区

王姣艳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464000)

红二十五军长征及其历史贡献

王姣艳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464000)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历时10个月,在豫陕甘宁四省转移,行程近万里,并率先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经过长征,红二十五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牵制了敌军兵力,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与川陕、甘陕苏区的斗争。

长征;长征精神;红二十五军;红色文化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让人们铭记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国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纪念这一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谨以本文献给那些在长征中浴血奋战、英勇抗敌、忘我奋斗的革命先辈。

一、关于战略转移的酝酿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以下简称红二十五军)最初组建于1931年10月,在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和指挥下战斗在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之后,留下来的部队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独立坚持了根据地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岗、扶山寨等战斗的胜利。

但是,在党内第三次“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加之鄂豫皖地区处于“一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据长江交通”的重要战略地位,敌人进攻猛烈,根据地损失严重,迫使鄂豫皖省委不得不考虑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问题。

1934年3月中旬,省委接到中央批转的《关于鄂豫皖苏区战争经验的研究及今后作战的建议》,《建议》提出红二十五军要向桐柏山区战略转移。省委认为“桐柏、厉山、随县等地在京汉路之西,过去较困难,同时离我们原区域较远隔”,决定暂时留在原根据地坚持斗争。7月初,省委又收到中央1934年2月12日的指示信以及6月13日的军事训令。《指示信》指出“再固执着‘死守’的方针,是只为牺牲我们的干部,牺牲我们的活力,必将完全葬送我们革命事业”,强调省委当前的任务“在于保全我们的活力,保全我们的队伍,重(新)创造新的苏区、新的根据地”。在《军事训令》中,中央虽然“原则上同意”省委提议的“红军主力仍留在原来苏区继续行动”的要求,但也提出苏区“应创造一个较强的独立团到平汉路西桐柏随县地域去活动”,游击战争“特别应向河南及京汉路上活动”。7月29日,鄂豫皖省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仍强调“对另组一团兵力到铁路西,认为在战略上是需要的,但在红军目前的数目上难于做到”。可见,省委虽然意识到平汉路两旁游击的重要性,但仍觉得坚持老根据地的斗争比较稳妥。10月9日,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为粉碎第五次“围剿”做准备,在战斗任务中提出“逐步巩固和向外扩大,并创造新的行动中心及根据地”,说明此时省委已然对战略转移有了思想上的准备。

由此可见,在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的问题上,鄂豫皖省委是在中央的指导下,经过半年多的酝酿,逐步转变思想明确认识的。

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以时间和历史发展为脉络,可将红二十五军长征这一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入陕南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花山寨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去创造新的根据地。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在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翌日,红二十五军在朱堂店突破敌人的阻拦,当晚即趁着夜黑从信阳的柳林和东双河之间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

红二十五军在进入桐柏山区之后,发现这里离平汉铁路、汉水和武汉太近,回旋余地不大,再加上大敌压境,难以立足发展。省委果断决定,迅速率领部队掉头北上,跳出敌人的包围,由驻马店西北山区转向伏牛山挺进。为了隐蔽红军北上的意图,迷惑敌人,副军长徐海东率领少数部队佯攻湖北枣阳县城,形成进攻武汉的态势,在敌人中计之后,绕道泌阳城东,迅速北上。驻马店西北地区封建势力强盛,围寨较多,且有一定数量的武装。为减少长征路上的阻力,省委严格要求群众纪律,并展开政治攻势,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对村寨头目晓以民族大义,为红军北上赢得了时间。

11月26日,红二十五军准备越过许(昌)南(阳)公路,直抵伏牛山东路。下午一点左右,在方城县独树镇附近遭到敌人阻击。当时恰逢寒流,雨雪交加,加之寒冷饥饿,战士们一时拉不开枪栓,只好后撤。敌军乘机发起冲击,分兵从两翼包抄,情况异常险恶。在此危急时刻,政委吴焕先冲到最前线,发出“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的命令,使红军很快稳住阵脚。徐海东带领后卫部队赶到后,才合力打退敌人进攻。天黑以后,全军绕到平顶山保安寨北边,连夜通过许南公路,第二天早上进入伏牛山东麓。伏牛山区一带地域狭窄,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都很匮乏,创建根据地比较困难。加上敌人追缴队一路尾随,省委决定继续西进,直奔豫陕边界的商洛山区。

12月4日,红军进入卢氏县境。为防止红军入陕,蒋介石将驻防开封的陈沛部第六十师调至朱阳关部署,在敌军前堵后追的情势下,红军决定改变路线,找到一条隐蔽小路,从卢氏城南与洛河之间迅速西进。12月8日,在豫陕交界处击溃守关的民团,进入陕南境内。10日,省委在庾家河召开会议,讨论在鄂豫陕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问题。此时,敌军六十师突然袭击,红军经过二十多次拼杀,终于将敌军打垮。但是,红军也伤亡二百多人,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在战斗中均身负重伤。

至此,红二十五军长驱1800余里,粉碎了二十余倍于己的敌军力量,胜利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

(二)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庾家河会议虽然被敌人打断,但仍作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草案》。会议认为,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北靠秦岭,南邻汉水,山大沟深,丛林茂密,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鄂豫陕边界地区敌人统治比较薄弱,人民生活贫困,容易发生斗争;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六军都曾经在这一带传播过革命思想,党和红军在这一带有一定的影响等,并立即成立了中共鄂豫陕省委。省委成立后,马上组织实地调查,顶住敌军压力,到1935年1月底,开辟了郧西、洵阳、镇安、山阳四县边界地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但是,敌人是不会让红军创建的根据地长期存在的。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5个团的兵力配合陕军对红二十五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计划,摆脱被动局面,红军不断寻找战机。蔡玉窑和文公岭战斗后,红军乘胜在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五县边区创立了第二块革命根据地。随后,又开辟了华阳革命根据地,为游击战争提供空间和群众上的支撑。到4月中旬,红军已在雒南、商县、商南、卢氏四县边界地区开辟了第四块革命根据地。5月初,红军主力发展到3700余人,根据地人口将近50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5年4月20日,蒋介石将30多个团兵力调给杨虎城统一指挥,发动对鄂豫陕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并限期在5、6、7三个月内将红军全部消灭。面对十倍于红军的敌兵和刚刚创建根据地的众多困难,红二十五军将运动战和游击战结合起来,甚至转至外线作战,寻机歼敌。6月15日,红军远程奔袭了鄂豫陕三省边界要地、敌军后方补给站荆紫关,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民用物资,使红军给养和枪支弹药得到了补充,同时也打乱了敌人部署的“围剿”计划。7月初,红军在山阳地区的袁家沟口设下伏击,一举歼灭人称陕军“皇家军”的警备第一旅,活捉旅长唐嗣桐,震慑了进攻根据地的其它陕军。之后,又乘胜向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宣告敌军三个月歼灭红军的计划破产。

(三)西征北上

红二十五军自从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就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1935年7月,红军从国民党的报纸上获得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经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消息。15日,原鄂豫皖省委的交通员石健民从上海带来了中共中央几个月前发出的几份文件和川西会师准备北上的确切消息。当即,鄂豫陕省委就在长安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四千名指战员又一次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

出发之后,红二十五军沿秦岭北麓西进,敌五十一军一一三师追踪而来,为摆脱敌军,红军南下秦岭佯攻汉中,而后折向西北方向。31日,奔袭了川陕公路要地双石铺。8月3日,红二十五军攻占甘肃两当县城。而后一举攻占天水北关,调动了敌军力量。11日,红军渡过渭河,攻占秦安县城,向敌人纵深挺进。14日,威逼静宁县城,截断横贯陕、甘两省的西(安)兰(州)公路大动脉。之后,进入回民居住地区兴隆镇休整,并将民族政策与宣传抗日结合起来,扩大了红军在当地的政治影响。三天后,红军沿西兰公路东进,攻克第三座县城隆德,之后翻越六盘山,威逼平凉县城。

21日,红二十五军到达泾川县四坡村,准备徒涉泾河支流汭河。由于连日暴雨,加之山洪暴发,少数部队渡过汭河,包括军部机关在内的大部被河水阻在北岸。此时,敌军一千余人突然袭击,北岸红军背水作战,形势极为紧迫。紧急关头,政委吴焕先带领百余人直插敌军侧后,将敌军击溃。激战中,吴焕先被敌人冷枪击中胸部,壮烈牺牲,年仅28岁。将星陨落,全军指战员悲痛不已。

31日,红军通过泾河,之后经镇原、庆阳县境向东北方向前进,打退尾随的敌兵。9月7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志丹县豹子川,召开省委会议,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平镇,胜利完成了长征,成为红军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队伍。

三、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的历史贡献

(一)减轻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在红二十五军为长征出发做准备之时,集结在鄂东北的敌军有东北军9个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5个支队,共计40多个团。红军越过平汉铁路之后,蒋介石急令“追剿队”5个支队和东北军一一五师共18个团,尾随红二十五军西去,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桐柏山区。可见,这一战略行动确实吸引了一部分敌军主力部队,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当然,留在根据地的敌军兵力仍有17万之众,他们依靠坚固的碉堡,对根据地进行大肆搜捕,无数革命干部和群众惨遭杀害,根据地的形势十分严重。但由于在红二十五军出发前夕,省委已对坚持根据地的斗争作了安排,边区党和红军在高敬亭领导下,很快得以恢复和重建。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前期军事上的盲目轻敌和组织上的“肃反”使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虽然后来省委转变斗争方针,打破了东北军三个月剿灭红军的计划,逐步摆脱了被动局面,但强大的敌人已经在根据地设立了严密的封锁网,根据地也被不断压缩,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改变。因此,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艰苦转战近万里,在到达陕北时发展到3400余人,人数不少反多,保存了一支强有力的革命武装,为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总结第二次国内战争的经验,毛泽东指出,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根据地是流动不定的;红军没有真正巩固的根据地”。鄂豫皖省委及时率领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而没有继续“死守”空喊恢复原有苏区拼消耗,正是为了保存兵力,伺机破敌。

(二)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牵制了敌军兵力,配合了川陕和甘陕红军斗争,也为红二十五军提供立足之地

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在一次谈及长征历史时说:“几支长征红军队伍,各有创造。红二十五军除了最先到达陕北外,她在长征中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创造了一块连结10多个县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在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的战略转移过程中,抓住机会创造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对于吸引敌人兵力,配合其它地区红军斗争,意义重大。而且,也为自己部队的休养生息创造了机会。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后,省委加紧了根据地建设,群众革命斗争的情绪高涨,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的利益。蒋介石将原准备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三个师、驻守郑州的第九十五师统一交给杨虎城指挥,裹同陕军三个旅,共30余团兵力对鄂豫陕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红二十五军依靠陕南地区山大沟深和交通不便的山区优势,进行游击战争,组织了两个游击师和数个地方武装,还创造了数块游击根据地,牵制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部队,动摇了敌军进攻的后方,很好地配合了川陕苏区、甘陕苏区红军的斗争,对开创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长征入陕之后,红二十五军将运动战与游击战结合起来,采用“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战术,伺机歼敌,打破了敌人针对鄂豫陕根据地的两次“围剿”,使得新苏区在战略上变劣势为优势,为红军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使得部队能够休养生息和发展壮大,为之后的战略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到1935年5月初,红二十五军“发展到了三千七百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发展到两千多人,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10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五十万,耕地面积九十多万亩”,为战斗胜利提供了保障。

(三)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牵制了敌军力量,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北上

鄂豫陕省委在长安沣峪口会议上作出率领红二十五军到陕甘苏区会合红二十六军的决定,即是考虑要在陕甘苏区形成中国西北部根据地,集中力量消灭敌人,有力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邓小平后来说:“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肯定了这一战略决策。

在得知红二十五军迅速西进的消息后,蒋介石极为震惊,从成都接连发出五道电令,要求加强封锁,防止红军入甘,在8月10日的最后一封电令中指出:“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我军应采用内线作战要领,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从8月中旬到月底,红二十五军活动在静宁、隆德、平凉、泾川、灵台、崇信等广大地区,并切断了西北地区交通大动脉西兰公路,将敌人围堵红军的计划彻底打乱,减轻了对主力红军的压力。

而且,红二十五军在经过回民聚集区兴隆镇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严格要求部队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及民情风俗,强调政治纪律,并结合抗日救国的政治宣传,就地开展群众工作,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红军与反动政府军队的不同,愿意接受和主动支持红军部队,为中央红军到达此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受到毛泽东的高度称赞。

(四)率先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

1935年9月16日,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主力部队到达永坪镇,红二十五军和西北红军胜利会师。翌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鄂豫陕省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军团下辖三个师,共7000余人。红十五军团成立之后,为了粉碎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红军决定以歼灭敌人的方式来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在10月1日与25日的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中,红十五军团共毙敌1300余人,俘虏敌军5000余人,为彻底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打下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9月19日,中央红军部队进驻陇南哈达铺,从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上意外获得阎锡山的部队正在进剿陕北红军的消息。22日,中央在当地的一座关帝庙里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宣布成立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下辖三个纵队。会议上,毛泽东动员部队继续北上,到陕北会合刘志丹部与徐海东部。正如徐向前所说,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毛泽东也在1937年2月对《大公报》记者说,徐海东部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四、结语

在中共鄂豫皖省委与鄂豫陕省委的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孤军远征,历时10个月,转战豫陕甘宁四省,行程近万里,最终到达陕北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这一战略行动过程中,红二十五军创建了长征途中唯一的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红七十四师,打击和牵制了敌军兵力,配合了主力红军北上和其它地区红军与敌斗争。同时,红二十五军是四支参加长征的部队中最先到达陕北的队伍,且经过长征人数有所增加,为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

[1]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树军编.万里长征亲历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杨静

D23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6.01

1009-6922(2016)06-05-04

2016-09-13

王姣艳(1982—),女,河南济源人,中共信阳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

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CZZ01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敌军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勤保障研究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忆志愿军优待战俘和瓦解敌军工作的成功经验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瓦解敌军工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