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四点探索
——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教学为例

2016-02-05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垫圈拉力小车

谢 飞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四点探索
——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教学为例

谢 飞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研室,徐州 221000)

深度学习理论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众多学者,包括Ference Marton,Roger Saljo,Ramsden P,Entwistle N 和Biggs J等通过多年的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了有关理论;同时,包括Mellanby Jane,Draper Stephetl W,Wegner Mary在内的多位学者对深度学习展开了更多的实践研究[1].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是学习者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从而做出决策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深度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识以及意义的建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在激活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所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深度加工[2].

2014年,国内开始出现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多数以理论介绍为主.在小学教学中,特别是科学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还很匮乏.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实践“深度学习”呢?笔者在《我们的小缆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以学定教,变中求立,确保“深度学习”目标准确

一节成功的科学课,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仅仅参照教参,也不能对教材恪守不变.了解儿童在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是科学地设计学案与教案、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学习程序、教学环节,以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会的,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学生不会的则要多讲,特别是学生概念学习中最容易混淆之处,更要深入地讲,这就是“以学定教”.要依据课程目标和学情,深加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是“变中求立”.“变”,即改变不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编排、活动、材料,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科学学习;“立”,则是将改变后的内容、活动、材料等优化呈现,建立新型课堂结构,促进儿童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1课.教材给出的科学结论是“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要求学生通过“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拉力太小,小车不会动;拉力大到一定的程度,小车开始运动;拉力小,小车运动得慢;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

通过给两个班的学生上课,笔者发现上述需要验证的内容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仿佛学生已经觉得这是无须验证的.为了证明笔者的猜想,在给新的班级教学这一课前,设计了如下的学习前测.

如图所示,需要用绳子拉动一辆玩具小车,你觉得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会是怎样的?请选择.

1.在平整的木板上,拉力怎样时,小车才会开始动起来?

( )

A.有一点点拉力,小车就会开始动起来

B.需要很大的力,小车才会开始动起来

C.拉力太小,小车不会动;拉力大到一定程度,小车开始动起来

2.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是怎样的?

( )

A.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慢

B.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C.拉力增大或是减小,小车运动的快慢都不会改变

对学校五年级剩下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前测,结果见下表.

班级总人数选项人数百分比选项人数百分比选项人数百分比五(1)49题1A9184%B00C40816%题2A120%B46939%C241%五(2)50题1A6120%B00C44880%题2A00B45900%C5100%

从上表可知,教材原定的科学结论“拉力太小,小车不会动;拉力大到一定程度,小车开始运动”,两个班学生的认知率分别是81.6%和88.0%;“拉力小,小车运动得慢;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两个班学生的认知率分别是93.9%和90.0%.学生的认知率如此之高,如何能提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果依然将其作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课堂教学岂能不低效,又何谈“深度学习”?

鉴于以上的思考与学情调研,“变”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真正的问题应该来源于学生,应由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间段内,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经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后提取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重点及难点).

结合前两次的教学,笔者发现当用1个垫圈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让学生测量出小车跑完跑道所用的时间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成倍地增加垫圈,用2个、4个、8个来测量,对于小车跑完跑道所用的时间,你有什么问题?”大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提问:“成倍增加垫圈,小车跑完跑道的用时会缩短吗?垫圈每增加一倍,用时会缩短一半吗?”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发现答案.疑难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这才是学生对这节课真实的兴趣点,理应作为本节课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可见,教学设计只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着重考虑如何将难以理解的“点”,转化成深入浅出的“活动”,变得具体可感,才能使“深度学习”沿着正确的轨道开展下去.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如下.

科学概念:

(1)成倍地增加拉力(垫圈数),小车速度加快,跑完固定距离的时间会缩短.

(2)拉力每增加一倍,小车跑完固定距离的时间不会缩短一半.

过程与方法:

(1)做成倍增加垫圈,拉动小车的实验.

(2)通过观察实验范例,发现实验操作中的注意点,提高实验效率.

(3)观察实验数据,思考成倍地增加拉力(垫圈数),小车跑完固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变化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重获取数据,用数据证明观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培养质疑、注重证据等科学精神.

二、开展“追问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追问,又称“台阶式”提问,是教师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问,犹如攀越台阶一样将学生引向既定的学习目标.有效追问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的的引导下,为了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更高层次而进行的再次或多次提问,它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方式[3].追问式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为什么要这样思考问题.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从而实现深度学习所要求的“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主动学习.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在小车下悬挂1个垫圈,使小车运动起来了.小车跑完这条跑道用了2.04 s.如果我成倍地增加垫圈,用2个、4个、8个来测量.你觉得小车跑完跑道所用的时间会有怎样的变化?别着急回答,给你1 min,静静地思考,想想你为什么这样推测?

生1:我觉得小车跑完跑道的时间会缩短.

师:你为什么这样推测?

生1:因为我从垫圈想到了吸铁石,吸铁石个数越多,吸力就越大,垫圈多了小车速度就会快,时间就会缩短.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我觉得用2个垫圈,小车所用的时间可能会是用1个垫圈时的一半.

师:你为什么这样推测呢?

生2:因为垫圈的数量增加了一倍,所以我觉得时间就会减少一半.

师:你的意思是用一个垫圈时,小车用时是2.04 s,如果用2个垫圈,用时就是——

生2:2.04 s的一半.

师:如果用4个垫圈,用时就是——

生2:2.04 s的一半的一半.

师:如果用8个垫圈,用时就是——

生齐答:2.04 s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生笑)

师:这个想法很有意思,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3:我觉得小车的用时会缩短,但不一定会一半一半地缩短.

师: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大胆质疑是科学探究的开始.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特别注意立足儿童的思维特点,注重引导儿童“不着急回答,先仔细思考你为什么这样推测”,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后,适时地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推测”.教师通过追问,洞察学生思维的不成熟之处,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这样使学生在思考、发表意见时,都养成“推测要有依据”的科学思维习惯.

另外,科学课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在科学教学中,“会有不同的解释吗?”“你同意这个猜想吗?”“我们怎么检验这个观点”等问题应该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常态提问”.

再次回到上述片段,当一位同学就“成倍地增加垫圈,小车跑完跑道的所用的时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猜想及依据后,教师并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不断地鼓励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最终学生的猜想由“时间会缩短”,到“时间会缩短,而且会一半一半地缩短”,再到“时间会缩短,但不会一半一半地缩短”,提出的猜想越来越有价值,学生的思维也由浅层向深层不断地迈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缜密性和深刻性.

三、优化师生教学行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只应主导学情的掌握,教学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和学习问题的深化点拨.学生要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探索者,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不仅能够“学进去”,还要将学习所得“展示出来”[4].因此,只有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深度学习”得到保障.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总结学生关于“成倍地增加垫圈,小车跑完跑道的所用的时间会有怎样的变化”的不同猜想后,提炼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成倍增加垫圈,小车跑完跑道的用时会缩短吗?是一半一半地缩短吗?”

师:这个问题,老师还真不知道答案.愿意帮助老师揭开谜底吗?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想一想实验步骤是怎样的?小组又该怎样分工呢?

1.每位同学独立思考2 min.

2.小组交流讨论[要求:(1)组长组织组员依次发言,全部发表意见后,讨论出一个实验方案.(2)选一位代表在小组中练习汇报本组方案,组员仔细倾听,提出意见.(3)要轻声交流讨论,不影响其他小组.]

……

请一个小组汇报实验操作方案,并现场演示操作实验,其余小组仔细听,仔细看,对于实验细节提出意见.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基本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话题”.教学中,教师特别表示:“老师还真不知道答案.愿意帮助老师揭开谜底吗?”这样的适度示弱能够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并适时引导大家对实验提出意见或修改方案,引发生生之间的有效质疑,这正是立足儿童,以生为本的体现.

“深度学习”应该强调学生自主的“悟学”——以自主总结、交流体会的形式感悟学习成果.课堂上,学生将“介绍方案”与“现场演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汇报者“讲清楚”,倾听者“看明白”.而且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更要亲身经历,包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四、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知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知识有了真正的深入思考;提不出问题,则说明学生没有进入真正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然而,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不着边际,或幼稚可笑,或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而不愿给学生过多的提问空间.笔者认为,深度学习就要求教师要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一定要勇于打破桎梏,创造各种条件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本节课中,各小组实验完毕,小组代表依次汇报测量的数据并写在黑板上,教师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各组的实验数据,想想发现了什么,又有什么问题.

生1:成倍增加垫圈,小车跑完跑道的用时会缩短,但不是一半一半地缩短.

生2:成倍增加拉力,小车的行驶时间为什么没有成倍地缩短?

生3:悬挂2个垫圈与悬挂1个垫圈相比,小车跑完跑道的时间变化大;而悬挂8个垫圈与悬挂4个垫圈相比,时间变化反而小了.

生4:如果我们增加更多的垫圈,小车跑完跑道的时间还会有什么变化?

生5:增加更多的垫圈,小车跑完跑道的时间与前一次差距会不会越来越小?

生6:增加足够多的垫圈时,小车跑完跑道的时间会不会到了一定数值就不再变化了?

生7:增加足够多的垫圈时,小车跑完跑道的时间会不会接近0?

多么可贵的质疑呀!学生们通过仔细地观察实验数据提出了很多问题.在尝试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对于学到的知识又产生了新的好奇,势必期待着下节课的学习,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更有效地开展深度学习.

总之,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的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非常有效.我们科学教师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来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开展追问式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质疑”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值得广大一线科学教师进一步研究、实践和探索.

[1]傅竹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物理教师,2014(4):6.

[2]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2-91.

[3]孙菊如,陈春荣,谢云,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5.

[4]张德超.学进去 讲出来:徐州市域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2014)[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5.

(责任编辑:李 佳)

猜你喜欢

垫圈拉力小车
大车拉小车
自制小车来比赛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不理想软管分离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办法
刘老师想开小车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压力容器中八角垫密封设计的研究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