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民族乐器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2016-02-04尚巾琪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古筝

尚巾琪(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通过民族乐器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尚巾琪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博大精深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每个中国人有必要掌握的国民知识,增强和认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历史使命是中国人所必须要了解的。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不单单是要靠少数人所引导的,更多的是要靠所有中华儿女们一同维护和弘扬的一种民族内涵、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乐器——古筝的发展历程、推广运用及相关内容来揭示中国五千年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及发展脉络。

【关键词】古筝;《渔舟唱晚》;音乐美;传统音乐

筝,是我国最古老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件弹拨类乐器,因为历史悠久,又称为古筝。自古以来常用的古筝分别是十三弦和十六弦,后经后人改良,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三弦和二十五弦,现在最常见的是二十一弦的筝。它相比较以往的筝有很大的突破,不单单是对琴的木质要求,外表花形设计,更是在音色方面的改造使其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创造力,是古筝史上一次伟大的改革,为日后的筝曲艺术增填了更多的可能性,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筝代表曲——《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古筝代表曲,此曲是由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琴曲《归去来辞》改编而成的古筝曲目,后又经曹正定谱,使其成为一首颇具河南筝味的古筝曲。《渔舟唱晚》在20世纪30年代曾被评为最受人们欢迎,最具影响力的古筝曲之一。

《渔舟唱晚》描写的是夕阳西下,渔人在太阳落山之前捕鱼的欢快场面。随着节奏的由慢渐快,表现了渔人心情愉快,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极具表演特点。演奏时应用舒缓的形体,生动而自然地去表现音乐。对左手指法的运用更是要求以不破坏曲子原本完整的作品需要,不准擅自增加滑音、颤音、回旋音等演奏手法,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保留作品本身的完美韵味不受破坏,更加突显景色怡人的落日景象,以及渔人收获满满的喜悦心情。

多年来《渔舟唱晚》的广泛传播及应用,可谓是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网络视频、影视作品、戏剧作品、电视剧插曲、甚至连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主题曲都用的是《渔舟唱晚》的经典片段,并且是从1986年开始已经陪伴全国观众25个年头了。可想而知,《渔舟唱晚》不论是在家庭的环境里传播,还是在荧屏电视上的传播,都对广大的人们群众带来了不小影响。

二、追本溯源中国传统乐器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乐器的起源

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华儿女通过自己的劳动,用智慧创造出来的属于五千年光荣历史的传统中国音乐。运用的指法是本民族独有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来自于一个个平凡的劳动人们,是人们表达心中的情感、传达讯息、感谢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

从近现代开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知识构造与系统规范程度也日益丰富和完善。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字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而音乐文化的历史则可以追本溯源到更加久远的八至九千年前历史中。从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至今为止在中国所有出土的新石器中最具有时代感的乐器——贾湖骨笛。其形制精巧,管身相同,长度均20厘米,在这一时期出土的骨笛有五孔、八孔的不等,其中一支七孔的骨笛可以完整地吹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全部基本音阶。对于这一伟大的发现,足以证实贾湖骨笛是目前我们所能够掌握的能够证明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于那个时期,是最早的音乐文化起源。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单单只有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骨笛,还有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多支大小、厚薄、长短均不相等的骨笛,并且根据每个骨笛的特点、吹孔、鸣膜上分类,从吹奏乐器的发音原理来看,已经形成了拉管、开管以及闭管三大类未来吹管乐器的雏形。这一项伟大的发现再一次证明了数千年前我国先民对吹管乐器的工艺铸造水平及各种发音原理的熟练运用与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千余年先人们的智慧和劳动全都汇集于这片大地上。因此,对于今后我们将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使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先后宣布中国的昆曲艺术、古筝艺术和维吾尔族和蒙古族民歌作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举措,更加强烈地增添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我们不能仅限于知道古筝,知道古筝的外形,这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识过于片面、过于单一的表现。我们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和探索这个实力雄厚的泱泱大国。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以“中国的”、“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在现阶段以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对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这个狭小的领域,要依照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和中国民间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术语的基础上,借鉴欧洲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再通过音乐学界及一些相关学科专家们的认可,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方法、观念及行为习惯,来构建中国人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凝结着浓浓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除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真正属于国人自己东西的民俗和技能以外,还肩负着弘扬、发展和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运用音乐教育的相关学科,结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将正值、乐观、大方、宽容、热心、谦虚、理智、不服输、有孝心、有诚信、乐于助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给世界上任意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个角落的人们,告诉它们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音乐经久不衰。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在美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在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与民俗美。从音乐美的方面来看,中国美具有中和之美、希声之美等美学含义。它是指通过音乐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共鸣、一种感受,它需要的是懂它的人去开启它。

(一)中和之美

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里——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中和”、“中庸”的思想。孔子提倡任何事都要做到“中”、“和”,中庸而不极端。凡事都“执其两端用其中”,这并不是采取中间或者中立的态度,而是孔子口中常常谈到的——万事皆要有“度”。这不单单是指一个范围、一个模板,更重要的是与孔子之前所提及的“中庸”、“中和”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的弟子孟子与荀子,不但完整地继承了孔子的精髓,而且还不断地发展和弘扬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正因为有了孔子的开辟,以及弟子孟子和荀子的不断继承和完善,使得儒家学派在春秋时期成为最为鼎盛的一个学派之一。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中和之美”的内在音乐美。

(二)希声之美

“大音希声”是中国道家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这个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的,同时也是老子最重要的审美观之一。“大音希声”讲究的是一种无声的美,它讲究的是“虚”、“无”。它是一种“道”的境界,而“道”的境界也就是禅宗所提倡的、所需要的境界。老子的“希声”是说音乐是“至乐”的,是一种“无言之美”的音乐理论。就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他的弟子庄子来说,庄子虽是老子一手带出来的学生,但是庄子的思想却不想老子那样的极端,那样的要求“无声之美”。庄子的思想要求的是“无为”,这是一种“无为而至”的思想,这也就是指君王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更好的了。同时,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把“无为”视作最好的了。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希声之美”的内在音乐美。

四、结论

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座城市,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民族性、地域性、多功能性,以及语言性问题的存在,他们在传统音乐的继承及发展延续上都有其各自独特的选择。迄今为止,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前最常见的传承方式无疑就是口传心授,人口迁移等方法,那么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利用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客观地展示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以后世世代代的青少年都了解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的民族之精华。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如何强调其实践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1.

[2]黄凰.民族音乐学中的社会性[J].创论评谭,2003,3.

[3]伍国栋.从荒芜走向繁茂——少数民族民族音乐研究四十年[J].中国音乐学,1991,3.

[4]杨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 [5]杨红.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D].天津音乐学院,2002.

作者简介:尚巾琪(1991-),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古筝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古筝乐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第一次弹古筝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