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馆藏擦擦佛浅赏
2016-03-25河北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河北承德067000
马 静(河北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外八庙馆藏擦擦佛浅赏
马 静
(河北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擦擦”因体积小、造型精美、蕴含丰富的佛教哲理而成为中国藏传佛教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换句话说“擦擦”构成了一个微缩的佛教艺术世界。它制作方法简单,能禳灾祈福、积善业、方便修行,因此它的流传范围和数量也最为广泛。本文从外八庙馆藏擦擦的数量、表现形式、制作工艺、供奉方式等方面简要分析皇家寺庙供奉擦擦的特点。
【关键词】擦擦;壁龛;表现形式;制作工艺;三经一疏
“擦擦”起源于古印度[1],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实指一种小型泥制塑像,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佛塔,而后扩大到佛、菩萨、护法神等内容,是藏族人民精神寄托与心灵追求的一种表现方式,一千多年来,作为神圣的宗教信仰产物在藏传寺庙和藏族民间被广泛使用。
大约在13世纪以后,藏传佛教文化东进传播,藏式“擦擦”传入内地。如杭州吴山宝成寺、北京妙应寺白塔和故宫慈宁宫的咸若馆等都藏有大量“擦擦”。元代以来藏传佛教逐渐为皇室所信仰,特别是清代乾隆年间,建寺庙、修佛堂曾兴盛一时,大为流行。皇家寺庙擦擦佛的供奉即是藏传佛教这一皇室信仰的集中体现。
外八庙皇家寺庙建筑群建于康熙和乾隆年间,共计12座,其中供奉擦擦佛的寺庙有6座,均为乾隆年建,分别是广安寺、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和普佑寺,总数量三万余尊,其中又以须弥福寿之庙供奉擦擦佛的数量为最多,总计15686尊。[2]
由于历史原因,六座皇家寺庙中遗留至今的仅为须弥福寿之庙的擦擦佛,近七千件,供奉在由若干小木槅构成的壁龛里(下图)。壁龛俗称“千佛龛”或“万佛龛”,木制,由木框、背板、面板构成。紧贴×整面墙体的是背板,背板上用榫卯结构的木框架横竖交叉加以固定,形成一个个小木槅,最后铺上面板,形成壁龛。壁龛整体饰红漆,每个小木槅的尺寸固定,约为9×5×15cm,呈变形“如意”形。“如意”形边缘突起、描金漆,并在顶部及两肩处浮雕祥云纹饰。实地考察,背板与面板都是拼接而成。背板多见纵向拼接痕迹,面板的拼接以“如意”两肩祥云纹饰处为界,每层分上下两部分横向拼接而成,层层重复,整齐排列,颇为壮观。
擦擦作为佛教信仰的产物,它的表现形式无一例外都是佛教内容[3],这一点可在外八庙所藏佛像类、金刚造型类、佛塔类擦擦一窥究竟。
第一,佛像类:须弥福寿之庙所供无量寿擦擦佛大部分为乾隆年间制,可分为背面有、无文字两大类。其中乾隆庚子年(1780)、辛丑年(1781)、壬寅年(1782)、癸卯年(1783)制擦擦佛背面有字,并且同一年份所制擦擦佛文字内容相同;乾隆辛巳年(1761)、辛卯年(1771)制作的擦擦佛背面无字。另有一部分擦擦佛无款亦无字。
此类无量寿擦擦佛形态特征基本一样,高10cm~13cm,长6cm~8cm,莲台厚度3.5cm,背光厚度各异。其中以乾隆辛卯年制无量寿擦擦佛保存最为完好,背光厚重,面相最好,将佛之端庄表现得精细入微,淋漓尽致。
“大清乾隆辛卯年敬造”无量寿擦擦佛(下图)高10.5cm,长6.5cm,莲台厚度3.5cm,背光厚1.5cm,“如意”形背光外缘饰卷云纹,内缘饰一粗一细两条串珠纹,将头光与身光分显出来,平底,内为黄泥,外髹红漆,正面模印无量寿佛、莲座和花纹并泥金;背面平整光滑,底部书描金“大清乾隆辛卯年敬制”楷书。有字无量寿擦擦佛背面除底部书描金年款外,正中描金书写藏文。无量寿佛双手结禅定印托宝瓶,两足跏趺于莲花座上,神态安祥。装饰兰漆的发髻、精致的头冠、头冠两侧上扬的缯带,还有自双肩垂下,绕过双臂于体侧又柔美上扬的飘带及散于莲台上柔畅的衣褶……无不流露出做工之精美。
第二,金刚造型类:为故宫博物院上世纪七十年代调拨给外八庙,共九件,分别是吉祥天母像、大威德金刚双身像、上乐金刚双身像、密集金刚双身像、时轮金刚双身像、喜金刚双身像、六臂大黑天像、金刚总持像、阎摩天像。高度13cm-17cm不等,其中以时轮金刚双身像最为精美。(下图)
此擦擦佛,泥质,外髹红漆,桃尖顶,束腰,平底,正面模印时轮金刚双身像、背光、莲座并加彩,佛像凸出平面呈“悬胳膊”式[4]。擦擦佛背面平,正中描金书藏文。时轮金刚发髻高束,上着天衣下穿虎皮裙,四面二十四臂,胸前双手结金刚吽迦罗印,脚踏大自在天与天母,与四面八臂的佛母相拥立于莲花座上。蓝、黄、白、红、黑、绿的颜色,加上诸多手臂中复杂的持物,让人眼花撩乱的同时又会被技艺的高超所嘘叹不已。
第三,佛塔类:“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5],佛塔作为擦擦最初的表现形式,外八庙所藏没有具体实物,但可见制作该类擦擦的模具。模具(左图)铜质,外套木质手柄至口沿处,通长15cm,直径3.6cm,虽有污渍,仍清晰可见凹刻痕迹。模具由口沿向里层层渐收,形如塔制,底部(即塔顶处)可见凹刻之藏文字。
“擦擦”作为小型的佛教艺术品,衡量其艺术水准的关键即是模具的制作和雕刻。模具制作需经过三道基本工序,即塑制泥模型(擦擦的母胎)、铸造(制作模具)、修补和凹刻以及调整形体。其中凹刻这种特殊工种,由专门的工艺技师承担,在擦擦的制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种工序需相互间默契配合才能制作出一件成功的擦擦作品。
下面两图为外八庙所藏无量寿擦擦佛模具的局部与整体照片。模具铜制,长3.6cm,厚度为2.7cm,与外观似喇叭形的木柄相连。从尺寸上看与前文所见无量寿擦擦佛相符,应为须弥福寿之庙所供擦擦佛模具之一。手柄末端虽有残缺,但细看模具上无量寿佛手托宝瓶,安然端坐的神态仍惟妙惟肖。
擦擦制作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的宗教仪礼和程序,必须严格遵照“三经一疏”[6]的有关规定及密宗仪轨的复杂程序。因此对于模具的制作,特别是多头多臂等密宗造像类模具的制作要求极高。擦擦制成之后还需诵经加持和开光,否则视为不合造像法度,不能产生神力。皇家寺庙擦擦佛的制作因帝王的关系需几经反复才能完成而变得更为繁杂。清官档案中就存有乾隆帝亲自过问、朱批,监督造办处制佛像全过程的真实记录。
擦擦的制作从工艺上可分为素泥、泥金、设色三种,每种擦擦的塑造必须恪守“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这些我们可以在前文所见擦擦佛中找到视觉上的认同:无量寿擦擦佛的制作为泥金工艺,分别以头光和身光示现“三十二相”中的“眉间白毫相”和“常光一丈相”;“八十种好”中“眉如初月”、“耳轮垂愧”、“脉深不现”等等,也在此中得以表现。时轮金刚擦擦的制作工艺为设色,除了恪守“相好庄严”的规定外,还展现了藏传佛教密宗的仪轨。“一世章嘉呼图克图昂汪洛桑卻巅所著之《诸尊身色印相明録》中对仪轨的记载,时轮金刚主身蓝肤,手臂肤色分别是蓝、红、白等三色,五隻手指的颜色细分为黄、白、红、黑、绿。”[7]其中白色表善,红色表厉,绿色表吉祥神圣,黄色表高贵典雅,色彩的应用被赋予了特定的宗教意义,不仅使擦擦的表现内涵更为丰富,也在形式上强化了美感。
皇家寺庙对于擦擦佛的供奉与藏族地区“数量比质量更重要”观念不同,它既注重数量,也讲究质量。从数量来看,多以“千佛龛”、“万佛龛”等壁龛形式大批量供奉在寺庙建筑中。单从须弥福寿之庙擦擦佛的供奉情况来看,群楼一层南殿东西边殿内墙,北殿明间北墙;群楼二层南侧东三间和西三间墙,北侧东三间和西三间墙;群楼三层南侧东三间和西三间墙,还有万法宗源楼南楼下层两边墙和东西护法台两边墙均有供奉,数量之多可见一斑。对于质量,从无量寿擦擦佛和时轮金刚擦擦佛人物刻画的细腻入微与精巧传神及模具铸造之精致,足可见皇家寺庙对佛造像质量要求之高。
另外,擦擦佛除了固定的供奉方式外,信仰者还可将它供奉在随身佩戴的嘎乌之中,方便随时观想膜拜。在藏族地区,四品以上的贵族还将它戴在发髻中作为官位品级的标志。右图为外八庙管馆藏供奉在嘎乌内的擦擦佛。高5.7cm的嘎乌内,无量寿双手禅定跏趺而坐,发髻、眉眼、莲瓣、头光、身光于方寸之中清晰可见。
外八庙馆藏擦擦佛不仅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的普通身份,还被界定以“皇家”这个特殊身份。“皇家”这个身份使擦擦佛不仅在“构思、艺术水准、制作”等方面所展现“巧、高、精”,还被赋予了“皇权”的人文思想。可以毫无夸张地讲,小擦擦中确有大文化。
注释:
[1]杜齐.西藏考古》[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5.
[2]外八庙所藏各寺庙《佛像供器陈设等项清档》.
[3]康·格桑益布.西藏艺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
[4]文明、罗文华.咸若馆供藏擦擦佛整理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9,5.
[5]《二十四史》中《元史·释老》列传。
[6]是现代学者对古代译人的佛教三部造像典籍及后人注疏的经典总称.包括《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
[7]《清宫秘藏:承德避暑山庄藏传佛教文物特展图录》,观想文物艺术有限公司,1999年1月版。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