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民族舞蹈的有效途径——中小学课堂
2016-02-04张东娇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实验学校山东滨州256653
张东娇(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实验学校,山东 滨州 256653)
传承民间民族舞蹈的有效途径——中小学课堂
张东娇
(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实验学校,山东 滨州 256653)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长期的生活实践,各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创造力都为我们这个56个民族的大国注入了 新的活力,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孔子将乐舞当作完善人格的自修教育,认为舞蹈可以使人的心情和道德都得到升华。但是如今中小学生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民族荣誉感的最佳时期,因此要利用中小学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民间民族舞蹈的文化蕴含。本文主要就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中传承民间民族舞蹈,使民族民间舞蹈一辈辈地传承下去做了简要探究。
【关键词】传承文化;民间民族舞蹈;中小学课堂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舞蹈,这些民族舞蹈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且养成一定的艺术素养。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今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懂得民族荣誉的重要性。
舞蹈是美育中的一项重要的科目,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艺术,是通过实践有组织的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舞蹈可以全方面培养学生的感官能力,肢体的协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舞蹈,可以使学生从舞蹈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因此,将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小学中传承下去是非常必要的。
一、现今中小学舞蹈教育教学的发展情况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我国中小学的舞蹈教育始终无法得到正确的重视。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阶段为中小学生开展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以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还会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树立团结友爱的精神,舞蹈可以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美的举止和优雅的体态习惯,加强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一)我国中小学舞蹈的发展现状
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以培养儿童国民功德和保家卫国以及爱好和平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制定的教材大纲,舞蹈只是作为其中欣赏的部分进行教学。一直到1988年才在教育大纲中看到舞蹈一词。要求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音乐内容的同时可以有情感地表演,进行动作的模仿律动。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一直被我国教育者所忽视,至今都没有单独设立这一门课程。在2000年前的课程标准中,都没有将舞蹈教育进行真正的开展,也没有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教学,知识将舞蹈作为欣赏和长游的形式归入音乐课中。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这次改革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使学生了解真正的艺术是什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艺术去美化生活。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自己的身体展现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国外中小学舞蹈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中小学舞蹈教育普遍比我国的舞蹈教育普及程度高。首先以移民为主的美国,艺术教育包括舞蹈、音乐、美术、戏剧视觉艺术。舞蹈课程是美国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很重视舞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舞蹈的节奏感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美国也有着一批非常专业的舞蹈老师。在南非,舞蹈也一直是一年级到九年级全体学生的必修课。
二、影响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因素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教学,使学生们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国的舞蹈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有许多。
(一)主观因素
我国的中小学舞蹈教育一直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学校老师的重视。虽然素质教育的目标很明确,要求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由于应试制度的压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可以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往往把精力都放在学生的文化课上,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或者直接花钱进入好的学校。学校也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
另外,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业余舞蹈班,都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舞蹈是专属于女孩子的活动,认为男孩子学习舞蹈会变得娘娘腔。
中小学阶段不应该将舞蹈拒之门外,因为开设舞蹈课程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良好风气的需要。
(二)客观因素
我国的地域广阔,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大,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大。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学校的办学资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来进行舞蹈教室的建设,另外,专业的舞蹈老师也很少会愿意来到落后的地区进行教学工作。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差,使我国舞蹈教育的覆盖率很低。
只有将舞蹈普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才能使舞蹈从一种小众艺术发展成为大众艺术。中小学开展舞蹈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力量。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意义
民族民间舞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是人们内心情感的需要和精神寄托。民族舞蹈源远流长,风格多样,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传承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民族民间舞蹈是培养学生民族荣誉感和爱国精神的重要手段。民族民间舞蹈通过动人的舞姿和优美的音乐打动人心,同时民族民间舞蹈中蕴含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其中也融入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将民族文化纳入到国民教育的过程中,而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教育正符合这一要求。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最佳场所。在对中小学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会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及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不仅得到身心的放松,同时在精神愉悦时得到美的教育。
(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舞蹈是人表现情感的最佳方式,舞蹈同样会影响人的心情和道德。所以,孔子将乐舞作为完善人格的自修教育。舞蹈教育可以作为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媒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素质和协调发展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舞蹈知识的教授,使学生通过舞蹈环节学习压力,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在练习舞蹈的训练过程中使自身形体更加优美,培养学生的艺术境界,构筑学生完整的人格素质。
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个人身心修养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舞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并且引导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民族民间舞蹈集合了各个民族对于美的认识,包括动作美、形象美、旋律美、内涵美等。并且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美,更是包括了思想精神境界的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等。这样的舞蹈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崇高和美好。
(四)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各民族的祖先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百科全书”。民族民间舞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真善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所以要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参与到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来,提升民族荣誉感。
民族民间舞蹈中孕育这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壮大的保证。通过舞蹈独有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不仅仅是精神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使中小学教育重视舞蹈的教育,将民族民间舞融入到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体系中可以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与继承。
四、结语
民间民族舞蹈的教育推行是有实施意义和价值的。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普及民间民族舞蹈,使舞蹈走进中小学课堂,会使学生缓解紧张学习的压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年轻一代更快乐的生活,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得到保证。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适当吸收民间民族舞蹈进入中小学的舞蹈课堂中,提高学校的美育质量,推动民族民间舞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3]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