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礼仪素养提升*
2016-02-04彭小意
孙 广 彭小意 徐 苗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礼仪素养提升*
孙广**彭小意**徐苗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大学生礼仪素养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缩影。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和热议,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出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礼仪素养;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礼仪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和重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全国各大高校一直努力通过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积极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礼仪素养的培养更与求职就业等方面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一、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重要内涵
礼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作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以及作为人的道德品行和个人素养的具体表现,礼仪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促进作用。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强调了礼是人为人处世、修身立业的根本[1]。
(二)礼仪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校园礼仪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礼仪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氛围中,探索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规律。因此,和谐校园首先应从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做起,必须重视高校礼仪文化建设。
二、国外与国内的研究现状
日本、韩国等国家长期以来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今沿袭着重视礼仪和道德教育的传统。在中国古代先秦儒学中,荀子把“礼”作为道德规范体系和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以礼仪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然而在现有的德育、伦理学论文论著中,很少有人进行青少年礼仪教育理论和应用研究[1]。
三、当代大学校园礼仪文化素养的调查现状
(一)大学生礼仪常识缺乏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学生就业压力激增,数据调查结果显示:27.69%的学生认为身边同学的礼仪素养程度不高,97.9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二)大学生公共礼仪缺乏
公共礼仪是人在与公众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是构造和谐环境的一种行为准则。但是如今大学生公共礼仪缺乏现象尤为严重。调查数据显示:40.91%的学生在食堂打饭完毕后存在不主动和工作人员道谢的情况;84.71%的学生对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妮的行为表示反感;有43.8%的学生反对在食堂就餐高峰期的恶意占座行为。
(三)大学生课堂礼仪缺乏
如今的大学课堂却充斥诸多不文明现象: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逃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随意进出教室的现象很频繁。调查数据显示:96.04%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过睡觉、玩手机,吃早餐,玩游戏等行为,其中33.47%的学生常常在课堂上存在这样的不良行为。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策略
(一)学生自身是礼仪教育的关键
加强对礼仪的思想认识,主动学习礼仪文化知识,品读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不断提高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增强自身的约束力。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并灵活运用正确的礼仪规范,成为一个学礼、懂礼、守礼的良好公民。
(二)学校是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挖掘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欣赏品读中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增设礼仪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同时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创新礼仪教育方法,而并非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简单说教,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良好的文明氛围,完成对礼仪文化教育内容的吸收、内化和践行[2]。
(三)社会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践行地
社会应充分营造尚礼的文明氛围,利用相关媒体和网络等途径,大力宣传礼仪道德模范及其相关事迹,并敢于披露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不文明现象。对大学生来说,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礼仪文化素养最主要是在社会上进行实践。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践行地[3]。
五、结语
高校教育应当了解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听取当代大学生对于礼仪素养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赢得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同时我们坚信,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和切实行动,高校礼仪教育一定更能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发挥重要的实际作用,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贺兰.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罗芳.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臧义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028-01
**作者简介:孙广(1994-),男,安徽科技学院,翻译13级;彭小意(1993-),男,安徽科技学院,英语13级;指导老师:刘玲(1957-),女,教授,安徽科技学院,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与教学研究。
*2015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108792015058);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5XSS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