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语境下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调适*
2016-02-04束华娜
束华娜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大数据语境下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调适*
束华娜**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政府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大数据语境的构建,学术界尚未对其在心的语境下的保护角色开展系统研究。本文围绕大数据语境下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调适开展系统研究,力求实现大数据语境下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预期效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角色;预期效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场文化运动,更不是一个文化兴奋点,而是长期的国家文化战略,是为了把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稳定的发展传承下去,为民族的永续发展积累和传承更多的文化基因。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我们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并寓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将不失为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地域产生的,其自身的传承发展受当地的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直接影响。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随着政府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保护方式方法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原来由传承主体相对孤立承担的传承任务,已经发展为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集束式的传承人传承,对传承主体、传承途径和传承效果均有重要影响。
我们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推进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核心之一就在于主动对政府在保护工作中的角色进行调试,探索多种传承方式,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的多元化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人类在农耕时代与渔猎时代创造、积累下来的精神物质文化,它关涉到人类文化及文明的继承、接续与发展,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展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文化名片,它一方面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如何创造并延续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创造,另一方面也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潜力,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形成优势的特色经济奠定了基础。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意大利、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各个角度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政府、社会组织、传承人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侧面了发挥了不同的保护作用。就目前的保护实效而言,各国的各级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决定着当前保护工作的进程,并潜在的影响着其他保护力量保护作用的发挥。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政府在保护工作中并不是万能的,及早意识到政府保护的不足及保护的局限,对于合理规划和全面推进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一、政府保护实践中的误区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政府保护的主观意愿是好的,但是保护实践工作中,由于不正确的政绩观作祟,部分地方政府或者具体执行人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客观规律,以政绩为中心主观的进行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虽然冠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名,但是却是在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实。
(一)按照主观意愿盲目地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肆意改变,将其变得面目全非
“很多地方的民俗歌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乡镇先改造,到县市里再改造,到省里又要改造一次,来到北京已经面目全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巫允明教授研究民族歌舞近30年,看到经过重重“改造”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表演”感到十分痛心。还有,地方政府认为本地的木版年画颜色不够鲜亮,将自然色换成了化工颜料,虽然年画成品的品相貌似有了提高,但是其蕴含的文化韵味大失水准。个别部门认为本地年画的题材过于陈旧,随机加上了许多卡通的因素,虽然繁荣了旅游市场的商品种类,但是却破坏了木版年画作为乡土艺术形势的文化载体意义。
(二)随意截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某一部分,进行选择性断篇式保护,阉割了文化项目的整体意蕴
个别地方部门在钩沉和审视本地方传统文化时,没有完整系统的去分析研究,而是对其钟意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片段进行选择性保护,然后对其进行肆意包装,将原本文化信息丰富的文化片段弄得面目全非。如不少民间故事、传说等,不是去还原完整的故事传说情节,而是将其中认为较“热闹”的一个部分作为整个篇章的代表进行保护,人为地割裂了篇章的整体性,将一个完整的、长篇的叙事经典分割为几个小的故事片段,使其承载的整体文化意义大打折扣。
(三)用经济眼光来审视文化事项,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严重违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种价值,经济价值只是其中的一项,甚至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经济价值很难直接用数字估算。但是,在我们的保护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部门或者负责同志把保护的重点放在项目的经济价值上,更有甚者把是否有经济价值、有多大经济价值作为是否保护或是否予以重点保护的标准。如果用这种眼光或标准来审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的保护工作将会误入歧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目的在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也就是我们积极倡导其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等,这是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的。
二、政府保护的角色调适
在大数据语境下,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主要以宏观保护为主,微观保护为辅,即工作重心在于制定保护的宏观规划,不参与具体项目的传承发展。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但不主导制定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细则等
政府主导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法律法则,对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政府意志保护变为国家法律保护,对于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法定责任,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以来,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商务部文化部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文化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2010年下发了《关于把握正确导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通知》,2011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法则框架。政府的保护角色应该止于以上宏观层面,不应该参与到具体项目的传承中。
(二)依靠专家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级管理,纳入到不同的保护体系
在重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后,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在保护工作中,政府并没有依靠自己强大的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匆忙的认定或保护,而是依靠具有较为丰富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专家队伍,认真审视和挖掘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然后有所区别的对其进行充分钩沉,重新认识了其中部分具有重要文化讯息的组成部分,并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文化标签进行保护。目前,我们国家建设任务重,资金压力大,面对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如何能够对一些承载文化讯息比较多、传承面临重要困难、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重大的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或者区别保护,就成了政府面临的现实性保护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政府建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并且逐步完善了各级保护队伍,然后依靠专家力量制定并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与评选的暂行办法》(2005年),然后经过近一年的申报与评审,下发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办法(暂行)》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国家力主建立“国家、省、市、县”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目标的确立。
(三)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方式方法,在创设外部氛围上下功夫,而不越厨代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政府逐渐认识到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靠传承人来实现传承发展的。如果离开了传承人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无疑于缘木求鱼,非但无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而会彻底把其毁灭。于是,政府就将保护的重点放在承载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身上,积极为其创设有利于其传承的外部社会环境。原来我们的文化工作比较重视精神奖励,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改变传承人的生活状态,也使得部分传承人对于一些文化工作不再感冒,也不利于文化工作的开展。在后续的保护实践中,政府逐渐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鼓励并重,再给予其一定的社会荣誉,为其获得生活上的便利提供一定的社会影响,利于其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维系其生活。同时,政府提供的一定补助,或者税收、贷款方面的倾斜,也有利于传承人逐渐将项目做大做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016-02
**作者简介:束华娜(1979-),山东济宁人,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研究。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数据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保护模式研究”(2015RKA1500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社会力量研究”(14CWYJ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