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倦怠问题分析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9期
关键词:汉语学习

张 萍

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倦怠问题分析

张萍*1

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众所周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性和区域性,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在进入内地高校进行知识学习时倦怠,成绩偏低,不仅影响就业,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本文旨在对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分析研究,解决学习倦怠问题。

关键词:“民考民”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倦怠

民族预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是国家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设立的由高中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民族预科学生分为“民考民”和“民考汉”学生。“民考民”预科学生是指学生之前接受的教育是以民族语言教学,在高考时用本民族语言答卷的学生。倦怠,是指“疲乏,懈怠”的意思。汉语学习倦怠相对于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是指因环境、课业压力和心理因素,消极对待汉语学习的负面状态。这种状态将会导致学生汉语学习效果下降,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一方面,受疆内客观环境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先天条件”缺失。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他们从小用本民族语言学习,由于其意识缺乏,对汉语不够重视。虽然他们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但是学校的教师仍然使用本民族语言授课。从教师水平上看,疆内基础教育的大多数老师其自身汉语水平普遍不高,在进行授课时对学生的汉语水平也没有太高的要求。这样就导致学生能听汉语,却不能写汉字或很难完整表达;能说汉语,但音调不准;能用简单汉字写作文,但很多句子不通顺,语句有语病,更不用说要写得有感情、生动形象了。而平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都是使用其本民族语言,而非汉语普通话,因此,学生在进入内地预科学习后,汉语教师短时间难以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难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这样的直接结果导致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产生障碍,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自然的认为学习汉语普通话没有必要,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用不上,更加没有学习汉语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受内地客观环境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后天资源”不足。近些年,新疆和新疆少数民族越来越备受关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读书往往会被贴上标签,这样的环境给学生带来了无形中的压力。虽然身边都是讲普通话的老师和学生,但是在实际的交往中,交往频繁的往往是本民族、本地区的同学。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在课堂上老师使用汉语授课外,其他时间仍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

(二)主观原因

首先,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在疆内长时间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固有的思想和想法——汉语并不重要,只要掌握自己本民族语言就足够了,汉语在今后的学生、工作、生活都根本用不上,导致其学生在开学时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造成学生根本就不想学习汉语,看见汉语书籍就烦,碰到汉语课就“逃”的尴尬窘况,甚至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英语的主动性都要高于汉语。这也是内地高校汉语课堂很难“留住”学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低。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的根本,历史的积淀,它包括地理环境、价值观念、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等。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从以本民族文化为主的环境到以非本民族为主的环境中,一定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变化使其对汉语的学习兴趣降低。加之内地高校教学方法固化,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多样,导致学生在参加汉语学习和娱乐活动的兴趣偏低,没有足够的动力学习汉语。

最后,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学习汉语的负面心态—自卑。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拦路虎”,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也不例外,同样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因素,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家庭处于贫困状态,虽然每年能够得到国家的一些补助款,但从小贫困的他们和内地的学生一比,经济上还是有很大差距,这也直接导致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来到内地高校学习的适应性问题,由于初到内地,环境的不适应和饮食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使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很难马上适应内地高校的学习环境;加上他们“捉襟见肘”的汉语,不管是面对老师还是同学,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说话,这种不自信的状态也夹杂在了汉语学习当中,不敢张口说话成为了他们学习汉语的最大心理障碍。

二、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倦怠的对策分析

为了能够提升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水平和汉语能力,本着尊重民俗、倾注真情、一视同仁、团结交融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安排汉语课业设置,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目前在内地预科基地,针对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英语、汉语口语、汉语精读、汉语写作、民族理论、计算机、体育等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是汉语授课,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汉语水平薄弱,学习好汉语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增加汉语课程的教学时数,延长学生的汉语学习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在疆内接触的多为本民族的文化,在汉语学习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不够。在学生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增设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将优秀的文化只是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图像、声音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以幽默、诙谐的讲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

强其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国家的认同。

(二)提高汉语学习思想意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要从根本上提升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其汉语学习的思想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是前提,只有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认可汉语,重视汉语,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汉语的学习。首先,高校要在预科学生群体中加大对汉语的宣传力度。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性和封闭性,对汉语认识单一,消息闭塞,并没有足够畅通的信息通道,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汉语的重要性,提升其汉语学习的思想意识,首先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学院内部的条幅、标语等方式,强调汉语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向学生强调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再次,高校可以举办与汉语学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汉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事半功倍。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的自卑心理,是其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要想解决学习汉语的倦怠问题,就要解决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解决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自卑的心理问题,应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基本原则,以维护学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各高校特点,相应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合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文化节,针对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从心理上解决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的心理自卑问题。一方面,联合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针对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通过辅导员谈话、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心理问题,防微杜渐,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扩大化,将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高校应针对新疆籍“民考民”预科学生开展相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化解学生心理问题,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去除偏见,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心,最终消除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畏难情绪。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等.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旭.中专数学“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张萍(1987-),女,回族,吉林长春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122-02

猜你喜欢

汉语学习
基于语言资源的角度看新疆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学习
IOS平台上汉英语听力训练APP的对比与研究
试论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与体验
信息时代汉语学习现状调查
渤海大学留学生汉语综合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能力
少数民族汉语学习焦虑问题及对策
如何实现汉语与外语学习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