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现象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02-04林鹏袁鑫朱杉
林 鹏 袁 鑫 朱 杉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6
“泛娱乐化”现象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林鹏*1袁鑫朱杉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烟台264006
摘要:从古至今,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既承担着知识传承、道德教化的重任,也有引导社会人文精神向着真善美前进的义务.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其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关系到中国人文精神、先进文化的确立.当前,"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思.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客观地审视,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关键词:泛娱乐化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显著,比如,对"真人秀"节目的热衷、对"选秀类"节目的关注、对各种"穿越剧"的追捧等等,甚至在大学生中有了"不要理性只要感性、不要深刻只要娱乐"的娱乐口号存在.由此可见,"泛娱乐化"给大学校园,尤其是大学生带来诸多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予以关注。
一、大学生对"泛娱乐化"现象的总体认知情况调查
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娱乐似乎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媒体刺激大众的重要手段.如今各个类型的节目都在夸大"娱乐化"的功能,大有"不娱乐不罢休"的态势.那么,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又是如何看待"泛娱乐化"现象下的一些具体问题呢?为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便于对这一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笔者对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调研.调研形式主要以问卷和访谈为主,其中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选择其中有效问卷540份。调研对象总体分布均匀,数据真实可靠。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可以得出大学生对"泛娱乐化"现象认知情况的相关数据。
(一)"找乐子,打发时间"构成了大学生观看娱乐类节目的主要目的
作为从小受电视荧屏影响的一代人,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与电视节目一同成长的.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收看电视娱乐节目,但是大学生群体仍是娱乐类节目非常重要的目标收视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关注的三类节目类型依次为时尚娱乐类、电视剧类以及时政新闻类.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喜爱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比例,由此可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娱乐类节目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那么,大学生是出于什么目的而更多地关注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呢?调查显示,54.3%的同学出于"找乐子,打发时间"的目的,这个数据值得我们关注。
(二)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泛娱乐化"现象的客观存在
根据问卷结果,大学生中有60%的同学认为当前的电视节目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有36.4%的同学认为当前的电视节目虽然有低俗化的倾向,但还不是很明显;而3.6%的同学认为不存在低俗化倾向.由此看来,九成多的大学生还是认为现在的各类电视节目中存在着"过于媚俗、低俗"的倾向.换句话说,大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泛娱乐化"现象的客观存在。
(三)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调查显示,有34.3%的同学认为"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是电视传播行业追逐商业利益的结果,28.9%的同学认为"泛娱乐化"迎合了大众"只要感性娱乐,不要要理性深刻"的心态,因此受到欢迎.另外,各有近两成的同学认为"泛娱乐化"是满足大众心灵放松的需求,是大众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对于"泛娱乐化"现象的成因认识是比较客观的,他们对于这一现象可以从市场化的需求、大众心理、社会压力等各方面进行把握,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
(四)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泛娱乐化"现象持"一边享受,一边批判"的态度
虽然同学们对"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都能够客观认识,然而,当与自身相联系时,同学们却又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7.6%的同学持否定态度,认为电视节目的内容不贴实际,取向不健康,看这种节目纯粹是浪费时间;65.6%的同学持中立态度,他们一边享受这种节目带来的娱乐感受,一边批判着这种节目的低俗化、媚俗化;甚至还有6.8%的同学完全持肯定态度,认为在观看此类节目的过程中可以尽情享受娱乐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快乐就好"。
由此看来,对于"泛娱乐化"现象的现状、成因等,大学生们的认识多是理性客观的,甚至能从更深的层面发掘相关的问题,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对于这一现象认知的积极一面,值得肯定.然而,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他们仅仅是从表面看待"泛娱乐化"现象,并没有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一边否定一边享受.作为娱乐类节目的重要观众群体,大学生对"泛娱乐化"的态度,体现了当代青年对这一社会问题缺少深层次的理性认知和判断,这也为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做了铺垫。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泛娱乐化"现象的路径
从古至今,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既承担着知识传承、道德教化的重任,也有引导社会人文精神向着真善美前进的义务.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其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关系到中国人文精神、先进文化的确立.当前,"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思.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客观地审视,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入手,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品位度"
在当前"泛娱乐化"的冲击下,从大学生主体来看,可从"品位度"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品位修养,如娱乐"什么","怎么"娱乐,也就是说从娱乐的内容如何选择,娱乐的效果如何界定、娱乐的实质如何理解等问题着眼,提出适合大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中国传统教育一向强调"先成人,后成才",育人德为先,再辅之以智育、美育和体育的培养.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其目标在于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人的价值的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人文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方法更为灵活,从而使大学生们更乐于接受.比如,在日常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如音乐欣赏、电影文化、文学鉴赏课程的设置等,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熏染,使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修养得到全面提升。
尤为重要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比如,什么是"华夏精神"?如何理解"衣冠之美"、"礼仪宏大"?比如,自强不息、忧患自省、正道直行等等.这些内容,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总之,让大学生在人文素质的熏陶中学会区分、学会选择、学会提升,从而增强自身的品位和修养。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入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在大学课余生活受到"泛娱乐化"的影响下,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弘扬主旋律,从各个方面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当其冲,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担负起引导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教会大学生在多元化中谋求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在多样中辨别方向。
当然,这种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不是哪个部门、哪位老师凭一己之力就可以达到的,这也不单单是政治理论课教师们所担负的责任,必须做到"全民皆师、全员育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各门课程老师们的共同协作;在学校层面,需要党、政、工、团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充分依托各个层面的育人力量,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从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入手,营造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风貌,建设"文化校园"
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是培育先进文化的场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先锋,它通过孕育、营造各种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泛娱乐化"的冲击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社团活动建设、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建设"文化校园"尤为值得强调的是,高校应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很强,甚至平时的生活和情感交流都依靠网络的实现,然而,在一些校园的BBS论坛上,集体恶搞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QQ群里充斥着各种QQ表情、粗鄙的谩骂、恶意的攻击等等.因此,高校对网络平台的建设更应加强,尤其要在校园中营造一种"主流文化"的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风貌,并外化于自身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尼尔·博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亮.“泛娱乐化”对校园BBS 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3]邵嘉蕾.析影视媒介“泛娱乐化”——影视媒介“同质”、“媚俗”“拜金”、“恶搞”、“幼稚化”、“明星化”等六大现象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
[4][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林鹏(1981-),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文素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