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校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调查的德育应对*1
2016-02-04胡青青
胡青青
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基于在校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调查的德育应对*1
胡青青**1
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基于网络游戏成瘾者的问卷调查,网络游戏成瘾者在性格特点、主观情绪和幸福指数方面存在负面影响和消极情绪。从德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在校生的关怀体系、加强价值观教育、培养幸福观等三个方面来对网络游戏成瘾提供预防和整治参考。
关键词:在校生;网络游戏成瘾;德育对策
一、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
网络游戏成瘾是虚拟世界下的精神依赖,具体指人们在无成瘾药物前提下由于过度使用网络或沉迷网络游戏而导致的社会适应不良、心理情绪不稳、人际关系冷漠,心理功能出现焦躁不安等严重受损现状。在校生网络游戏成瘾特点主要表现为成瘾者拒绝或敷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与主流社会不能和谐相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呈现精神萎顿、情绪低落,而在虚拟网络世界却精神振奋,思维敏捷,成就感油然而生的两面极端。在校生沉迷网络游戏,造成网络游戏成瘾,不仅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危害,还催毁了重要的学业、断送了美好的前途,甚至破坏了家庭的幸福等。
二、调研研究
本文选取了湖南省株洲市某个职业高校,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6-18岁,采取网络调查网站“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的编辑。此次调查参与人数为280名学生,其中参与调查的男生有180,女生有100人,调查时间为2015年11月。据笔者统计数据,网络游戏成瘾者有38名,占总比重的13.5%;非成瘾者有242,占总比重的86.4%,其中,男生成瘾者的比例是8.9%,女生成瘾者的比例是4.6%。通过使用社会科学统计统计分析,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成瘾;低年级学生成瘾率略高于高年级学生;文科类学生低于理科类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在大学生在学校生活适应性、社交性和道德感均明显低于非成瘾者。具体来说,在情绪方面:网络游戏成瘾的在校生较非成瘾的大学正面性情绪低,负面性情绪高。在主观幸福感上,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游戏成瘾成负相关,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主观幸福感低于非成瘾者。
三、德育应对
网络游戏成瘾带来的伤害巨大,不仅摧残了成瘾者个人,还对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为预防和整治在校生网络游戏成瘾,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应联系起来,需对在校生开展人文关怀,加强理性信念塑造与价值观教育,在主观情绪和幸福感方面进行改善和引导,使之提高幸福指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第一、建立在校生的人文关怀体系,开展心灵贴近教育
一般说来,已经沉迷网络游戏的在校学生,他们对网络世界的千奇百怪和网络游戏的跌宕起伏充满浓厚兴趣,学校和教师的临时教导和帮助似乎起不到明显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之下,学校应有先见之明,有必要让学生一进校门,就能得到这方面的关心、关怀和正确引导,提前对网络形成正确认识。首先,建立“网络游戏成瘾”预防和整治机制。在学生管理系统上,形成“学生、班组、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甚至家长和社会为一体的双向调控反馈系统,对不良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管理的综合矫治,干预或制止网络游戏成瘾行为。其次,加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家庭的物质现状运行模式,进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时刻鞭策自我,不断进步。再者,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举办网络游戏成瘾危害的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活动。
第二、培养在校学生的自尊自信,加强理性信念塑造与价值观教育
当前社会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和推进,物欲社会大肆流行,利益导向的多元化,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蛊惑下,在校生思想状况出现政治信仰淡漠,信念理想缺失现象,学习生活态度上表现为昏昏沉沉,无所事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励在校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实施开展自我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德育激励。其次,培养在校生自尊、自信是帮助实现积极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于是,提供和培养在校生成功经验的积累,帮助他们量力制定目标及任务或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异地分配任务,都有利于在校学生积累成功经验,对自己形成积极评价,树立自信,获得成就感,从而收获信心。
第三、提倡幸福观教育,培养主观幸福感
网络游戏成瘾者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转而从虚拟世界或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和心理满足,导致长期主观幸福感的低下,直接影响在校生的校园生活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提升在校生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充斥,于是,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刻不容缓。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引导他们树立适当的目标,坚定成功的信念,并且为目标努力奋斗,在困境中不断磨练,在逆境中不断成长,从而获得幸福感体验。其次,重视在校生的主体性培养。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后花园,应坚持“以人为本”,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需重视其创造能力,尊重其主导地位,教会他们获知幸福观。
[参考文献]
[1]张遥力,郑南.中国版协游戏工委(GPC)2012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2013.35.
[2]王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2):841-844.
[3]王松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胡青青(198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研究、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036-01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改善研究》(XJK014BDY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