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的成长教育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好奇心自由兴趣

王 倩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浅谈幼儿的成长教育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

王倩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每个孩子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自己去发现和领略外界的神奇。遗憾的是,如今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正在无情地扼杀孩子们天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中国的教育正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来换取未来的成功。

关键词:好奇心;兴趣;自由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自己去发现和领略外界的神奇。遗憾的是,如今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正在无情地扼杀孩子们天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生活在公元前的古罗马人西塞罗说的居然是今天中国的教育现实。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屈从现实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于是,中国的教育正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来换取未来的成功;所有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安排大量的特长课,大量的填压知识,让孩子过早的没了童年。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为了另一个阶段做准备的。尤其是儿童期,这个阶段是成长最重要的阶段,这段时期也应该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而教育所能成就的最伟大的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做才能适合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呢?我将对此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神圣的好奇心”

(一)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教育

一次我带着小外甥在阴影地玩,我吓唬他说了一句你的影子不见了。小外甥低头一看果真没有影子了,哇的一声就大哭了。我说影子并不是没有了,它只是和你在捉迷藏。他很天真,“我的影子藏哪儿了?”我带他来到阳光下,他几乎叫起来,“影子影子出来了”。我就蹲了下来,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影子出来了?他很聪明说,“阳光喜欢影子,所以就出来了”我笑了,于是我说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出现。他说,“小姨,那你别挡住我的阳光,阳光是我的,我喜欢阳光。”从阴影地到阳光下,看影子的消失和出现就这样一件简单的事,对小外甥来说却是十分神奇的一件事,于是来来回回试了好几次,丝毫不觉得无趣。

通过这件事证明:强烈、新奇、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就像各种样式新奇的玩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去探索,比如会唱歌的娃娃,可以遥控的小车,都可以用来训练孩子们注意力的集中。尤其是0-3岁的孩子,用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东西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无疑是最理想而又有效的手段。另外,还可以把孩子带到相对陌生而又适合孩子的环境中玩耍。比如带小孩子逛生态园,让他感触一些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植被;去城市广场看形态各异的建筑;带孩子到科技展览去看一些有趣的高科技展等等,利用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去培养注意力。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

(二)在好奇心的同时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哲学兴趣

在一定的意义上,孩子是自发的哲学家。据我所知,很多时候对于孩子提出的哲学问题,教师或者大人们普遍的处理方式:一是自以为是,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打发孩子;二是无动于衷,认为荒诞可笑;三是粗暴地顶回去,教训孩子不要瞎扯。比如:孩子有时会懵懂的问,是天染蓝了大海?还是大海染蓝了天空?再比如会问到,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但是得到的答案往往并不能让孩子们满意,因为答案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而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对于大人们来说,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太虚幻无用。而对家长来说考虑将来的好成绩,好职业才是正事。对于孩子的来说,天性即探究事物,对于陌生的事物,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在现今这种急功近利的生活环境中,孩子们的哲学兴趣得不到鼓励,也就过早的被扼杀了。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们是很喜欢玩水的,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喜欢在有水的地方玩耍,家里的卫生间,小区的水池,下雨过后的水洼;孩子们很喜欢伸手去撩水,相互泼着玩,踩踩大水洼,而家长们有的为了安全的考虑,有的觉得弄脏了孩子的衣服家里的地板,有的怕天冷玩水会生病,总是限制孩子不准玩水,孰不知孩子其实是在玩耍快乐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水认识水,限制孩子其实是在无形中就剥夺了孩子自己感知水的权利。因此,在适应的环境下,不违反原则的条件下对于孩子我们应该抓住一切的机会去欣赏、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或是一次微笑的瞬间,都是最好的方式。

在有些人眼里比如诗人,比如作家,窗边是一个充满诗意具有浪漫情怀的地方,但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窗边却并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有一群经常被人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经常被同学或者老师漠视排除在班级的外围,甚至游离在班集体之外,永远不能成为班级的主体,有人叫他们“问题学生”,也有人叫他们“窗边族”。就像《窗边的小豆豆》的主人公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小豆豆,一个有着极强好奇心,活泼好动又善良的小女生,因为淘气,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只3个月就被原来的小学退学了,但小豆豆很幸运,她走进了一所让他终生难忘的校园——巴学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朋友――小林校长,正是他的爱护和耐心的引导,发掘出了孩子的完美天性,让孩子生活在健康、自信的阳光之中,成为了幸福的“窗边族”。小豆豆在成人之后,成为日本著名电台NHK的节目主持人,儿童作家,联合国亲善大使,被西方媒体誉为“日本最杰出的成功女士”。巴学园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而从巴学园的办学宗旨,从小林校长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领悟了教育的真谛。

二、“内在的自由”

(一)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心灵有自己的自主权

妈妈告诉小女孩怎么使用汤勺,小女孩问,“可是吃的放哪里呢?”我们往往在束缚着孩子。明明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在大人眼里孩子尚未成熟,对世界外物还不会自己处理,缺乏知识。于是他们每件事都在帮孩子去做,帮孩子去解决问题。孩子的能力、思维、心灵、得不到发展。他们是关进枷锁的无力挣脱者,他们喜欢茅盾那样的“天窗”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自己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他们诚实、坦荡、率真,这些正是最宝

贵的心灵品质,因此能够不受功利的支配,做事顺应天性,只凭兴趣。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执意要把孩子引上他们认为正确的轨道。在他们眼中,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行,一切要大人教;一切都需要家长去引导,认为只有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才会学得更好。在我看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蠢的教育方法。不要企图去规划孩子的未来,不要把你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儿童时期需要的不是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条件准备”。他们会自己吸收。儿童有一个精神胚胎存在,你遵循这个发展规律,他就发展得更加完善。

(二)实例:一个爸爸的阐述

他有一个2岁左右的儿子,活泼可爱,因为工作忙就把儿子放在爷爷奶奶家里,由爷爷奶奶来照顾,因为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因此爷爷奶奶十分的溺爱,什么都以孙子为第一位,孩子做错事情也从来不打骂,有一次在客厅看电视,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打了奶奶一巴掌正好被爸爸看到,父亲对儿子这种目无尊长的行为很恼火,刚想发火就被孩子的奶奶拦下了,而孩子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站在一边沉默了一会,最后恨恨的看着爸爸和奶奶,转脸就跑了。奶奶害怕儿子打孙子还千叮万嘱孩子还小不准打他。爸爸为此感到很无奈。直到突然有一天,孩子对他做的错事,突然有了感觉,会感觉尴尬羞赧会很不好意思。而并没有人特意去告诉孩子什么对,什么不对。他只是自己看到某些事情后突然认识到自己做的不对。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个过程的发展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孩子就是按照他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的。只不过给他提供了一个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成人没有按照儿童的这个精神规律让他发展,而是逼迫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时候,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儿童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要试图人为的去改变或扭转。

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远离社会的自然教育。正是因为这种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有充足的阳光雨露,有追求的好奇心探知欲,幼儿才能茁壮健康的成长。

所以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遵循自然的规律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名家寄小读者·成为你自己[M].南昌:21世纪出版社,2010.

[2]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81.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122-02

猜你喜欢

好奇心自由兴趣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做设计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