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境外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研究*
2016-02-04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内地高校境外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研究*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港澳回归以来,内地和港澳台等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的持续深入,来内地求学的境外生越来越多。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江泽民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新的形势下,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需要加强对港澳台侨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1]培养爱国的港澳台侨学生,发展和壮大海外的爱国力量,对实现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港澳台学生;内地高校;境外生;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与国俱存的历史现象,可以说世界没有那个国家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虽然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甚至生活方式有不小的差异,不同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比如美国和新加坡这样的移民国家,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目标还是培养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法国就特别强调以捍卫文化多样性旗手自居的形象出来,俄罗斯则一直强调强国思想等。但是,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一些形式、途径方式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突出对祖国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等的保护。另外比如赞美家乡,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瞻仰一些英雄遗迹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相似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每个国家更加重视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对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境外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内涵深刻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港澳回归以来,内地和港澳台等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的持续深入,来内地求学的境外生越来越多。
我们深知,青年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明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境外生亦是如此。对境外学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他们以后立志成才立业建设所属国的最低道德要求,可以激发他们为自己的民族和故土做有益实事,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弘扬爱国主义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对境外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他们与祖籍国之间的文化联系,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学生前来中国大陆高校学习,持续推进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港澳台学生和华裔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增强境外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提升华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教育他们学成归去,胸怀对学校的感恩,对祖国的亲情,成为特别行政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光荣使者。伴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生活方式的进入和网络的迅速传播,境外学生通过国外媒体网络等途径更早的接触到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与主流文化,尤其是今年来港澳发生一些不和谐现象。因此,对境外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三、境外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路径
(一)境外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因人而教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与国俱存的历史现象,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可谓是一项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内涵深刻,系统性强的“大工程”。境外生由于生活区域的各方面环境与中国内地有所不同,所以,对境外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应当有别于内地。境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同于内地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尤其是港澳台学生教育、德育教育的核心。
境外生包含的学生类别非常多,对他们教育必须因人而异,“适当的区别对待”。港澳台学生是中国人,中国是他们的祖国,华裔留学生是华夏炎黄子孙,他们具有外国国籍的人,中国是他们的祖籍国,二者的教育内容应有所区别。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认同是核心,而国家认同的本质就是制度认同。港澳台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侧重于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认同,对港澳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侧重于一国两制的认同。华裔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此外,港澳和台湾的境外生又有所区别。虽然香港和澳门都已回归祖国母亲怀抱,并与内地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但需注意的是,目前这个年龄层上的港澳学生,大多数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对这些学生,应该着重让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有比较客观、真实的认识,有机会更可以让他们走出校门,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走走看,对祖国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台湾学生的主要的问题与港澳学生又有所不同,他们主要是在于文化方面的断层。相较于港澳学生,他们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会更深一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比较认同并以自己祖先的辉煌文明自豪。但是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对于红色性质的教育,台湾学生相比较其他境外生会比较敏感,有时会有矛盾甚至是回避抵触的心理。所以,要根据境外生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价值取向、人生态度、风俗习惯以及学习目的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隐性教育
校园文化氛围是塑造学生品质,陶冶情操的重要因素。校园氛围是一个学校文化品格的重要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无形中影响着学校师生,对他们的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着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境外生较为活跃,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一些具有居住地文化特色的活动,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培养学生的宽容情怀。如可支持海外学生举办居住地文化展、文化节等活动,尊重境外学生的民俗习惯,如支持东南亚留学生筹办自己的民俗节日:泼水节,支持港澳台学生举办圣诞晚会,让全校师生感受东西方文化交融氛围。通过这种特色活动开展,加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间的交流、理解,使他们懂得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甚至是思维方式。激发境外学生的爱国、爱校、爱他之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如在国庆日,组织港澳台学生举办大型升国旗仪式;在澳门、香港回归前后举办晚会庆祝回归活动;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境外生演讲、征文比赛等。组建境外学生艺术团队,培养学生的共荣情怀。受居住地文化的影响,境外学生尤其是港台学生相对比较自我,集体意识比较薄弱,针对他们这样的特点,可以组建一些具有团队性学生组织,鼓励他们参与群体性活动,组织他们参加校院举办的各种文化节、校庆演出、等校内外大型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境外学生团结意识及共荣情怀。
(三)适时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制定合乎实际的有计划、有层次、有体系的教学方案,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还要有所创新。教学方案一定要有系统性,既要能体现了历史性又突出了鲜明的时代感,又要有政治、经济、外交层面,也有文化、思维方式层面,具有多方位、多层面、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特点,结构要合理。这就要求一定要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这一重要载体,教材不但要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吸收最新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必须能够紧密结合境外生的学习特点和适应情况,突出内容的适用性,。此外,境外生的起点相对较低,而且因为语言上的障碍,和随之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对于境外生而言,选择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既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又不太僵化,也是境外生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必须要优化考核方式,既要重视可和成绩,又不能忽视学习过程,使考核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四)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中华民族文化,提高爱国主义情感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3]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境外生和内地高校学生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差很大,而且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生,他们所能够适应的教学方法又不一样。要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境外生教学的有效性和满意度。实践教育是对境外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文化,还可同课堂理论教学形成互补。从而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境外生学生特点,具体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家园,了解自己的历史,为祖国而自豪,从而在真切实感中更加贴切地提升爱国主义情感。高校可以划拨专项资金,有计划地组织境外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寒暑假期,时间也较为充裕,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开展文化交流、社会调研与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感受祖国传统文化、国家历史、民族精神以及风土人情,[4]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国务院侨办主办的寻根之旅活动和华侨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较具有代表性,此外,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可建设境外生课外社会实践基地,探索教育新模式。
(五)关注生活,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大事业”,人是其中的核心,所以无论什么教育,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样,对境外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也不例外。要关爱学生,为学生做实事做好事,想学生之所想,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境外生来内地求学,这里与他们原居住地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气候、语言甚至娱乐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可按照“区别对待,适当照顾的原则”实施适应境外学生习惯和需求的生活管理,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如可以建立起境内外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帮扶机制和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同时,要争取和鼓励设立境外生奖学金、助学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境外生完成学业。[4]此外,也要重视境外生的就业问题,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总之要给与更多的仁爱与关怀,[5]让境外生感受到“祖国处处有亲人”,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总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深深植根于全世界华人的心中,维系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团结统一,欣欣向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6]
境外生虽然在生活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环境等和中国内地有所不同,但是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华儿女与内地有着剪不断的血缘纽带。对境外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符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符合境外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是符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是不断充实海外的爱国主义力量,实现港澳的长期稳定的要求,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对境外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他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文化,就是要爱自己的骨肉同胞,认同自己同胞,热爱现代化教育事业,对祖国感到自豪,就是要教育他们学成归去,胸怀对学校的感恩对祖国的亲情,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为中华民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成志雄.论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J].经济师,2011(12):93-94.
[2]李莹.港澳台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探讨[J].教育评论,2012(4).
[3]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N].人民日报,2015-12-31.
[4]骆文伟.内地高校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实证研究.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会优秀论文.
[5]成志雄.论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J].经济师,2012(1).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016-02
作者简介:赵阳阳*赵阳阳(1991-),男,河南洛阳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硕士研究生。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境外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