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肺法治胃病古方今用
2016-02-02尤雯丽陈明岭
尤雯丽,陈明岭
(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5)
宣肺法治胃病古方今用
尤雯丽1,陈明岭2△
(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5)
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理论,从“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的角度探讨宣肺治胃法原理。因肺气闭郁导致周身气机升降不利出现的阳明病,一味行肠胃之气并非上策,治疗的关键在于通上焦,上焦通畅则津液能够顺降,正所谓气机通降,胃气乃能和,并附验案一则。
宣肺法;胃脘病;气机
临床治疗胃病或者便秘常会加入一些宣肺的药物,如苏叶、桔梗、杏仁或者荆芥、薄荷之类,往往能收到奇效。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宣肺法治胃病作一探讨。
1 理论依据
《素问·调经论》中提到:“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肺气闭郁则胃气不能下行,由此导致全身气机不能通降,特别是阳明之气,所以表现出胃脘胀满、大便秘结、气机升降不利。大部分中医看到这类病证无一例外要使用行气药,如厚朴、枳实、木香、柴胡、佛手等行胃肠之气,然而很多人服后无效。病机19条论述到“诸气郁,皆属于肺”,后代注家大多解释成感冒咳嗽、肺气上逆之类,如此解释将原意范围大大缩小。笔者认为,全身气机出现问题都应可以从肺治疗,肺气对于人体的气机升降好比扳机,一旦扣动肺气这个扳机,全身的气机可随之而动。
后世名医叶天士对此也多有论述。《临证指南医案》载有肺痹,用的是三香汤,即淡豆豉、郁金、栀子、降香、桔梗、栝楼皮、枳实。吴鞠通将这一经验写进《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湿热受自口鼻,由膜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中载苏叶黄连汤,呕吐欲死,肺传邪于胃,胃不受邪,复还于肺,故而呕吐。薛生白明言通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此时宣肺并非一定是肺气受到外邪闭郁之后才使用,所以临床中见到肺气失宣的症状不多,除非是外感夹杂胃病。
另外,肺气虚也会出现闭郁,所以临床中除上述宣肺法之外,还有补气宣肺,即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法,其实是补气宣肺法,气虚明显者运用补气宣肺法较辛温宣肺法见效快,效果巩固。
2 典型病案
案1:张某,情志不畅之后胃脘胀满半年。偶有反酸,大便3~4 d一行,舌苔偏厚腻、淡黄苔、舌质中。中医诊断胃胀,辨证属肺气闭郁证,治宜宣降肺气、理气和胃。处方:淡豆豉10 g,桔梗15 g,杏仁15 g,白蔻10 g,苏叶15 g,藿香15 g,炒白术20 g,厚朴10 g,薄荷10 g,栝楼仁10 g,前胡10 g,通草5 g。服2剂后症状减轻,服6剂后有明显好转,随访1个月病情平稳。
案2:单某,查出胃癌2个月,目前正在进行第2次化疗。患者面部油光闪闪,头油很重。饭后即便溏,舌苔白厚,舌尖苔基本正常,略老,舌质淡,脉大而有力。最初给予温阳利湿法:附片60 g,茯苓80 g,厚朴30 g,砂仁30 g,党参30 g,炒白术20 g,豆蔻15 g,白扁豆20 g,薏苡仁30 g,山药20 g,甘草6 g,服用10多剂效果不显。后辨证中气下陷,治以宣肺升阳、补气健脾、升阳益胃汤加减:黄芪20 g,人参10 g,独活15 g,防风15 g,陈皮15 g,茯苓15 g,炒白术30 g,白芍20 g,甘草6 g。服用2剂后患者舌边厚苔开始退去,中间仍没有明显变化。病人继服3剂舌苔逐渐转黄、变薄,周边几乎退净,只剩中间稍微有点厚。4剂时患者大便已成形且每日一行。又嘱患者服用3剂精神大好,大便成形软便,面部油脂分泌亦逐渐减少。
案3:因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气机升降失司出现胃脘胀、反酸、便秘等症状。肺为全身气机之枢纽,故采用宣肺治胃法调畅气机,肝气得疏,胃气得降,收效甚速。
案4:脉象大而有力,很容易认为是实证,但仔细探查有革象,说明胃气不足,肿瘤患者多有这种脉象。患者饭后即便溏,同时浊气不能下降所以头部油多,故辨证为中气下陷。通过宣发肺气促进一身阳气的运行,故服药后清气自升,大便成形;浊气自降,厚苔渐退、油脂减少,脾胃之气乃复。
R256.3
:A
:1006-3250(2016)04-0567-01
2015-07-10
尤雯丽(1988-),女,上海人,在读博士,从事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陈明岭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皮肤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