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脾胃借代称谓考略*

2016-02-02王彩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藏象借代水谷

吕 凌,王彩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历代脾胃借代称谓考略*

吕 凌,王彩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脾胃学说是中医藏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产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有关脾胃的不同借代称谓,如以脾胃所居部位而派生的“中焦”、由脾胃功能所引申的“后天之本”、由脾胃所合经络而言之“足太阴阳明”以及据运气学说而产生的“戊(土)己(土)”等,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和文化内核,丰富了脾胃学说的研究内容。故对脾胃借代称谓的考释既有助于构建系统的中医学脾胃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新时期脾藏象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脾胃;借代称谓;考略

脾胃学说是中医藏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脾与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脏腑相合,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之文献,历代医家于脾胃处留意颇多,传经著论则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临证疗疾则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若加之儒道释医不同之学术背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意工笔,尽有流传,并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借代称谓。这些称谓既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也从整体上丰富了脾胃学说的文化内涵,使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为在新时期做好脾藏象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工作,本文对历代脾胃的借代称谓进行了初步考释,期望能抛砖引玉,小有裨益。

1 中焦

中焦为三焦之一,其有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两段文字说明中焦的部位为胃中,与营气和血的生成有关,而脾藏营、主统血与中焦的功能十分相近。

《难经·三十一难》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指出中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而本句也成为后世“胃主腐熟”的理论来源。宋·虞庶在注释本难时说:“中焦乃脾胃也。中焦为病,止言冷热,虚则补其胃,实则泻其脾。如此治者,万无一失。《灵枢经》曰:中焦如沤,谓腐熟水谷也”,明确提出中焦就是脾胃。

及至后世,吴鞠通立三焦辨证而治温病,在《温病条辨·中焦》提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明确提出中焦病即脾胃病。由此,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中焦与脾胃都密不可分,因此中焦便成为脾胃的借代称谓之一。

2 后天之本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两段论述说明脾胃对脏腑气味出入的重要作用。汉·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胃与人生病与否关系密切。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中指出:“土为万物之母,胃为一身之本”,把脾胃放到万物的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张从正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元说》中指出:“人之四季,以胃气为本,本固肾精化,精化则髓充,髓充则足能履也”,十分重视胃气的作用;李东垣作为脾胃学说的倡导者,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脾胃功能在维持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1];朱震亨力主滋阴,《格致余论》中有“人之阴气,依胃为养”的论述,认为胃受纳水谷以养阴气,从而补阴配阳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2]。作为中医发展的重要时期,金元医家虽然在学术上各有侧重,然而其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并无二致,这也是中医学一以贯之的重要精神。

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中写道:“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确提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

3 刀圭

以刀圭借代脾胃见于清·刘仕廉的《医学集成》。《医学集成·后天解说》云:“后天脾胃,气血也,戊己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捷径》云:刀圭足以延寿考,系道家隐语。戊字一丿,即刀字这一丿也;己字一【刀-丿】,即刀字这一【刀-丿】也,合而为刀。圭字两重土,即戊土、己土也,合而为圭,故曰刀圭。”“刀圭”原指中药的量器,多见于道家著作,后也借指药物和医术。刘仕廉一代儒医,进一步从文字学、运气学和医学诸方面加以引申借指脾胃,意在强调后天脾胃于寿考的重要性。

4 足太阴阳明

足太阴阳明初指经脉而言,进而与脏腑相合而指脾胃。《素问·太阴阳明论》,高世栻注篇名曰:“太阴,脾土也。阳明,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腑脏,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论中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以太阴阳明为名说明了脾胃之间的生理联系。

对于脾胃的病理,清·沈尧封指出:“太阴阳明俱属土,同主中焦,病则先形诸腹。阳明为阳土,阳道实,故病则胃家实;太阴为阴土,阴道虚,故病则腹满而不能实也。”目前许多学者亦借用足太阴阳明而论脾胃。

5 戊(土)己(土)

戊己之称来源于五运六气,列于天干中第五六位,五行属土,合于脾胃。《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类证治裁》云:“脾胃皆属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而脏腑分焉。脾为脏,胃为腑,凡脏主守,腑主通,脏阴而腑阳也。”以上论述说明戊为阳土应胃,己为阴土应脾,应用戊己之名借代脾胃者。如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疼痛》中指出:“木火之升,机在己土,金火之降,机在戊土。己土左旋,则和煦而化阳神,戊土右转,则凝肃而产阴精。”清代奉天名医庆云阁以戊己代脾胃之论也十分常见。如《医学摘粹》中提到的“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脏腑生成》);“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而作苦辛”(《五味根原》);“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五情缘起》),以及“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气也。五谷香甘以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精归于肾肝;脾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胃气即水谷所化,食为民天,所关非细也”(《精华滋生》)等等。

综上所述,在脾胃学说产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有关脾胃的不同借代称谓,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脾胃学说的内涵。“中焦”由脾胃所居部位及生理功能所派生,“后天之本”强调了脾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刀圭”提示脾胃学说里含有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核。“太阴阳明”始于经脉学说而合于脏腑功能,“戊己”则将运气学说与脾胃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构建起系统的中医学脾胃学说体系,充分阐释其发展源流和文化内核,研究者应将有关借代称谓纳入研究范围。

[1] 李成文.金元四大家的脾胃观[J].河南中医,2004,24(5):3-5.

[2] 杨静,朱星.朱丹溪脾胃学术思想探微[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38(3):38-39.

R256.3

:A

:1006-3250(2016)04-0447-02

2015-08-1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531701)-“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研究

吕 凌(1979-),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藏象理论多学科研究。

猜你喜欢

藏象借代水谷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初识借代手法
说借代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借代句
将“肝系”一词纳入中医术语体系的建议
浅论《黄帝内经》“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与五脏调控系统
从离卦探讨黄帝内经心系组成依据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灯谜中的借代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