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针灸按摩配合功能性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2016-01-31李志鸿
李志鸿
(沈阳市康平县中医院康复科,辽宁 沈阳 110500)
探究针灸按摩配合功能性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李志鸿
(沈阳市康平县中医院康复科,辽宁 沈阳 110500)
【摘要】目的 深入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采用针灸按摩配合功能性锻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 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针灸按摩,观察组在针灸按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功能性锻炼治疗,然后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24/2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20/2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加入针灸按摩配合功能性锻炼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按摩;功能性锻炼
结合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导致的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脱出,对患者的局部神经造成压迫;从中医的理论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范畴,是机体营、卫、气、血失调所致,从临床实践来看,针灸治疗及有效的功能性康复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基于此,我院就将以实际病例对比的分析的方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加入针灸按摩配合功能性锻炼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8.7±2.6)岁;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各项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本组患者行针灸按摩治疗,具体方法为:在患者的腿部、臀部及腰部取穴进行针灸和按摩,针灸中首先使用75%乙醇对穴位位置进行消毒处理,针灸针垂直进针,将患者置于舒适体位,腰部取病变椎部的双侧、阿是穴、关元俞穴、命门、肾俞穴;腿部取穴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位置,如病变在膀胱经则取承山、委中、殷门,病变在胆经取悬钟、阳陵泉、风市;臀部取环跳穴,每10 min进针一次,留针30 min,1次/天。
按摩治疗:针灸治疗完成后,患者稍作休息进行按摩,首先指导患者俯卧在病床上,将患者的腰部暴露在外并在局部位置涂抹适量的润滑剂。医务人员双手重叠在患处进行按摩,横摩、竖摩的位置都尽可能的控制在20 cm左右的范围内;横摩50次时进行5次竖摩,交替进行;在按摩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操作的力度应尽可能的轻柔,用意不用力。
观察组,本组患者在上述针灸按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功能性锻炼,具体方法为:将患者置于仰卧位,以双足、双肘及其头部为着力点,用力将躯干和下肢做离开床面的锻炼,每次挺起时间持续约10 s,开始腰部肌肉锻炼,维持20~30下/天,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及患者体力的增加,每日做的提拉次数可适当的增加;其次,将患者置于俯卧位,上肢后伸,下肢及其上胸部同时离开床面做背伸运动,持续5~6 s后恢复,10次/分,3次/天。
1.3 疗效评定标准。本次研究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分为3个级别:①无效,患者经系统的治疗,疼痛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或出现加重的迹象;②有效,患者经系统的治疗,腰腿疼痛减轻,腰部功能活动有所改善,可以自主活动;③治愈,患者经系统的治疗,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活动不受限制,直腿抬高超过70°。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χ2)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来检验,采取Q检验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P<0.05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差别意义。
2 结 果
经系统的治疗及资料整合,观察组(n=25),治疗效果评定为治愈的患者共计14例(56.00%),有效10例(40.00%),无效1例(4.00%),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n=25),治疗效果评定为治愈的患者共计10例(40.00%),有效10例(40.00%),无效5例(20.00%),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效果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1212,P=0.0004)。
3 讨 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范畴,多是由于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肝肾亏虚和寒湿劳损所导致;取肾俞穴针灸具有较好的滋阴补肾的功效,环跳穴为胆经和膀胱经的交会穴,通过针灸具有较好的祛风利湿的功效;按摩则能够使患者的肌肉痉挛得到环节,进而改善腰椎后关节的力学平衡,使受压迫的神经更得到松解[2];从本次研究来看,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法中还加入了功能性锻炼,其作用在于使患者的关节结构更为稳定,加速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治愈,并能够有效降低治愈后的复发率;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在两组患者各项临床一般资料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这也从侧面提示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采用针灸按摩配合功能性锻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经过验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向伟明,丁思明.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性疼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1):3466-3468.
[2] 王贵均.针药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3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1(31):4234-4236.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