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6-01-31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李 超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妇产院区,辽宁 盘锦 124000)



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评价

李 超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妇产院区,辽宁 盘锦 124000)

【摘要】目的 分析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为促进患儿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8例黄疸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患者给予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B组患儿给予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成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A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与B组患儿之间的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蓝光照射与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结果差异较小,但是后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持续蓝光照射;间歇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机体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胆汁排泄系统、肝酶系统的代谢能力较差导致胆红素在机体内发生积聚,引发皮肤、虹膜等器官和组织的黄染[1]。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的情况下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临床中多使用蓝光照射治疗。本文通过分组研究探讨持续蓝光照射和间歇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8例黄疸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新生儿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中有男患儿29例、女患儿25例;平均日龄为(13.56±1.25)d、平均病程为(8.4±2.7)d。B组中男患儿32例、女患儿22例;平均日龄为(12.15±1.42)d、平均病程为(8.9±3.1)d。这两种患儿的性别、年龄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和护理方法,如使用益生菌、酶诱导剂进行治疗,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程度采取平衡酸碱、纠正贫血以及补液治疗。做好蓝光照射的准备工作、病情观察、皮肤护理和预防感染护理等方法。在此基础上A组患儿采取多次间歇蓝光照射的治疗方法,时间为8 h、间隔5 h之后继续,全部照射时间为72 h;B组患儿采取持续蓝光照射的方法,不间断照射72 h进行治疗。

1.3 疗效的判断标准。显效:通过72 h的治疗,患儿皮肤、虹膜等器官和组织的黄染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患儿的黄染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患儿的皮肤黏膜黄染症状没有明显改善[2]。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文章中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卡方值检验。以P<0.05代表A组和B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A组54例患儿中治疗后评价为显效的有20例,占全部人数的37.04%;评价为有效的有21例,占38.89%,另有3例患者通过治疗无效,占5.56%;B组通过治疗评价为显效的有21例,占38.89%,有效患者19例,占35.19%,另有4例患儿评价为无效(7.41%),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A组患儿中共计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出现腹泻症状(5.56%)、3例发生皮疹(5.56%)、4例发热(7.41%),总的不良发生率为18.52%;B组中共计有20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有5例出现腹泻症状(9.26%)、4例发生皮疹(5.56%)、8例发热(14.81%),另外有3例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现象(5.56%),总的不良发生率为37.04%,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引发皮肤黏膜黄染。相对于成年人,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只有1%~2%[3],尤其是当新生儿处于缺氧、饥饿或缺水状态下更容易发生黄疸。且根据相关资料报道,早产儿发生黄疸的可能性更高。通常情况下,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超过5~7 mg/dL则可能出现皮肤可见的黄疸症状。该病既可能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有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造成的。由于新生儿器官组织的发育不成熟,一旦发生病理性黄疸,很有可能对肝脏、心脏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也有可能对大脑造成损伤,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因此,积极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重要措施。应用波长在425~475 nm的蓝光照射是临床中治疗黄疸的首要方式,能够将患儿体内脂溶性间接胆红素转化成为没有毒性的水溶性异构体,也就是直接胆红异构体,能够通过机体排泄[4]。但是由于蓝光照射可能造成皮疹、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探讨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非常重要。

本组研究中对两组患儿给予同样的治疗和护理对策,A组患儿接受间歇蓝光照射治疗、B组患儿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①在治疗之前,先对化身体进行清洁,通过洗澡减少感染发生率,洗澡之后不应当扑撒爽身粉,以免对蓝光照射的光线了产生阻碍。向患儿家属说明应用蓝光照射的目的、方法、时间及作用机制,应用蓝光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消除家属对于照射治疗的顾虑。由于蓝光对视网膜具有一定的损伤,患儿裸露全身皮肤的同时应当使用眼罩对眼部进行保护,同时使用洁净的棉布或者尿布保护会阴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②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加强治疗期间的巡视,观察是否出现抽搐、拒食以及嗜睡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如果发生应当立刻告知医师进行抢救。做好体温监测,防止体温过高或过低现象的发生,根据实际体质量对暖箱温度进行调整。预防脱水的出现,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患儿大小便的次数增加,此时应保证充分的水分和营养,减少水分丢失,预防电解质紊乱现象的发生;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能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要加强感染护理,做好环境消毒与清洁工作。③新生儿皮肤较薄,一旦擦伤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医护人员应当将指甲剪短、避免划伤。新生儿的奶嘴应当一人一用,用后做好消毒工作。蓝光治疗结束之后再次对患儿沐浴,出暖箱之前将衣服余热,回床之后加盖棉被。严格记录出箱的时间以及灯管的使用时间,灯管使用时间超过1000 h的,必须予以更换[5]。最终结果提示,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和间歇蓝光照射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后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前者,差异显著(P<0.05)。提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可应用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方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儿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惠敏,潘攀,邓益斌,等.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28):56-57.

[2] 林志波.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3):272-273.

[3] 陈海英,刘玉惠.两种护理方式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5):132-134.

[4] 高中秋,黄静,黄琼,等.中医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与经济对比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1):23-26.

[5] 黄美珍.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8):48-49.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137-02

猜你喜欢

新生儿黄疸
肠道益生菌联合黄疸茵陈颗粒
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对比
中药退黄汤颗粒剂与传统饮片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和胆红素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黄疸应用药物联合短u,3多次蓝光治疗的临床观察
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护理措施探究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