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行为影响因素体系研究
2016-01-29钱春花
钱春花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翻译行为影响因素体系研究
钱春花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翻译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体系研究,有助于从行为科学层面探寻翻译的内涵,也有利于译者翻译能力的提升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文章首先构建了翻译行为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翻译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再通过调查研究及因子分析,对翻译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最终构建了由3个类别和18个因子构成的翻译行为影响因素体系,并根据因子载荷系数识别了翻译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对译者翻译能力培养和翻译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翻译行为;影响因素;体系;因子分析
收稿日期:2015 - 03 - 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翻译行为的构成体系、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3CYY007)
作者简介:钱春花(1976- ),女,博士生,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6-0086-06
引言
翻译行为研究能够确定译者行为特征,解释其思维运作机制,进而有助于翻译教学[1]。而对翻译行为影响因素的梳理,有助于探寻提升译者翻译能力的途径,也有利于翻译人才的能力培养。
翻译行为的研究,始于德国学者Holz-Manttari。她于1984年从交际理论角度用“翻译行为”来代替“翻译”,以表示翻译中的各种跨文化交际行为[2]。Bell支持这一观点,认为翻译本身就是语言、人际、情境、动机等的复杂交际行为[3]。关于翻译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一些学者在其研究中提及或论及一些影响翻译行为(或与翻译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意识形态[4][5]、翻译动机[6]、翻译能力[7][8][9]、委托人和读者[10]、行为特征[1]、源语语篇[11]、译者心智[12]、心理素质[13]、译语文化[14]、译者意向[15]、历时语料[16]、翻译创造性[17]、文化差异性[18]、翻译行业和产业[19]、翻译策略[20]、译者情感、翻译技术、翻译工具、翻译资源、翻译理论发展、出版者、赞助人、翻译研究者、翻译评论者、政治环境等。学者们所提及或论及的这些翻译行为影响因素为文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但遗憾的是,尚未发现对翻译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为此,现阶段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能否找到各具体翻译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建立影响因素体系?如何根据翻译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译者培养措施?
文章在梳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从理论上对翻译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因子体系分析模型,再通过调查实证研究,对翻译行为影响因素体系进行理论构建,根据翻译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译者培养措施。
一、 理论研究
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涉及两种语言、文化、情景及动机的复杂交流过程[11],是译者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21],对这些行为的梳理有助于探寻翻译的内在机理。从译者认知心理的角度看,翻译经历了理解、记忆、注意、决策及语言转换等过程[22]。Nida将翻译过程分为分析、转换和重构三个步骤[23]。在转换过程中,译者行为具有广泛、复杂、不定的内涵,因为译者不仅要实现语言转换,还要实现文化转换、交际转换和美学转换等。此外,后续加工是翻译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实现翻译转换后,译者会进行一系列再认知、再决策、再转换,并检查有无词语误译和漏译、句间的逻辑性、译文整体流畅性,去掉初稿中的斧凿痕迹,以译出语的语法标准检查和衡量译文,并进行修改和润饰,完成终稿。另外,适应追惩[24]是译者在接受外界的批评和质疑后,多维度地适应包括社会、时局、读者等外部环境而调整翻译策略的译后行为。基于以上对翻译全过程的理解可知,翻译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管是译前、译中,还是译后,均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1. 译前行为影响因素
翻译行为的第一步就是问题识别。首先要考虑此次翻译处于何种环境,谁是此次翻译的驱动者,这些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其次要考虑谁是此次翻译的驱动者,因此委托人、赞助人等权力要素也影响译者的问题识别。之后,译者还须对翻译所涉及的关键主体进行理念认知,这是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前提条件,要实现读者、译者和作者意识形态[4][5]的交际,需要准确解读作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因素,并有效传递给读者,因此也要考虑读者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译者本身的伦理观和翻译理念也影响这一过程,所以,作者理念、译者理念是译前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问题识别和理念认知,译者在翻译转换前还应进行资源选择,主要有词汇、语料、策略和工具等方面的选择。Verschueren认为首先是语言、语码和语体选择,再进行话语构建成分(即词汇)、话语和语段选择,然后是话语构建[25]。除了词汇选择,历时语料也是翻译的重要资源,其丰富度和可获得性对提升翻译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译者还需要对翻译策略进行有效选择,选择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都需要译者根据翻译情境和翻译需求而定。最后,资源选择还应包括翻译工具的选择,它能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有效降低成本,面对较大工作量的任务时,译者大多选择了翻译工具,网络的发展使其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重要。所以,翻译工具的可获得性也是翻译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综上,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权力要素、作者理念、译者理念、读者理念、翻译资源是影响译前行为的主要因素。
2. 译中行为影响因素
翻译首先要实现语言的转换,这是翻译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即通过词汇、句法实现译出语向目的语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语言能力体现译者的专业特征,是翻译能力的重要成分[8][9],这是翻译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对翻译质量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此外,语言转换还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结构及表达方式等作者语言因素,以及源语语篇、文本类型等文本因素的影响。因为语言转换本身就涉及原语、译出语和译者语言三种语言(当译者和作者属同一语言,或译者和读者属同一语言,就只涉及两种语言),如果作者语言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与译者和读者差异性较大,语系、语族相隔太远,语言转换准确度就较低,反之则较高,同样,文本因素亦然。因此,我们将译者语言能力、作者语言、读者语言和文本因素归结为语言转换的影响因素。
其次,翻译要实现文化的转换。翻译是跨文化行为,在这个文化传递过程中,原语文化对译者的有效认知有影响,而译语文化也对译者在词语选择、语言建构方面有影响,要求译者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一座文化桥梁,所以文化差异性是文化转换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归属于译者文化能力因素。
再次,翻译要实现交际维的转换。这是除了语言维、文化维以外,翻译要实现的另一个重要维度的转换[24],要求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除了明确表达以外,还要知道表达的方式,把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和知识理解能力。显然,译者意向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译者的利益取向和翻译动机,甚至反映其精神追求,这就是不同译者译出不同文本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交际维转换需要译者不但知道“做什么”,还需要知道“怎么做”,要求译者拥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此外,翻译技术水平和技术手段也是翻译操作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我们认为译者意向、操作能力、翻译技术是交际转换的重要影响因素。
最后,翻译要实现美学转换。如果译者没有接纳原文的美学内涵,就无法在译出语中表达明确的美学意向,读者更不能接收到原文的美学意图。在人文作品的翻译中,译者的情绪、偏好、心智、想象力、创造力非常重要,我们将其归属于译者情感因素。因此,我们选取译者情感和译者创造力为美学转换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译者语言能力、作者语言、读者语言、文本因素、文化能力、译者意向、操作能力、翻译技术、译者情感、译者创造力等是影响翻译转换行为的影响因素。
3. 译后行为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翻译转换后最重要的工作是检查词语、句法、流畅性,进一步润饰、校改,直至完成终稿,这一系列后续加工过程与译者的专业素养、语言能力相关,也受到翻译市场因素、读者评价的影响。此时译者会站在需求方和读者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译出语文本,更多考虑翻译市场需求方和读者的接受度。此外,适应追惩是译者必须接受读者反馈、译界评价和市场选择的行为,如果不适应市场需求,可能被市场淘汰,或者与发行方、赞助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冲突,被直接退稿、中止发行。所以,译后行为的影响因素有译者专业素养、语言能力、市场要素、翻译评论和读者评价等因素。
二、 研究设计
前文对翻译子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翻译行为影响因素体系,但仅限于理论分析,说服力不够。由于翻译行为是译者认知心理的反应,所以本研究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译者进行认知层面的调查研究。根据表1所示的翻译子行为影响因素及释义,采用大样本调查方式,进行统计检验。
表1 翻译子行为影响因素及释义
1. 问卷设计
变革能力是可以管理的。华为有一个经典三问,每年华为都要求各个层面的管理干部问员工三个问题: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我们这些成功经验哪些还能用?哪些已经成为发展的障碍不能用了?这种思维就是变革的思维,通过不断地询问,淘汰掉过时的思维理念,投入新的模式,应对新的变化。
采用5级Likert量表设计,受访者以“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回答问题。我们分别对译前行为影响因素(8项)、译中行为影响因素(10项)、译后行为影响因素(5项)进行差别化问项设计,即针对不同类属的影响因子设计不同格式的问题,如对于“译前行为”8个影响因子,设计为:“我在翻译前会分析作者和读者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我在翻译前常常会分析作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因素”等;而对于译中行为10个影响因子,设计为:“我认为译者的双语能力、修辞、合成等语言能力在翻译转换时作用明显”、“我认为作者的语言背景、写作风格等语言因素在翻译转换时影响较大”等。
2. 调查对象
我们选择北京和上海8家翻译公司的职业翻译共57人,江苏3所高校的翻译学教师78人,以及江苏3所高校的翻译硕士(笔译方向)112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47份,回收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3.5%。
3. 描述性统计结果
231人中,男性46人(19.91%),女性185人(80.09%);25岁以下33人(14.29%),26~35岁110人(47.62%),36岁以上88人(38.09%);本科32人(13.85%),硕士及以上199人(86.15%)。
三、 结果分析
对实证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分析,以确定问卷可信度和有效性,再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无效因子,从而确定关键影响因子。
1. 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用于测验被访者回答问题是否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一般用Cronbach’s α值*此系数由Lee Joseph Cronbach 在1951年提出,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最常使用的信度分析方法。一般探索性研究,Cranbach’s α系数在0.6以上,基准研究在0.8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来反映整体问卷的信度,以Cronbach’s α值大于0.7为可接受标准。本研究用SPSS 18.0分别对译前、译中和译后三类影响因子进行测量,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93、0.920和0.881,然后做一次整体数据处理,结果为0.863,这说明问卷内部一致性尚可,可以接受问卷调查结果。
2.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次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目的在于检查各个观测变量与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即问卷题项是否归属于对应的影响因子类别。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旋转后因子提取结果如表2所示:“经济环境”、“读者理念”、“市场要素”的因子负载系数小于0.4(本研究设定因子负载系数不能低于0.4),删除这3个因子后,将剩下的20个因子作第二次正交旋转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剩余的20个变量分别归属于3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26%。
表2 第一次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因子分析
3. 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次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目的是检验影响因子与被影响因子(即译前、译中、译后)之间因果关系的相关程度,并通过路径系数的大小来判断该因子在这类因子中的重要性,从而识别出关键影响因子。我们通过LISREL 8.7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拟合指标*χ2/df为卡方值和自由度之比,RMSEA为渐进误差均方根,GFI是优良拟合指数,AGFI为矫正拟合优度指数,RMR为均值平方残差的平方根,IFI为增量拟合指数,CFI为比较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
表3 拟合指标及结果评价
然后,用LISREL 8.70软件打开经过表2中删除3个因子后剩下的20个因子所构成的Excel数据表,建立协方差矩阵后,在软件中画出关系路径图,运行程序后生成各影响因子和大类因子之间的路径系数,标准化处理后,结果显示,“读者语言”和“翻译评论”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51和0.47,均小于0.6(本研究的最低要求),说明这2个因子不属于大类因子,应当予以删除(图1)。删除这2个因子后重新运行程序,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6,生成T值,均大于2.58,说明各个解释路径具有很好的显著性。
图1 路径分析及因子载荷
通过路径分析和因子载荷分析,删除“读者语言”和“译者情感”这2个因子后,图1中剩下的18个因子分别类属于3类因子,构成了翻译行为影响因素体系,包括6个译前行为影响因素,8个译中行为影响因素和4个译后行为影响因素。此外,因子载荷系数表明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各翻译行为的影响程度,译前行为影响因素中,“翻译资源(0.95)”、“译者理念(0.87)”和“作者理念(0.80)”的影响程度较大;译中行为影响因素中,“语言能力(0.88)”、“文化能力(0.87)”、“操作能力(0.86)”和“翻译技术(0.82)”对翻译行为的影响较大;译后行为则是“专业素养(0.89)”和“翻译评论(0.84)”对其影响程度较大。根据其影响程度,我们将这些因素归为翻译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
四、 结论、启示与展望
由以上研究可知,翻译行为影响因素体系包含了3个类别及18个影响因素,即译前行为影响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分为翻译资源、译者理念、作者理念、权力要素、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6个因素;译中行为影响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分为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操作能力、翻译技术、创造力、译者意向、文本因素、作者语言8个因素;译后行为影响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分为专业素养、翻译评论、语言能力和读者评价4个因素。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23个影响因子,然后通过调查研究,删去了“经济环境”、“读者理念”、“市场要素”、“译者情感”和“读者语言”等5个因子,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未过多考虑这些因素,或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小。对于“读者理念”和“读者语言”这两个因素,我们专门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回访,发现译者在翻译时通常情况下不会考虑读者的实际情况,因为有时候他们不知道谁是读者,或者不愿意去了解和分析读者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语言背景等,这在以后的翻译能力培训中需要加强。另外,本研究还通过因子载荷分析,识别了翻译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对于翻译能力培养和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在译前行为影响因素中,翻译资源、译者理念和作者理念是关键因素,这说明词汇、语料、策略和工具的丰富性和可获得性在当代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译界应加大力度进行语料库建设、翻译策略研究和翻译工具的开发,提升翻译效率和质量,另外在翻译教学中应加强翻译文化、翻译思维和通过文本透视作者价值观的能力培养;其次,在译中行为影响因素中,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操作能力和翻译技术较为关键,说明在翻译能力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其双语能力、语言造诣、综合合成、表达修辞和创造力方面的能力培养,也要在翻译技术手段及其运用方面进行专门培训,此外国际文化方面的课程也必不可少,增强译者对国际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最后,在译后行为影响因素中,专业素养和翻译评论较为重要,说明译者的专业素养对于翻译的后续加工及整体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译者职业道德及素养的培养,此外也要重视译者对需求方和读者的分析能力,培养其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
尽管在翻译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尚未对翻译行为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以深层次探寻翻译“黑匣子”,所以后续研究在于翻译行为复杂系统构建及其驱动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出译者翻译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 Pavlovic N.More way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mind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protocols[C]//Ins Gopferich et al (eds),Behind the Mind: Methods,Models and Result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Sam funds literature Press,2009:81-105.
[2] Holz-Manttari J.Translatorisches Handeln:Theorie and Methode[M].Helsinki: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1984.
[3] Bell R.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1.
[4] 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16-23.
[5] 罗选明.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2(2):5-6.
[6] 许钧.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活动[J].外语研究,2004(1):51-55.
[7] 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8] Alves F,Vale D.Probing the unit of translation in time: Aspects of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web application for storing,annotating, and querying translation process data[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10(2):251-273.
[9] 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10] 孙致礼.译者的职责[J].中国翻译,2007(4):14-18.
[11] 黄国文.一个简单翻译过程模式的功能分析[J].外语研究,2009(1):1-7.
[12] Gopferich S,Jaaskelainen R.Process 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Where are we and what do we need to do?[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10(2):169-191.
[13] Diamond B,Shreve G.Neural and 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the bilingual brain: Recent perspectives[C]//Shreve G,Angelone.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John Benjamins,2010:289-322.
[14] 杨仕章.论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过滤[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4):86-90.
[15] 屠国元,李文竞.翻译发生的意向性解释[J].外语教学,2012(1):97-100.
[16] 王克非,秦洪武.英汉翻译与汉语原创历时语料库的研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6):822-834.
[17] 谭业升.创造性翻译中的交互视角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83-87.
[18] 王宁.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J].中国翻译,2012(3):5-12.
[19] 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7-60.
[20] 王树槐,徐敏.翻译过程策略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61-67.
[21] 李占喜.《翻译过程研究的方法与策略》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9):789-793.
[22] Groot, D. A. The cogni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ree approaches [C]//Danks, Shreve, Fountain, McBeath.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age Publications,1997:29-30.
[23] Nida E 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82:123.
[2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25]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