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的设计与应用
2016-01-28许广亮贺晓
许广亮 贺晓
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的设计与应用
许广亮 贺晓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的设计与应用效果。 方法 将我院神经内、外科使用留置针的住院患者45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8例和观察组225例,采用《留置针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对观察组患者静脉情况进行评估。评估表从患者血管等级、年龄、日输液量、输入液体渗透压、pH值、静脉穿刺部位、留置针型号等7个方面进行条目设置和计分。根据各条目总分将患者静脉情况分为3个等级。依据患者静脉等级对其进行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有效预测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高危因素,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24.56%,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10.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留置针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对静脉留置针患者静脉炎高危因素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风险因素评估;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应用
作者单位: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五临床学院护理部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isk Assessment Chart Regarding Phlebitis Caused by Closed IV Catheter System
XU Guangliang HE Xiao, Nursing Department,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nxiang, Xinxiang 45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risk factors of phlebitis caused by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Methods 453 patients with IV catheter were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risk assessment chart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V catheter” The chart is designed with a point systems which is created based on 7 factors which involves the vein ranges and types of IV catheter, etc. Following the overall points ,the patients well be then categorized into 3 different ranges according to the scored points an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will be arranges accordingly.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4.56%,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6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risk assessment chart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V catheter” for the patients can reduce the rate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V catheter.
[Key words]Risk assessment, Closed IV catheter system, Phlebitis, Application
外周静脉留置针具有避免反复穿刺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维持静脉通路,保留时间长,减少护理工作量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也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不良影响[2]。有关研究显示: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22.5%[3],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医疗费用,加重了护理人员工作量。如何有效地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成为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问题。我院自行设计《留置针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对静脉留置针使用患者静脉炎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对静脉炎高危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10月神经科住院留置针使用患者453例,年龄7~80岁,平均年龄(63.2±4.7)岁。纳入标准:(1)患者意识清,能够配合;(2)患者及家属自愿加入本研究;(3)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时间超过4天。排除标准:(1)神志不清,不能正确回答提问者;(2)有严重的营养不良、水肿或感染者;(3)因意外或堵管造成的提前拔管者;(4)年龄<7岁及>80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8例,其中男性126例,女性102例。观察组225例,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04例。两组的年龄、性别、输注药物、输液量及输液前血管条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明确调查内容和目的,调查过程中认真、仔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对照组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对其静脉炎高危因素进行评估,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护理。
1.3 评估量表
1.3.1 患者一般资料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内容。
1.3.2 查阅相关文献设计《留置针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包括7项内容,每项均为单选,依据具体标准计分。累计各条目总分,<10分为低度风险,10~14分为中度危险,≥15分为高度危险。分值越高,发生静脉炎的风险越大,见表1。
1.3.3 血管分类参照Hagle等研究的血管评级标准[4],将血管分为4个等级。
Ⅰ类血管:成人常见表浅血管;明显固定的血管;能摸到的粗血管;小儿手足清晰血管;Ⅱ类血管:手足浅表一般小血管;滑动的中血管;能摸到的中小血管;小儿头皮较明显血管;III类血管:手足小血管,不清晰;滑动小血管,指尖小细血管;肥胖病人血管,能触摸到;Ⅳ类血管:休克、大出血、脱水等血管不清晰;长期输液血管硬化不清;不明显、触摸不清血管;反复穿刺硬化血管;小儿头皮无明显血管。
1.4 评价方法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以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静脉炎分级标准为依据,分为四级。Ⅰ级:穿刺点红和(或)肿、无疼痛,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Ⅳ级:即栓塞性静脉炎,除上述症状外,沿静脉走向硬化成索状,长度>2.5 cm并出现蓝黑色色素沉着,有脓性渗出[5]。
1.5 护理
所有患者均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对照组实施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留置针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针对患者不同的级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5.1 总分<10分,患者发生外周留置针所致静脉炎风险相对较低,采取的护理干措施包括:(1)加强巡视及观察,指导患者正确执行留置针护理常规,穿刺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2)妥善固定留置针针柄部分,防止针头移动对血管壁产生的机械性刺激。
1.5.2 总分10~14分,患者有发生留置针静脉炎的风险,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静脉炎发生。实施的护理干预包括:(1)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调整药物输入顺序,将刺激性较强或高渗性药物输注时间前移,利用后面输注的刺激性较小的液体对血管进行冲洗,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2)输液结束后,选用>10 ml的注射器脉冲式冲管,尽量选用生理盐水作为冲管液,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物,减少滞留药物对血管的刺激[2];(3)加强巡视及观察,仔细倾听患者主诉,发现静脉炎征象及时处理。
1.5.3 总分≥15分,患者为留置针静脉炎的高危人群。对该类人群除了做好上述护理外,还应采取以下的护理措施:(1)每班对穿刺部位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2)如无配伍禁忌,使用三通链接器将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和常规液体混合输注,以降低液体的刺激性;(3)穿刺成功后,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向局部应用水胶体敷料。
1.6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228例患者采取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共有56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其中Ⅰ级34例、Ⅱ级15例、III级6例、Ⅳ级1例。观察组患者通过评估静脉炎高危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有24例患者发生了静脉炎,其中Ⅰ级22例、Ⅱ级2例、无III级、Ⅳ级。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静脉炎是留置针使用的常见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有研究认为:静脉炎的发生率与性别无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静脉炎发生率与血管条件评分呈负相关[1],与留置针型号呈正相关[6]。黎旌红[7]研究发现患者每日静脉输液量>1 500 ml时,静脉炎发生率高于日输液量<1 000 ml。Frank Ge等[8]对输入不同pH值液体患者发生静脉炎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输入液体pH值为4.5的溶液,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00%;pH值为5.9溶液,发生率为50%;pH值为6.3的液体,发生率为20%;pH值为6.5的液体,发生率为0。孔庆仙[9]研究发现患者输液部位不同,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其中,远端肢体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近端,前臂发生率少于手背部,下肢发生率高于上肢。这与肢体不同部位血流速度有关,前臂处血管较粗,血流较快,能将刺激性药液迅速稀释,减轻对血管内皮的刺激。
3.2 水胶体敷料可创造闭合的湿性环境,便于上皮细胞的迁移和
血管内膜的修复,同时各种生长因子的活性增高,有利于细胞的再生[10]。局部应用水胶体敷料能够有效地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表1 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
表2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3.3 神经内、外科患者由于病情较危重,病程长,而且经常需要输注刺激性较大的脱水剂,更容易发生静脉炎。国内没有针对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风险因素设计出评估量表,不能准确地筛选出容易发生静脉炎的高危人群[11-12]。
3.4 本研究通过对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风险因素进行干预,使用评估量表筛选出的高危人群,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很好地防止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
3.5 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很多,采取《留置针静脉炎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能够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但仍有部分患者虽然经过了护理干预,还是发生了静脉炎。可能与本次研究的样本量小以及观察时间短有关。今后仍需以循证护理为基础,加大实验样本量和延长观察时间,不断完善本评估量表,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赵晓燕,宁宁. 年龄、血管条件与骨科患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0):3157-3159.
[2]贾艳焕,李育玲,赵君. 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J]. 护理研究,2014(18):2271,2285.
[3]王志琼. 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及护理[J]. 中外医疗,2011 (29):87.
[4]Hagle ME,McDonagh JM,Rapp CJ. Patients with long-term vascular access devices:care and complications [J]. Orthop Nurs.,1994,13(5):41-52.
[5]Intravenous Nurses Socicty,Intravenous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 J. Intravenous Nursing,1998,21(Suppl):S34.
[6]王淼. 不同型号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11):83.
[7]黎旌红. 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原因分析与对策[J]. 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31-32.
[8]Frank Ge,崔晶晶. 输液导致静脉炎的因素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2):36-38.
[9]孔庆仙. 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9): 127-128.
[10]孙继红.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时判断是否刺入颈内静脉的方法研究[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6.
[11]周素平. 静脉留置针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7):128-129.
[12]杨岭. 新生儿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2):72-73.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17.166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17-0223-03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