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性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解困途径

2016-01-27高会洲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魏 宁,高会洲

(西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5)



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性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解困途径

魏 宁,高会洲

(西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5)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媒体报道和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关注的热点出现从“经济扶贫”到“心理扶贫”的需求转变趋势。本文作者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所陕西省高校,开展了针对近600名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书面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交情况、思想观念和心理需求等,结合作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经验,总结陕西省贫困大学生的群体性心理困境表现,分析具体原因,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群体性心理问题 ; 心理扶贫

近年来,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带来高校贫困生的大量增加[1],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校园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教育方式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新时期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已经呈现出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并存、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并存[2]的特点。尤其是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出现的群体性“心理贫困”,不仅会影响到其个人的健康成长,更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分析其成因,对新时期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12年9月至12月,作者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及宝鸡文理学院等8所陕西省高校,开展针对近600名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书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九个部分,着重从基本情况、政治思想、学习情况、人际交往、生活观念、业余爱好、社会公德、心理状况、工作就业等方面,了解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本次发放问卷共8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9份。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外省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27%,陕西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73%。

1高校贫困生的群体性新变化

此外,与以往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数据相比[3],这次陕西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出现几个新变化:

1.1农村生源的贫困生比重降低

以往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尤其是家庭无劳动力,或家庭成员得了重大疾病,以及多子女家庭。1999 年对北京 8 所高校的调查表明,91.1%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其中“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占 57.6%,城市下岗职工子女仅占 8.9%。这次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贫困生来着农村,而来自大城市的贫困生有31.1%。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推进,因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家庭收入急剧下降而造成的城市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加。

1.2勤工俭学的贫困生比重降低

在这些贫困生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50元以下的占79.8%,而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在80元以下的占12.7%。学生家庭支付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仅有12.2%的学生自己通过勤工助学、兼职等赚取自己的生活费,17.2%的学生生活费由自己勤工助学和家庭共同承担,一半以上学生(68.2%)的生活费仅靠家庭供给。

1.3成绩优异的贫困生比重降低

调查中发现,与以往贫困大学生“品学兼优”印象的不同[3],仅有13.6%的贫困生学习成绩优秀,排名在年级前30%内(见图1);有41.7%的贫困生有挂科经历。

图1 贫困生学习成绩分布图

此外,贫困大学生经常上晚自习和坚持晨读的学生只占40.3%,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一方面,贫困生的各种各样的家庭困境,干扰着其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基本是实干和苦读型,学习方法的技巧性不强,从而可能形成经济与学业双重困难的“双困生[2]”。

1.4贫困生的物质需求增加

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攀比现象,33.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与人进行攀比,32.1%表示偶有为之。在受到资助的贫困生中,32.2%的贫困生在调查中坦承未按规定使用助学金。在个人价值的最要衡量标准一项中,25.6%的学生选择财富,44.3%选择事业,27.8%选择名望,仅有2.3%选择社会贡献(见图2)。调查中发现,个别贫困生为了掩饰家境的贫寒和处境的艰难,用贷款、奖学金甚至借钱用在奢侈的消费上。

图2 贫困生个人价值的最要衡量标准比重图

2高校贫困生的群体性心理问题表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他们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普遍高于普通学生[4]。调查表明,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虽然造成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其自身经济状况与周围环境的反差常常会明显地反映在他们的心理上,并产生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出现群体性特点。其表现如下:

2.1自我认同感不强,对未来充满焦虑情绪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观点,贫困大学生面临自我角色混乱的危机,若不能妥善应对,将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不能接受并欣赏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具有相对较强的自尊心,但在做事上缺乏自信心。在贫困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认识上,47.7%的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抱着乐观的态度;剩余52.3%的学生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努力,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在“你认为自己常处在哪种情绪中”的选项中,26.9%的贫困生选择了郁闷、无聊、烦躁;而“对你的日常生活方式评价”的选项中,多达67.9%选择了很一般和枯燥。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近70%的贫困生对自身的长远发展持悲观、失望甚至否定的看法。

2.2思想较为敏感,对社交存在恐慌情绪

由于生活上的落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相对内向,生活较为封闭[5]。调查中,61.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成为别人谈论的对象与舆论的中心,11.2%的学生讨厌别人谈论自己。他们对周围的人及事物表现敏感,38.8%的学生承认常与他人发生误会。在同学关系方面,32.5%的贫困生与同学较好,50.2%认为相处一般,17.3%认为存在问题。实际调查的结果表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己的交际圈很小,与他们交际的同学大多都是彼此境况相似,有着相似的行为方式,常常倾向于游离于学校主流生活之外,对各类活动只做旁观者,表现出没有兴趣,29.9%的贫困生承认自己不擅交际,人际关系不和谐。

2.3自立意识淡薄,对外界存在依赖情绪

86.9%的贫困生明确表示希望获得奖学金,仅有5.2%的贫困生对奖学金兴趣不大或从未想过。个别贫困生因家庭贫困不能按时缴纳学费,又不愿参加学校给其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而是寄希望于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依赖于国家和社会资助。此次调查也同样突显出贫困学生的学习状况差强人意,部分贫困生在受到资助后,并没有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

2.4抗压能力不强,对挫折存在逃避情绪

据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62.5%的学生感到沉闷压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即使对周围老师和同学的善意帮助也保持着警惕的心理。在纾解压力的途径方面,20.5%的贫困生表示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良好,36.8%会寻求同学及家人的帮助,21.6%会通过上网等娱乐活动进行发泄,21.1%表示没有具体途径,不知道如何面对(见图3)。此外,19.7%的贫困生承认自己迷恋电脑游戏,迷恋网络聊天。调查发现,部分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在面临挫折时,往往选择消极的态度,逃避现实生活,精神颓废,生活萎靡,个别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图3 贫困生纾解压力的途径分布图

3造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发展心理学相关理论表明,处于青春期的贫困大学生存在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并存的矛盾,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内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5]。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时代因素

受调查的贫困生基本上都是“90后”,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被割裂,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90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荡与迷茫、冲突与裂变[7]。新时期的贫困大学生,面对社会激烈竞争,其自由空间受到挤压,竞争压力超过以往任何一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较大。

3.2家庭环境因素

新时期下,贫困大学生的父母给孩子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追求的是事业、财富及名望上的成功,往往忽略性格及兴趣的正确培养,使其更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这些不良特征使得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人际交往羞怯、恐惧等[7]。调查中发现,生活压力使得贫困家庭的父母容易心态失衡甚至产生病态心理,在教育子女时往往只对其学习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错误引导,这也常常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

3.3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大学生的生活,这也导致新时期贫困大学生更早面对社会的冲击。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西部、城乡差异,家庭贫富差距的拉大,一部分学生从入学开始在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就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社会文化中的不良价值观等也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上由于没有经济地位而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也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4感情因素

大学生是青春期发展的后期,他们日趋走向成熟,在这个时期对情感有着迫切的需要,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贫困生与其他大学生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使得他们不敢交际或交际圈狭窄。情感诉求的不满足使贫困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从而加剧了不自信的性格及自卑的心理,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3.5心理素质因素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贫困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表现为孤僻、冲动、固执、好钻牛角尖、易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等[7]。他们普遍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新时期的贫困大学生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4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困境的方法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会对其个人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贫困生的生存状况为基础[8],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全力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

(1)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学校要建立一种教育与发展为主导、咨询与干预为辅助手段的心理健康目标模式,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具体实际,学校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措施,因材施教,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不畏缩、不自卑,能够正视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勇气,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加上完善的措施配合,充分发挥学校资助措施的作用。

(2)建立常态化的社会人文关爱机制。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帮助时,要充分尊重其个人隐私,要注意减少功利性的帮助,建立常态化的社会人文关爱机制。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时,要注意不向媒体公布任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料,最好不集中搞补助金发放仪式,尽量不采取公示的形式来监督受助学生的真实经济情况,要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平等、公正、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心理,有利于避免因为帮助而引发的潜在心理危机。

(3)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学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又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达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脱贫、精神上解困”[6]的目标。应经常开展以“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活动,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人生目标努力奋斗,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及学生干部等的作用,真正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培养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感恩意识。

(4)鼓励贫困生进行日常性的自我心理调适。一方面,要确立适合自己的新的奋斗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能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避免产生迷茫感和失落感,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内在驱动力,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应敢于面对,以一种自信、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此外,积极转移注意力,对不良情绪的积极宣泄和释放,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校贫困生助学策略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7,(3):57.

[2」赵 琳,简林根.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9,(3):91.

[3]张小琴,陈松.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50.

[4]朱英萍.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化教育「J].中州大学学报,2009,(3):89.

[5]甄翠敏.高校贫困生形成原因及救助对策「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2,(2):42.

[6]苏丽娜.高校贫困生思想现状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4):79.

[7]陆芳芳,张会霞.贫困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文教资料,2011:29.

[8]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verty Stricken Students of College and Their Solutions

WEI Ning, GAO H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5, 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problem of poverty stricken students has already become a new concern of the media and academic researchers. Meanwhile, poverty stricke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 looms large which generates the alternation of the social focus from "economic supporting" to "mental supporting".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psychological predicament of Shaanxi's poverty stricken students and its cause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 of 600 economic recipients from eight colleges including Xi'a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Northwest University and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The questionnaire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recipients' social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s.

Key words:poverty stricken students; group psychological problem; mental supporting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31(2015)01-0077-04

作者简介:魏 宁(1979-),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2011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专项课题(11xsz10)

收稿日期:2014-10-24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刻板印象威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研究
贫困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