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2017-01-17聂素民
聂素民
[摘 要] 贫困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应找到帮扶的有效途径,才能资困助学。基于贫困生的特点,从马斯洛需要理论层面和EAP模式中得到启示,了解什么是他们需要的帮助,探求贫困生做辅导员助理的新路子,搭建他们成长与发展的平台,适时给予关心与引导,建立良师益友关系,实现关困助学的目标,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发展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38-02
近年,我国高校在校的贫困生人数比例已高达30%。[1]因而,研讨帮扶贫困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显得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帮助贫困生成才的目标。
一 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贫困生的数量和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学生交不起学费的人数也相对较多,贷款借钱交学费的、东拼西凑交学费的人不在少数。学生一边心理非常渴望学业成功,一边急需挣钱补贴生活,两者兼顾时,无法与同学一起游玩、聚会,只能独来独往,久而久之,离群索居,封闭自己。这些行为表现的特征可归类如下:
第一,从认知角度来看,一是容易出现自我认知的两极分化。以考试成绩为例,获得高分时,会认同与赞赏自己;而考试低分时,则沮丧、抱怨,甚至怨天尤人。二是容易形成单向认知风格,不能辨证地看待自己的贫困。三是容易出现归因偏差,导致对社会的认识比较尖锐,把贫困归咎于社会分配不公和政府保障不力等,以为社会和政府因没有有效控制不同阶层的收入而逐渐加剧了贫富差距悬殊,以为没有建立起平等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使他们无法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第二,从情感角度来看,他们既有感恩心理,又有嫉妒、焦虑情绪。这些足以合成强烈的自卑感。首先,经济的拮据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刺激,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其次,经济弱势妨碍了他们适应现代生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致使他们知识面较狭窄,与其他同学相比有些自惭形秽,这就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再次,经济拮据和自卑心理的交互作用下,他们不想参加集体活动。虽然,他们有融入集体的愿望,但却不愿接受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常常令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相处。最后,沉重的焦虑感,致使他们的思想包袱沉重不堪,精神比较紧张,情绪异常烦躁,产生各种担心。他们担心学习成绩不理想,另一方面担心生活费、学费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还担心家中欠债或是父母体弱多病,这些困惑,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消失殆尽。
当前,“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贫困,还体现在精神上的匮乏,成了经济和精神的‘双困生”。[2]高校思政工作者找到帮扶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既要从经济上资困帮扶,又要从精神上帮困助学。
二 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关困助学
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需要既是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对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又是个体积极性的动力源泉。贫困生的双重需要(金钱和学习),是他们个体努力的方向。对此,这两种需要,也正巧与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的五个层次相吻合。面对他们的两种需要,我们应该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 加大贫困助学的力度。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加强银校合作,密切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学校与银行一起,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实效,围绕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开展一系列诚信教育活动。学校还应设立专项助困基金、爱心基金,开展以奖助困、结对帮困、关怀孤儿、爱心联盟、开展“感恩·责任·奉献”等多项活动。
第二,营造平等关爱的文明新风,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发掘贫困生的特长,组织贫困生融入到校园内外的文化活动中,使他们获得关爱、支持、赞扬、友情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获得荣誉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第三,借助微信平台关困育人。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平台,倾听贫困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把他们当作朋友,及时为他们答疑解惑,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争取获得他们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三 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是美国19世纪70年代一项员工帮助计划,它对“贫困生的援助工作具有重要启示”。[3]它的启动,要求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完整性,才能全面帮助贫困生解决个人需要的问题。
第一,关困助学工作要加强系统性。探索助困育人模式的管理机制和协调助困育人的各种体系,建立关困机制,协调关系,高效地配置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建配适的育人活动,搭建专门的机构,将贫困生的教育视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益,促进贫困生的成长。学校要考虑将贫困生的职业导向融入专业的基础课的学习中来,以“职业导向、融入专业”为原则,从职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优化教学方法手段,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开放、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切实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接轨国际课程标准的专业合作教育,推动优势专业在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注重校企文化的融通,加强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职业成长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第二, 关困助学的工作要加强全面性。全面性原则追求的是身心的和谐发展,既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还要关注贫困生的身体健康。依据贫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析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出发。设计有梯度有差异性的帮困对象,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先进的贫困生促后进的贫困生,让励志成才的贫困生带后进的贫困生,并让他们结成对子,形成朋辈互助,生生互动,这是其一。其二,启动教师与贫困生结对子的师生互动,以教师的知识来开启引导贫困生步入学习之门,分享学习的快乐,分享生活中的体验,参与代际间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讨论,增加认同度,减少偏激心理,增强理性观念。其三,形成家长关困教育平台与学校基层组织教育平台的联动,及时反馈互动平台的信息,关注贫困生的成长与进步,撰写成长日记,把成长的脚步一笔一画地写下来,让贫困生反观。其四,搭建校地共建贫困生成长平台,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参与关爱贫困生,并为之付诸行动。
第三, 关困助学工作要加强长期性。关困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入大众化之后,贫困生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即持久性,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贫困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也不例外。贫困生的工作在当下还刚刚起步,的确是任重道远。这样一项使命,不仅要求时间上的长期性,而且要求教育机制上的可持续性、关困举措上的长远性。
四 探求贫困生当辅导员助理的新路子
第一,打破优选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当辅导员助理的陈规。以往多年来,从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到我们学院的做法,在聘用辅导员助理时,先是把辅导员用人标准放在第一位,往往为了辅导员能较好地开展工作,在选用助理时,多选聘综合素质高的,很少启用贫困生,贫困生也很少能得到这样的机会,自然就减少了贫困生成长的机会,贫困生的成长没有被放在首位。而据上文所述的贫困生自身的一些特点,相对较难被看中聘为助理或选做助理。辅导员通常不选聘贫困生当助理就司空见惯了。
第二,探求贫困生当辅导员助理和贫困生优先做班级助理的新路子。在需要理论和EAP模式的启示下,理论上分析贫困生所急需要的正是关困与人文关怀。这两种需要均要依靠看得见的平台做支撑,又需要有经济资助做支持,还需要有老师的指导,从事大量的人与人的沟通工作、信息处理工作,从中得到锻炼的机会,特别需要校内当辅导员助理这个平台得以准入锻炼的机会。
第三,实践上,刻不容缓地展开贫困生当辅导员的系列工作。我们制定了贫困生报名优先、录用优先等多种优先规定,计划每年培训贫困生成才的数量,构建聘用录用贫困生当辅导员助理的可持续性举措。被录用的贫困生,我们将跟进性地做到:岗前培训到位,岗中大力培养,以激励机制做积极引导,开拓主动关心与帮助的途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我校绝大部分贫困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锻炼,找到了自信,取得了学业的进步,提升了综合素质,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成功的案例有不少。近几年,在贫困生成长发展的探索之路上,培养了不少的特、贫困生辅导员助理。贫困生对这个成长平台予以了充分地肯定。他们有的以实际行动,在做回馈。有的品学兼优考研找到好的工作,有的荣获国家励志奖、省级优秀毕业生、国家助学金奖、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校级十佳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奖励,有的荣获省级专业各种比赛奖,通过专业英语八级考试;有的贫困生成为励志典型,在新生入学励志教育讲座上,做了朋辈励志现身说法示范,讲述自己当辅导员助理后,怎样在贫困中励志,在学习和工作中均取得好的成绩,尤其是她讲到自己在未当助理前,心困与贫困交织,贫困引起心困,心困导致一度学困的恶性循环的例子,她更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当了辅导员助理,在与老师打交道中,学习到的一些为人之道,所得知的信息资源,填充了自己狭隘的心理空间,由于知道的信息多了,可以为同学提供有益的帮助,久而久之,自信心逐渐建立,身心沐浴在阳光下,逐渐能面对学习困难,克服生活困难。像特困生和贫困生的成长平台远不止这些,它需要我们用爱心对已有的平台继续关心与扶持,同样需要我们用善心去开拓其它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贫寒子弟的成长、发展和成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仲稳山.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行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1(8).
[2]王微.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资困助学新思路[J].教书育人,2011(7).
[3]王惠,罗金凤,杨素华.EAP模式对完善高职贫困生援助工作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