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1-12兰新怡
兰新怡
【摘 要】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有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有效的解决好贫困大学生问题,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指导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学生、学校、社会和国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但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与普通大学生不完全相同。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现状
总体来说,贫困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勇敢面对现实,贫而弥坚是主流。他们普遍地认同: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相关政策的执行定会帮助其完成学业;他们认为,能够步入高等学府学习,生活不易,但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自身的贫困状况。他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取,努力学习,服务人民,回报祖国。能正确划清是非界限,信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与实践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当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主流价值体系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是主流。
不可否认,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消极思想。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多种心理矛盾交织。部分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存在深度自卑的问题;许多贫困大学生很难有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个科学的认识,深度自卑,很难悦纳自己,甚至不能接受自己,过于看低自己,不善于正常的情感交流,甚至没有接受过基本的礼貌礼仪教育,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同时,来自自身、家庭及社会的期望,学业、交往的挫折,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些现象在短期内得不到解决,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宣泄,造成严重的焦虑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只停留在经济层面,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日益关注,高校奖助学金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高。多项资助集中在贫困生这少部分学生身上,解决这部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使得某些贫困生对无偿资助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2.缺乏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虽然各高校严格贯彻党的关于贫困大学生教育的方针政策,保障每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有限,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与教育问题上,学校的态度是不够积极的。另外,由于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很难衡量优劣,很难通过指标去考核;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关心时,更多是考虑到学校的正面形象重要性高于对贫困大学生本身的资助,所以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时,在精神上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社会资助更是如此,资助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博取一份慈善的称号。
3.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虽然各高校根据教育部要求设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个院系又有负责资助的专职人员,但运行体制下更多的是承担对学生的资助管理,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甚少。
4.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用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还要结合贫困大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按照国家规定程序进行评议、公示、建档、发放时,重点在于衡量学生的条件,更多的是以行为主义的模式来教育学生,没有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心世界去关注关心学生。
5.网络作为开展贫困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平台还未得到充分利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抢占网络宣传阵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在整个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建立了以贫困大学生资助与教育为主题的网站中,有相当部分是曲高和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启示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宣传
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让学生了解并认同诚信理念,树立社会信用意识,并将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常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做好宣传工作,真正提高贫困生的诚信意识。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虽然接受贫困资助的学生大多数能够心怀感恩,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但是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认为接受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甚至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更困难、更需要资助的学生。因此,在高校贫困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贫困生们知荣辱、懂感恩,学会“将心比心”地去帮助同样需要帮助的人,对社会和他人心存感恩。
(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资助体系构建过程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在评定的过程中,既是一个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明荣知耻的过程。因地域、生源、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缺乏标准,贫困生认定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各高校而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八荣八耻”作为评定贫困生是否有资格接受资助的标准之一,是构建和完善高校资助工作体系过程中可以尝试的方向。
贫困生价值观的本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对引领贫困大学生自身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4.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