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学视域下的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模式研究

2016-01-26杨晓龙,许如意

关键词:协同学协同治理

协同学视域下的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模式研究

杨晓龙1,2,许如意1

(1.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湖北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伴随互联网而产生并发展的新兴事物。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一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捍卫公众权益、保障社会稳定、预防和惩治贪腐等方面作用日益彰显。另一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谣言肆虐等问题易导致网民的狂欢,使公众失去理智。如何实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发挥其正面效应的同时使负面效应最小化,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同学;协同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我国已跃升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权威专家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到205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占全球的五分之一。[1]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弊端丛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充分暴露出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着的弊端。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缺陷折射出我国社会管理的“短板效应”,这无疑将制约我国的现代化进程。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持续应用,揭开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序幕。社会化媒体以轻松愉快的氛围、开放共享的主题赢得广大受众青睐、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在我国政治生态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传统媒体通过议题设置主导舆论的局面一去不返,社会化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群体性事件借助社会化媒体的新平台不断发展,派生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工作构成重大现实压力。如何尊重和满足多元诉求、协调和维护不同群体间的利益、接受和回应公民的监督与质疑,是我国政府面临的现实难题。因而,科学有效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模式亟待建立,这就迫切需要以一门科学知识为基础指导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协同学则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和探索路径。

二、协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模式的理论创新

(一)协同学要义

协同学源于希腊文,意为“协同合作之学”[2],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一门研究系统中相变产生条件、相变规律、相变特征的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的性质和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系统间不同的联系和构成方式。协同学所研究的正是在特定条件下,子系统间如何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由无序状态嬗变为有序状态的自组织过程。[3]

(二)协同学的相关概念

1.熵:熵是对系统无序性的一种衡量。[4]熵的大小与系统的混乱程度成正比,与系统的有序程度成反比。

2.序参量:使系统有条不紊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称为序参量,它由各子系统协作产生并支配各子系统的行为。序参量是衡量系统相变过程中有序程度的量。

3.涨落: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以及各种可能产生的局部耦合,加上环境条件的随机波动等,系统宏观量的瞬时位经常会偏离它的平均值而出现起伏,这种偏离平均值的起伏现象即为涨落。

4.快弛豫参量:许多涨落得不到其他大多数子系统的响应便很快衰减下去,这类参量对系统的演化进程、临界特征、目标路径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把这类对系统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参量称为快弛豫参量。

5.慢弛豫参量:只有得到大多数子系统很快响应的涨落,才能由局部波及整体,发展成为慢弛豫参量,成为推动系统进入新的有序状态的巨涨落。慢弛豫参量对其他子系统施加影响,往往使其他子系统的数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趋势。慢弛豫参量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在系统的演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

1.网络群体性事件定义。本文所研究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由社会问题引发,涉及公平正义、贫富差距、诚信缺失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寻求渠道维护自身权益,或在于揭示特权阶层、地方政府的腐败现象。另外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个中性词。它不仅包含前面述及的“问题群体性事件”,还包括“网络正能量事件”。因此,本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由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引发,网民群体为实现特定目的,借助于网络媒介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集体行动、扰乱正常秩序、危害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既涉及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负面问题,又涉及网络互助、扶危济困等正面内容。它既可以是不健康、无序的,也可以是健康、有序的。

2.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的同时,由于网络的存在与影响,还具备以下特征:(1)参与主体的虚拟性。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得以隐藏,网络社会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受的压抑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自由的宣泄;(2)爆发

时间的瞬时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经过网站转载和跟帖讨论之后会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短时间内达到高潮;(3)聚合能量的倍增性。由于互联网特别是社会化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通常一个地方的群体性事件会在短时间内突破地域的限制,衍生成一个全国关注的事件;(4)诉求内容的隐秘性。网络群体性事件虽然由现实事件诱发,但网民们对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更为关注。[5]

(四)协同学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契合性探索

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协同学能否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现实世界总结概括得出的理论成果能否运用于网络虚拟世界?要回答上述问题并将协同学应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关键在于对二者之间的契合性与匹配度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协同学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如下共通之处:

1.子系统的初始状态相同。协同学指出,子系统在初始阶段呈现出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同时其他子系统也对其共同实施作用。结合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在事件发生前,公众以独立的个体形态分散存在,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价值偏好。同时,公民子系统又受到政府子系统、社会化媒体子系统、意见领袖子系统、谣言子系统的共同作用,公民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临界点前后变化相同。协同学认为,临界点前的子系统呈现出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是一个无序系统;随着系统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系统靠近临界点,此时子系统间的联系逐步增强;当系统达到阈值时,便呈现出相互联系的子系统间协同运动的状态。[6]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公民子系统内部之间联系程度不深、沟通范围有限。若此时网络上爆出某一事件,单个公民无规则的独立行动便转化为众多公民有目的的集体行动,此时系统靠近临界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意见领袖子系统或者谣言子系统借助社会化媒体这一平台参与到事件中来,事件便会迅速升温,呈现出相互关联的子系统间协同运动的状态。

3.序参量的作用相同。协同学认为,子系统间的协同对宏观有序结构的生成起决定性作用,序参量间的协同对系统有序结构的生成起决定性作用。结合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公民子系统、政府子系统、意见领袖子系统、谣言子系统、社会化媒体子系统之间若能协同,则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必定是宏观有序的状态,反之则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必定是无序状态。系统的宏观性质常常通过序参量之间的协同或竞争反映出来。[7]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中,政府子系统、意见领袖子系统、谣言子系统三者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决定着系统是从无序转为有序还是从有序转为无序,他们对系统有序结构的生成起决定性作用。

4.满足的客观条件相同。协同学的运用,需要客观对象满足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作用、系统远离平衡态且存在明显的涨落等四个条件,[8]而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完全具备这些要件: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大量信息、资源、观点在其中得以融合;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内部存在大量的非线性活动,原本微不足道的事件,若政府不加以妥善解决,事件的发展路径会与预期目标出现巨大偏差;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处于非稳定的远离平衡态。政府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模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调试过程;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存在明显的涨落,从早期政府的单方控制到社会化媒体时期互动的不断增强表明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存在明显的涨落。

三、模型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协同互动

鉴于协同学与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而可以将协同学引入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尝试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的协同互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的协同互动模型

(一)政府子系统—序参量

若子系统间相互联系不协调,系统在运转的过程中便面临机能障碍。此时就需要通过序参量的不断调节,使系统重回协调有序的格局。在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中,政府子系统就像一只无形的手,通过颁布法律、制定规章、设定权限等途径约束和控制公民子系统、意见领袖子系统、谣言子系统、社会化媒体子系统,促使有条不紊、协同有序格局的形成。因此,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中,政府子系统的序参量地位毋庸置疑。

(二)公民子系统——快弛豫参量

由于受到分散、独立特性的制约,单个公民所拥有的资源相对匮乏,呈现出无规则独立运动的状态。他们分散于网络之中,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难以形成整体的协同效应。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单个公民的声音往往湮没于浩如烟海的信息浪潮之中,得不到其他公民的响应而很快衰减下去。因此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中,公民子系统属于快弛豫参量。

(三)意见领袖子系统——慢弛豫参量

两级传播理论指出,观念总是先传播至“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传播至那些不太活跃的人们。[9]意见领袖又称舆论引导者,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有较多机会接触各种信息,其态度和意见对公众有重大影响。[10]社会化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主要包括学者、作家、媒体人和商界领袖,他们以专业的视角、渊博的学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受到公众拥护,具有强烈影响力与号召力。因此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中,意见领袖子系统属于慢弛豫参量。

(四)谣言子系统—慢弛豫参量

在临界点,系统内部微乎其微的变化也会导致系统遭受一次“巨涨落”。例如我们往河流中注入污水,假定污染程度在既有基础上增加1%,按照数学方法我们可以直接推算出鱼类数量会减少1%。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当系统达到临界点时,污染的略有增加便会导致鱼类100%死亡。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也是如此,单个谣言的散播对事件的整体发展影响也许不大,一旦系统达到临界点时,此时所发布的任何谣言,都会造成恐慌与骚乱,导致局面完全失控。

(五)相变

相变是在特定条件下,系统在有序与无序之间转化的过程。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始终处于相变的过程之中,互联网引进前不存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模式;互联网引进后,由国家单一控制、限制使用到较低层次互动(公众仅为信息的

被动接受者),再由较低层次的“单一灌输”上升到较高层次的“多元互动”(公众积极参与到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也逐渐由无序上升到有序状态,这一过程即为相变。

四、制度创新: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对“机制”一词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二是为什么由这些部门组成;三是怎样由部分之间的协同导致机器的运转。[11]治理机制是实现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的首要前提,就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而言,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协同治理的法律规制

国家是人类社会通过协同治理方式产生的自组织。法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国家治理系统子系统之一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更离不开法律的规制作用。法律规范着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运转方式与发展路径,促成各子系统间有条不紊、协同有序的局面,形成宏观有序的结构。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的先决条件,是充分发挥法律的规制作用。首先,要完善网络立法。对公民特别是谣言散布者的言论自由加以限制,制订出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法律。其次,要强化网络伦理教育。以理论学习、知识宣讲、集体讨论的方式,使网民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约束自身行为并推己及人,营造法律自觉的良好氛围。

(二)改进协同治理的依赖路径

序参量是衡量系统在相变过程中有序程度的量。有效发挥政府序参量的作用,改进协同治理的路径依赖是重中之重。具体而言,应从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两个维度转变既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模式。治理理念方面,应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警转变。结合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网页上的新闻可以统计出阅览次数,微博中能够看到相关信息的转发、评论与浏览数量,论坛上就某一问题的发帖与回复数也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某一话题的关注程度。因此,对社会化媒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观察与统计分析,建立网络舆情监督与预警机制,可以将网络群体性事件解决于萌芽状态。治理能力方面,应加大资源保障力度。首先应加大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资金投入,同时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其次应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从事前预警机制、事中反馈机制、事后安抚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提升协同治理能力。

(三)培育协同治理的参与主体

单个公众在网络中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在与政府的互动中处于弱势,属于快弛豫参量。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单个公民的声音往往会湮没于浩如烟海的信息浪潮之中。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固有的体制、机制缺陷使得社会问题激增、社会离心力加大,而现实生活中为解决矛盾而设立的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缺陷,这就使弱势群体更加倾向于借助网络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为强化公民子系统的作用、提升快弛豫参量,首先要切实维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其次要端正认识,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主动听取民情民意;最后要改进方法,善用社会化媒体及时发布信息、反馈处理结果、倡导理性思维,才能使网络群体性事件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四)搭建协同治理的沟通平台

系统内部存在着协同信息。协同信息取决于序参量并反映系统集体性质,在自组织发生非平衡相变时,系统信息的改变取决于协同信息的改变。[12]由此可见,信息在系统的演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中,协同信息的传播载体为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上承载的信息对系统的非平衡相变起决定作用。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搭建现代化的信息沟通平台。首先,政府应牢固树立重疏导而非压制、重指导而非控制的治理理念,善用社会化媒体与公众和意见领袖开展互动交流,做到既维护官方权威,又保障个人特性。其次,要完善官方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相互促进机制,以传统媒体提升社会化媒体的深度与信度,以社会化媒体提升传统媒体的广度与效度。最后,应重视“论坛”、“微博”的力量,将它们打造成为思想、文化、观点、意见的集散地,从而以“理性对抗理性,以思想交换思想”。

(五)强化协同治理的舆情引导

处于临界点上的系统,内部诸多参量的作用并非完全等同。为数极少的慢弛豫参量对数目庞大的快弛豫参量起支配作用,对系统的发展起决定作用。[13]意见领袖又称舆论引导者,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有较多机会接触各类信息,其态度和意见对公众有重要影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慢弛豫参量。社会化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主要包括学者、作家、媒体人和商界领袖,他们以专业的视角、渊博的学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受到公众的拥护,具有强烈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因此,强化协同治理的舆情引导即强化对意见领袖的引导。首先,要完善意见领袖培育机制。素质过硬的舆论队伍,能够指明正确方向、引导主流舆论。因此,组建一支思想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的舆论队伍至关重要。其次,要发挥官方媒体的传统优势,利用其传播范围广、覆盖受众多的优势,辅之以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传播机制,着力提升官方媒体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最后,各级党政机关、行政官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承担引导责任,传播主流社会思想。

参考文献:

[1][英]丹尼尔·富兰克林.经济学人权威预测:2050趋势巨流[M].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2.217-218.

[2][3][4][7][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罗亮.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特征及其治理[J].行政与法,2010,(9).

[6][8]张立荣,冷向明.协同学语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9]张莉莉.两级传播理论在群体性事件防控中的运用[J].情报搜索,2009,(5).

[10]刘丽芳.危机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3.

[11]孔大为.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7.

[12]吴大进,曹力,陈丽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372-378.

[13]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协同学协同治理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协同治理视域下政社合作机制研究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协同学理论在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应用探讨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协同学分析
科学构建我国城市社区组织协同治理机制
政府审计协同治理:审计制度创新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