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2016-01-25杨磊宋存峰
杨磊,宋存峰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000)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杨磊,宋存峰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前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2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TIA组),脑梗死11例(CI组)。所有患者行CAS治疗,共置入支架26枚。所有患者分别在CAS术前3 d及术后第3天给予CT脑灌注成像(CTP)检查,测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的数值(TTP)相对值(rCBF、rCBV、rMTT、rTTP)。结果所有患者CAS手术前后rMTT分别为1.17±0.08、1.06±0.07,rTTP分别为1.35±0.15、1.11±0.07,rCBF分别为0.92±0.02、0.95±0.04,rCBV分别为1.06±0.13、1.04±0.08,手术前后rMTT、rTTP、rCBF比较,P均<0.05。其中TIA组CAS手术前后rMTT分别为1.16±0.08、1.05±0.05,rTTP分别为1.35±0.15、1.11±0.05,rCBF分别为0.93±0.01、0.95±0.03,rCBV分别为1.07±0.12、1.03±0.06,手术前后rCBF、rMTT、rTTP比较,P均<0.05。CI组CAS手术前后rMTT分别为1.18±0.05、1.07±0.06,rTTP分别为1.36±0.13、1.12±0.06,rCBF分别为0.91±0.02、0.96±0.03,rCBV分别为1.05±0.09、1.05±0.07,手术前后rCBF、rMTT、rTTP比较,P均<0.05。结论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rMTT、rTTP较术前降低,rCBF较术前升高。
关键词:CT脑灌注成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
颈内动脉狭窄可导致相应颈内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严重的狭窄病变可引起远端血管供应区的脑栓塞或脑组织低灌注,从而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是脑梗死。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作为微创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手段,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内膜剥脱术,且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学习曲线较短、方便、创伤小等优点。由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未出现脑梗死时,其颅内缺血的状态可以由侧支循环弥补,故在颅脑CT平扫及MRI上无法评估这种缺血前状态。CT脑灌注成像(CTP)有其独特的实用性、非侵入性,容易被患者接受,可用于监测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组织供血及灌注情况。本研究采用CTP的方法,观察了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前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该研究为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单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经DSA或CTA检查,证实存在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26例,其责任血管狭窄率大于50%,对侧颈内动脉狭窄率均小于20%,且不伴有其他颅内血管病变或颅内疾病。26例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53~72(63±10)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TIA组),脑梗死11例(CI组)。所有患者颈动脉狭窄率为55%~99%、平均78%;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为4~18分、平均9分。其中肢体乏力10例,言语障碍6例,肢体麻木5例,意识障碍1例,视物模糊1例,头痛3例。均有至少2种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如大量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入选标准根据《2011美国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管理指南》,所有患者行CAS治疗,共置入支架26枚。
1.2颅内血流动力学CTP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分别在CAS的术前3天及术后第3天进行CTP检查。使用仪器为美国产GE 64排128层螺旋CT。首先进行全脑CT平扫(层厚5 mm,120 kV,36 mA),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肘正中静脉注入40 mL碘海醇(35 g/100 mL),随即注入4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为5 mL/s,延迟大约5 s后进行扫描(80 kV,250 mA),即时图像采样率为40幅/s,每层的厚度为1 cm,扫描结束后,重新建立三组图像,其扫描层厚为5mm,重新建立的层厚为1.5 mm。使用灌注分析软件(CT Perfusion 3,Advantage 4.2;GE Healthcare)进行图像后期处理:先自动校正所得的原始图像;其次人工选择流入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流出静脉(上矢状窦),然后通过程序获得反映脑组织灌注状态的伪彩图。测量病变侧及健侧相同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的数值;测量时选择该层面约20 mm2的范围为参考区域,将所得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绝对值(rCBF、rCBV、rMTT、rTTP)进行统计,然后计算出其相对值进行分析。相对灌注值计算的具体方法为:分别计算颈动脉血管供血区(颈动脉动脉包括同侧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及非供血区(健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相对灌注值,测量时需避开梗死区域;rCBF、rCBV、rMTT、rTTP均为患侧大脑半球数值与健侧数值之比。
2结果
所有患者CAS手术前后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rMTT分别为1.17±0.08、1.06±0.07,rTTP分别为1.35±0.15、1.11±0.07,rCBF分别为0.92±0.02、0.95±0.04,rCBV分别为1.06±0.13、1.04±0.08,手术前后rMTT、rTTP、rCBF比较,P均<0.05。CAS术后2例rCBV明显降低、13例轻度降低、11例轻度升高。两组患者CAS术前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AS术前后颅内血流动力学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P<0.01。
3讨论
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后,责任血管的狭窄恢复正常或将近正常水平,但仅从解剖学上判断其效果是远远不够的。此时狭窄远端的血流速度得到恢复,参与侧支循环的动脉供血减少,甚至部分参与侧支循环的较小血管闭塞,故CTP表现为相应病变区的CBF增加,TTP、MTT缩短,并迅速达到健侧的水平[1]。本研究患者术后第3天脑灌注检查的CBF数值与手术前相比有所增加,TTP及MTT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该血管供血区的灌注明显改善。TTP主要与血流速度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其变化较为明显,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研究[2]发现,在发生缺血的脑组织中,脑血流量尚未下降时,CTP已经表现出TTP的延长,因而可较早地辨别出缺血的脑组织。周丽红等[3]发现一部分患者术后48 h的rCBF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且在长期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患侧术后的CBF较前均有所恢复;而CBV的变化则不明显,这仍是脑血管的自身调节所致,随着责任病变狭窄的改善,通过颈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同时伴随着代偿性增加的毛细血管床减少,故脑内总的血容积变化不明显。长期的随访研究[4]发现,CBV可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侧支循环的逐步关闭有关。
高培毅等[5]按照CBF下降的程度,把脑梗死前期分为Ⅰ期和Ⅱ期。脑梗死前期的Ⅰ期对应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脑血流时间的增长,可分为Ⅰ1期,脑局部的微血管无明显代偿性的扩张,CTP参数中可见增加的TTP,而MTT、CBF和CBV均在正常范围;Ⅰ2期时,由于脑循环储备力的代偿作用,致使CBV上升,维持了CBF的平稳,在CTP中表现为除TTP延长以外,还可出现MTT延长。在脑梗死前期的Ⅱ期,脑血流量处在电衰竭及膜衰竭之间,脑组织局部微循环障碍,从而引起脑细胞功能失常。其中脑梗死Ⅱ1期CTP表现为CBF中度下降,MTT、TTP延长,CBV正常或略有下降;至Ⅱ2期时,脑内星形细胞肿胀明显,可造成局部微血管受压变窄或闭塞,CTP参数表现为TTP、MTT的升高,CBF和CBV的降低;若CBF及CBV显著下降,则提示脑组织局部循环障碍,进入梗死阶段[6]。Kheradmand等[7]在一组小样本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基于TTP的预处理参数可用来预测最终的梗死面积。因而,CAS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可以量化术后颅内灌注的改善情况,判断手术效果,及时发现脑组织的低灌注状态并及时处理,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生。
该项临床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仅研究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病例,其临床样本较小,仅观察了患者在术前、术后3天之内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时间较短。CTP虽然简便、易行、准确度较高,但仍有其局限性,包括成像范围小、需要造影剂、有一定的辐射等。
综上所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rMTT、rTTP较术前降低,rCBF较术前升高,表明颅内灌注较前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Telman G, Kouperberg E, Sprecher E, et al. TCD evaluation before and after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rimary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versus restenosis[J]. J Endovasc Ther, 2007,14(4):483-488.
[2] Schonewille WJ, Wijman CA, Michel P, et al. Treatment and outcomes of 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in the Basilar Arter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tudy (BASICS): a prospective registry study[J]. Lancet Neurol, 2009,8(8):724-730.
[3] 周丽红,王嗣欣,赵亮,等.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1):51-53.
[4] Ko NU, Achrol AS, Martin AJ,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tracks 133Xe cerebral blood flow changes after carotid stenting[J]. Stroke, 2005,36(3):676-678.
[5] 高培毅,林燕.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882-886.
[6] 高培毅,梁晨阳,林燕.脑梗死前期脑局部微循环障碍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8):701-706.
[7] Kheradmand A, Fisher M, Paydarfar D. Ischemic stroke in evolution: predictive value of perfusion computed tomography[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4,23(5):836-843.
收稿日期:(2015-09-06)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47-0056-0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