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脑炎1例

2016-01-25荣兰香杨姗姗马淑红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氏菌氨苄西林单核细胞

荣兰香,杨姗姗,侯 坤,马淑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 检验科,吉林 长春130031)

*通讯作者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脑炎1例

荣兰香,杨姗姗,侯 坤,马淑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 检验科,吉林 长春13003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4岁。因“脑出血术13天,发热伴昏迷2天”于2015月5月5转入院。患者于13天前因脑室出血在当地医院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病情好转,于3天前拔除脑室外引流管,2日前发热,体温39℃,意识状态变差,脑脊液常规检查,不能除外颅内感染,转入我院。病程中有发热,无抽搐,有意识障碍,昏迷,双瞳孔等大,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存在,项强三横指,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张力正常,左上肢肌张力高,呈铅管样强直,双侧巴氏征阴性。平素健康状况健康;无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明显药物、食物过敏史,无长期药物使用史,无药物成瘾。头部CT显示:双侧侧脑室内见条状高密度影,脑室系统无扩张,中线结构居中。入院后再次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12000.00×106/L,蛋白 6 519.10 mg/L,葡萄糖0.62 mmol/L,氯 108.02 mmol/L同时做脑脊液培养。

脑脊液培养提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感染。氨苄西林(2 g Ⅳ q4h)治疗,用药后第2天患者无发热,持续用药治疗35天,腰穿测初压180 mm,脑脊液常规:白细胞 38.00×106/L,单核细胞 70.00%,多核细胞 30.00%,蛋白1067.56 mg/L。病情稳定,治疗成功,患者出院。

2 细菌鉴定过程

2.1 培养特性 脑脊液注入血培养儿童瓶增菌,血培养仪 BD BACTEC 9120检测,放入血培养仪培养48 h阳性报警,转种不含万古霉素巧克力、麦康凯平板和血平板纯培养5%CO2,36℃,24 h后血平板呈灰白色小菌落,光滑湿润,刮开菌落可见狭窄β溶血环,麦康凯平板未生长。

2.2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呈多形性,直或稍弯,多数菌体一端膨大,似棒状,常呈V字形排列,偶见双球状。

2.3 生化反应 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CAMP试验阳性,O/F氧化发酵属发酵型,分解葡萄糖鼠李糖,胆汁七叶苷阳性,木糖、甘露醇、硝酸盐还原试验、尿素酶及靛基质试验均阴性,35℃无动力,25℃动力阳性并呈伞状生长, 4℃生长,但生长不良。API棒状杆菌鉴定试剂条鉴定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编码6510ID值99.3%,T值:1.00。鉴定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2.4 药敏试验 本均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以氨苄西林为首选,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等敏感,对杆菌肽、磺胺和多粘菌素耐药。

3 讨论

LM隶属于李斯特菌属,李斯特菌属共有8个种,其中仅LM对人类致病,是人畜共患病,近来欧美国家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1],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败血症,常伴随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土壤、人和动物粪便中均可存在,健康人群携带率1%-5%,致病多见于新生儿、高龄产妇、免疫功能低下者,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常因污染奶制品引起食物中毒。健康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和产道感染新生儿[2]。

LM可穿越宿主的肠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LM致病物质为李斯特菌溶素O,与链球菌溶素O和肺炎链球菌溶素的基因具有同源性,此溶素须细菌被吞噬后在细胞内生长时释放,这与细菌能在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内生长以及在细胞间的传播有关[3]。本病例可能为LM穿越血脑屏障后在其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并释放李斯特菌溶素O,引起脑膜炎。

LM容易被误认为污染菌而丢弃,幼龄培养物呈革兰阳性,48 h后多转为革兰阴性;本菌呈两极着色,易误认为双球菌,加之有耐碱耐盐,易被误认为肠球菌,用触酶试验鉴别;因培养条件不同而呈链状,37℃培养动力阴性,CAMP 试验阳性,易被误认为B群链球菌,用触酶鉴别;LM溶血环狭窄,往往把菌落刮去后才能看到β 溶血环,而伊凡诺夫李斯特菌有较宽阔的溶血环,注意与其鉴别。实验室无论任何时候,从直接涂片、培养物中,发现疑似LM,应该快速传递给临床[4]。

有关资料强调,虽然头孢菌素在体外可能出现敏感,但体内无疗效,绝不用头孢菌素治疗李斯特菌感染,头孢菌素高度耐药[5]。多数抗菌药对李斯特菌具有抗菌作用,其中氨苄西林与高剂量青霉素疗效最佳,因为青霉素类能抑制LM粘肽的合成而裂解。高剂量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对本菌有协同作用,败血症病人宜用药2周以上,脑膜脑炎疗程3周以上,脑脓肿的疗程应超过6周。本病例报道患者用药疗程为2周以上,停药后复发,继续用药后治疗效果良好,所以脑膜炎患者用药疗程应该足够。

通过本病例看出,对LM引起的脑膜炎,及时病原学检查与正确诊断治疗相当重要,此菌引起的脑膜炎病或新生儿败血症人常因治疗延误而导致死亡。

[1]刘袁媛,张文宏,王冯滨.重症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脑膜脑炎1例[J].微生物与感染 ,2011,6(3),153.

[2]倪语星,尚 红.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2-223.

[3]李 凡,刘晶星.医学微生物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2-183.

[4]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84-784.

[5]余建申,卢建明,罗 军,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致新生儿败血症并发肺部感染1例[J].临床急诊杂志,2013,9(14):447.

1007-4287(2016)12-2121-02

2016-02-17)

猜你喜欢

氏菌氨苄西林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电沉积制备纳米金-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电极测定氨苄西林
氨苄西林预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亚胺培南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分析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氨苄西林联合纳洛酮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及细节护理探讨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