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业实践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2016-01-25曾纪瑞李远煦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创业大学生

曾纪瑞,李远煦

(1.浙江传媒学院 动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浙江传媒学院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创业实践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曾纪瑞1,李远煦2

(1.浙江传媒学院 动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浙江传媒学院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理念也有待日趋增进。倡导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实践的内在关联和契合因素,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大学新生力量的需求、对合格人才的需求,可以从创业目标设置、创业实践支持、创业模拟平台创建、创业优惠政策落实方面找到基本的途径。

关键词:创业;企业家精神;大学生

当前我国政府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明确指出的重要发展方向是“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来肩负重任,从而在高等院校先期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已成为一种共识。

以浙江省高校为例,截至到2014年8月31日,201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25%,同比上升0.48个百分点,就业人数达263624人。其中自主创业总人数为2189人,同比增加521人[1]。依照数据,通过自主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0.83%,可以看到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趋势明显,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相比还是差距较大。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还较低,创业活动自发性和盲目性较大,游离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多为感性、粗放、跟风的尝试,成功率明显低落。这就需要一种企业家精神的树立,一种正确的创业创新价值观来疏导,由此而分析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特征,探讨基于创业实践的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路径非常必要,富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社会实践意义。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Entrepreneur)是企业家精神的主体,18世纪法国作家贝里多尔最早给企业家下定义为:“按不固定的价格购买劳动力和物资,而按合同价格出售商品的人。”西方后期学界的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先后对企业家进行阐述。马克思(Karl Marx)在《资本论》中提到“企业家是资本家式的企业家,他出资创办并经营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既是法律上企业财产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直接经营者”,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形成的工业企业家和中产阶级,既精打细算又敢想敢为,有一种产生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力求使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取得成功”[2]。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和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则从管理创新角度肯定了企业家的社会创新精神,认为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

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家所具备的内在气质、个性特征、商业习惯、思想境界、创造能力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和创业活动实施开展的隐形条件。西方学界对于企业领导者的研究底蕴深厚,但对于企业家精神内涵的实质性探究,依托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Miller(1983)最早提出企业家精神一词,并定义为“冒险、预见性和剧烈的产品创新活动”,而围绕其特质,基于不同学科和流派展开的学者,也对企业家精神有着深刻而详尽的见解。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家能够通过个人特质的提前预判,减少市场信息失衡的弊端,从而有效推动市场平衡。他将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一种心理素质,也就是“果断、机智、谨慎和坚定、自力更生、坚强、敏感并富有进取心”。

我国学界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起步较晚,沿着西方学界固有的框架,结合我国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不断改革的实际,衍生出一些新兴的理论观点。刘新民、郭洪波(2007)认为企业家精神“至少应包括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冒险精神、诚信精神等”,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内核,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重点,而诚信精神是企业家精神中的基础;陈忠卫(2008)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普遍特征是具有创新和变革的意识,具有风险承担的能力,具有发现机会的能力,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领导与经营管理能力,且社会政策、文化水平、制度环境等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展;陈卫东(2010)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应对外部不断变化环境的一种高效行为,可以用创业性、开创性、冒险性、组织学习、愿景共享、心智开放等变量进行衡量。

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个体赋予的精神气质,有着本质共通的组成要素,是企业家所具有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等特殊技能的集合,这些技能包括精神方面和技巧方面。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中所体现出的综合才能,是一种隐形资源[3]。通过归纳,可以看到冒险、合作意识、诚信、创新性、领导力、风险承担、社会责任感等,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和管理者必备的特质,在与创业实践活动的融合中,对于创业活动层次提升和指导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实践的契合要素

对于创业,美国创业学家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曾有一段精炼的阐释,“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和行为方式”。由此,可以将创业划分为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价值观。理论是基础、实务是过程、价值观则指引着创业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前途。着眼于现阶段我国创业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虽然有着较好的理论和心理素质前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群体由于缺乏足够的创业经历和理性的价值取向,其自身存在着创业经验缺乏、创新意识淡薄、没有信心,感性功利、创业行为盲目等短板。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创业实践,能够实现良性对接。

(一)培育社会创新精神

而据相关数据统计,从总体上看,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平均创业比例为20%~30% 的水平,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仅为1%左右[4]。从这一宏观数据可以得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无论是人数规模和企业数量都处于起步阶段,较为有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政策、政府保障、高校教育和社会氛围相对滞后,大学生普遍欠缺获取创业技能提升的有效渠道;另一方面,主流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多数人还是期待通过寻求稳定而长期的职业获得发展,创业的高风险、高挑战、低成功率导致多数大学生存在观望心理,存在“想创而不敢创”的心理,导致主体实践性发挥不足。

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实践的契合,可以促动培养出学生应具备的创新精神。创业实践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并非被动、消极的活动,而是在个体能动性作用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都涉及到创出新兴企业走进新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定需要在行业选择、发展理念、经营策略等理想和现实层面打破常规,除旧立新。而新时期,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并非局限于功利性,更多的是通过创业教育载体培育企业家社会创新精神,在创业创新活动中感受商业氛围、参与经营活动,促使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包括进取心、拼搏力、伦理感、道德心的培养,意志品质的磨砺,思维模式的历练和人格的塑造,为今后进入重要岗位奠定基础,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二)培育个体务实精神

创业活动的开展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均依赖于个体深入的实践。这直接决定了二者主体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任何一个创业活动的起步、发展、成熟都依赖主体实践性,作为创业活动的基础,实践性与其成效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家精神是内核,体现出创业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和远见卓识。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Leadership)曾提出企业家精神教育是指向个体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被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感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潜心企业管理等内容。这一概念强调“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机制等方面给学生以理念和决策方面的指导,同时在新创企业管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知识,如商业计划的编写、资本开发、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5]。由此可见,创新并非脱离创业理论和技能掌握的臆想,更多的是建立在扎实基础之上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性实践。

1997年,我国开始进行创业教育,各高校纷纷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成功率不及1%,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创业。对此,广义创业素质的培养被学界认为“内创业者理论”,即岗位创业。内创业(intrapreneurship),由美国学者Pinchot在其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定义为“能够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6];以原有企业为依托,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力开发的过程。因而创业活动中的“企业家”精神培养都是在一定程度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这一素质的提升不仅仅针对就业和职业,更重要的是从发展性角度健全和丰富大学生的人格素质、能力素质和人生内涵。

三、基于创业实践的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路径

企业家精神作为大学生主体性创业实践的灵魂,决定创业活动开展的内涵和质量。以高校教育为主框架构建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动力体系,从创业课程优化、创业实践支持、创业平台搭建、创业政策扶持等方面展开,形成合力,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创业价值观、具备扎实的创业理论以及一定的创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富有进取心,责任感,无疑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

(一)优化创业目标设置,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创业追求

国内有关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家精神包含“诚实守信、勤于创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冒险”几大要素,其中社会责任感是核心要素,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方向性选择。有的大学生追逐名利,单纯以牟利出发;有的大学生跟随潮流,不切实际跟风;有的大学生一时脑热,并无长远规划。这些消极的价值观,往往导致不良的后果。从根源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要在创业课程上进行科学设置,除了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等一般性的商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强化《创业心理学》、《创业伦理学》、《创业法律》、《创业精神》等相关人文性教材的编撰与推荐,在学习心理、伦理和法律等综合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培育起科学的创业价值观;其次,依据学习专业,从入学开始即设置与专业契合度较高的创业课程,依托专业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深化创业认识。消除创业恐惧,提高创业兴趣,加强行业与专业的高度联系,引导学生形成“爱专业”与“爱创业”的内在情感共鸣,长效拼搏、进取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态度。

(二)提供创业实践支持,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体验

创业竞赛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载体。以“挑战杯”为代表的系列创业技能、创业实训竞赛在90年代初便开始作为重要载体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绝的创业实践经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创业竞赛需要新思路。首先针对专业特色,改变以往的“一刀切”的综合性竞赛方式,找到差异,结合各行业的前沿发展思路,设置具有专业特色创业竞赛,放低创业竞赛门槛;其次,强化互联网思维,在竞赛设置中融入“电商”思维、“云”思维等新兴创业新理念,改变单纯的营销类竞赛,丰富竞赛体系;再次,改变传统的单一实践载体,在校园开辟设置学生经营的“创意市集”、“创业街区”等新兴创业实践点,并依据其经营业绩、社会效果等进行定期考评,提升学生的实践参与度与积极性。

(三)完善创业模拟平台,着力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我国高校在当前越来越重视创业实体平台的构建,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园和高新产业园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平台。通过创业园,一方面快速进入模拟创业状态,熟悉经营流程。另一方面获取在房租、水电、人工方面的支持,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创业成功率。针对平台,首先应该完善管理体制,对于进驻大学生企业总体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定期考核,提高竞争力度,增强大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引入淘汰机制,对于状况不佳的企业要定期整改、清退,保持创业园的创业活力;其次在落实硬件政策支持的同时,不弱化创业软件支持。如设置创业园企业协会,定期召集负责人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邀请企业名家与创业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指导,传递最新创业理念,把握行业前沿动态,提高创业活动开展的精准度与针对性。

(四)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全面创建大学生的创业通道

大学生的创业特质存在耐受性差、缺乏团队性、意气创业等缺陷,因而有效的创业通道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政府牵头下,应鼓励社会企业在高校设立创业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明确资金使用的目的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激励大学生投身创业创新活动;其次,政府应落实相关创业优惠政策,在财务、税收、工商注册登记过程中,取消过度门槛,实行“绿色通道”,削弱大学生在创业中的行政阻力,安全、省时、省力的为大学生提供真正的便利;再次,对创业大学生定期做好信息互通与政策解释服务,对于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困惑及时掌握、疏通和指导,并设立创业企业师资库,对他们的创业活动进行跟踪帮助,确保在创业各环节的良性成长。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浙江省201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EB/OL].[2014-09-29].http://www.ejobmart.cn/newsdetail.

[2] 刘新民,郭洪波.当代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辨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4):61-62.

[3] 魏筠.以企业家精神传递为核心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8):27-28.

[4] 赵茜,宋杨.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7):83-84.

[5] 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32-33.

[6] 黄兆信,陈赞安,曾尔雷,等.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9):86-87.

(责任编辑:王惠芳)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ZENG Jirui1, LI Yuanxu2

(1.College of Animation,Zhejiang In stitut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Hangzhou 310018,China;2.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far exceeding the dem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ublic education has directly restricted the upgrading of employment rate. With college students’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s becoming matu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ways to promote students quality in term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by analyzing the inner rela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Keywords: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spirit; college students

收稿日期:2015-03-1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2014C35053);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Y201432267);

作者简介:曾纪瑞(1987—),男,江西赣州人,助教,硕士,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李远煦(1984—),女,湖北荆州,副教授,博士,从事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303(2016)02-0217-04

猜你喜欢

企业家精神创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时代赋予企业家应有慈善情怀
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农民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
技术哲学语境下德鲁克制度创新思想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