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思考
——基于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2016-07-11伍宸,陈杰
伍 宸,陈 杰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2.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办公室, 浙江 杭州 310014)
浙江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思考
——基于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伍宸1,陈杰2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2.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办公室, 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基于对韩国和浙江省两地区的可比性论述,在充分认识和剖析韩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特征后,提出浙江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等教育;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积极调整大学办学结构;调动民间办学积极性,做大做强民办教育;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严格依法办学。由此实现从大到强的进一步突破,增强高等教育强省的影响力,在全国率先达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省;浙江省;韩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历程,规模大幅提升,结构重新调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增强,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实现了由小到大的“量”的积聚。十三五时期,浙江高等教育总的目标是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实现由大到强的“质”的突破,确立高等教育强省的地位,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相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更直接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能够做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科研成果,还能够直接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等产品。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纵观全世界,美国、西欧、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其经济社会的繁荣无一不是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做支撑。对于浙江这个在经济社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省份来说,要想寻求发展的新突破和新跨越,就必须进一步重视高等教育的作用。在一方面不断加强对外省优质人才吸引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必须要不断加强对本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如何发展?便是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在当前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新一轮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这既需要本土关怀,更需要国际视野,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比照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类似的国家或地区,充分借鉴和吸收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韩国是一个后发国家,也是一个以教育立国的经济强国,其土地面积与经济规模等与浙江类似,因此选取韩国为参照,充分学习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对于把浙江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浙江省与韩国高等教育的可比指标
(一)非教育指标比较
两事物之间是否能够相互借鉴,以及借鉴价值大小取决于是否具有可比性;其基本关系为可比性越强,其借鉴意义和价值越大;而决定是否具有可比性的基本要素有量和质两个维度。量是指两事务在体量上的可比性和相似度,具体就两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包括土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口总量、高等教育机构数等指标;质则更多的是指两事物在发展程度上的可比性,诸如国家经济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异、高等教育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异等。在两者关系上,一般情况下量总是质发展的外在表征。为此,为直观、准确地比较韩国和浙江两地发展状况和水平,本文将主要从量的维度做出比较。这其中又包括两个维度,一是非教育指标,诸如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总量等;二是高等教育指标,诸如高校数量、在校学生数等。
表1我们便可以很直观地对韩国和浙江两地的整体情况有大致的了解。从土地面积上看,两地几乎一样大,人口数量也相差无几,浙江稍多。因此,从硬件条件上看,两地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时,从代表地区产出和生产力水平的GDP总量和人均GDP上看,浙江虽然在近年来经济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和韩国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在GDP总量上仅为韩国一半,人均GDP差距也是如此。因此,浙江虽然在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上与韩国基本持平,但在代表社会基本发展水平的GDP上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也可以说浙江在经济社会学发展上有向韩国学习的必要性。
(二)高等教育指标比较
表2较全面和直观地反映了浙江省和韩国两地高等教育全貌;从数据统计结果看,浙江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韩国都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上看,浙江高等教育中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占据绝对优势,而韩国则与之相反,在358所高等学校中,公立高等学校仅有62所,私立高等学校达到了296所。韩国用于第三级教育的经费占本国GDP的2.4%,韩国教育部教育经费预算的10%用于高等教育。公立大学的办学经费中,政府的投入超过了50%,而私立大学从政府获得的还不足其全部办学经费的5%。从上海交通大学刚刚公布的2014年大学学术排名情况看,前五百名韩国有10所高校入围,浙江仅有一所;而前200名韩国也有一所,浙江没有学校上榜。这说明在高等教育质量上,浙江省与韩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 非教育指标比较
注:以上均为2013年数据。
表2 高等教育指标比较
注:韩国高校机构数为2002年统计数据;浙江高等教育机构数统计至2014年;入学率浙江统计至2014年,韩国统计至2010年;上海交大学术排名为2014年最新发布数据。
韩国是一个典型的以教育立国和教育兴国的国家,从二战光复之后,就定下了教育立国的基本国策。韩国在建国伊始,其经济条件、高等教育基础非常薄弱,在1945年日本投降韩国光复时,只有19所高校,7819名在校大学生和1490名在职大学教师。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国建立起了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其高等教育入学率跃居世界前列,同时也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契机,成为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吸收和借鉴韩国教育立国和教育兴国之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韩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战略特征
要对韩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有清醒认识,就必须对其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从其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其基本要点和战略特征。
(一)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1.高等教育奠基时期——自由散漫发展模式
二战后,韩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整个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在此状态下,何去何从成为了韩国政府和韩国人民需要考虑的问题。二战结束后和整个20世纪50年代,韩国社会经济动荡,韩国政府和美国军政当局无暇顾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在教育兴国为全体国民达成广泛共识的背景下,其结果是极大地激发了民间兴办教育的热情,教育救国成为当时韩国人民的基本信条,民办教育成风,有力地促进了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945—1959年,韩国高等教育学生数增长了10.4倍[1]。在韩国光复初期,由于社会整体运行上处于瘫痪状态,而且也缺乏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资金,韩国政府采取无为而治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充分调动民间办学的积极性,运用民间资源兴学办学,在很大程度上为韩国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韩国经济社会恢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这种自由散漫、缺乏政府统一规划的自由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随韩国经济的不断恢复也不断凸显其矛盾。于是韩国政府不断加强对高等教育的调控和干预,韩国高等教育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2.高等教育整顿时期——政府主导发展模式
经过前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自由发展,大学人数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大批毕业生难以就业,终于酿成1960年4月的学潮,经济出现萧条,韩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整顿期”[2]。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整顿,控制大学数量、调整高校办学层次和类型结构等,对于缓和高等教育办学与经济发展相脱节及就业难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虽然受到一定控制,但其发展势头依然不减,十年间大学在校人数增长了88.9%,年均增长9.9%[3]。20世纪70年代,韩国在成功规避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之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也为其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韩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970年至1980年,韩国高等教育学生数扩大3倍多,年均增长12.4%,198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4.7%,进入大众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改革和发展深化阶段
经过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韩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此阶段之后,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对韩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以及进一步深化其大众化水平是韩国政府考虑的重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韩国全斗焕政府面对经济上的技术升级和转型期,加大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力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项措施:首先,加大政府预算中的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其次,韩国政府提倡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投入;再次,将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转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后,调整文理科的招生比例,扩大理科招生规模。在1979年至1984年期间,韩国的高校在校人数从30万猛增到120万人,到1990年,韩国各类高校在校学生总数已达到149万,文理学生的比例也从6:4转变为4:6[3]。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一方面解决了文科学科失衡,文科比重偏大而导致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为韩国技术立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为韩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4.高等教育自主化、多元化时期——调整和完善结构阶段
经过上一时期的大发展,韩国高等教育在办学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少子化现象出现,大学招生出现了困难,且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过强的干预失去了自主性。伴随着办学自主性的缺失,办学多样化和特色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韩国政府因势利导地颁布了《教育税法》、《大学教育自由化方案》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以此促进高等教育为满足韩国社会向终身学习型社会迈进做好准备,其中特别强调了大学办学自主权、多样化和特色化。这些政策法规促进了韩国大学教育管理从政府主导逐渐过渡到大学自主办学,有力地促进了韩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和教育质量提升。到1995年,韩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2%;1996年,达到了60.3%,这标志着韩国高等教育就此进入普及化阶段。
5.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教育第二次立国大发展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韩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政府不失时机开启新一轮大学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第二次教育立国”口号。在本世纪短短几年中,韩国政府相继出来了《新大学地方创新工场》、《大学重构计划》、《“连通韩国”工程》、第二轮《“21世纪智力韩国”计划》、《重点区域特别计划》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法规政策,其目的在于提高韩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2004 年12 月28 日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公布了一项重要政策“大学重构计划”,其核心内容:减少学生的定额,按师生比配置全日制教师,为国立大学的合并提供制度和法律的准备措施,并以此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此外还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资金支持等①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 Hunan Resources Development,Republic Of Korea. Education in Korea,2007—2008.。第二,随着第一轮《21 世纪智力韩国计划》(1999—2005)的完成,在2006 年政府又提出第二轮《21 世纪智力韩国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发展研究生院来培养高、精、尖且具有竞争性的人才。由于新培养的研究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从2006 年开始,政府决定第二轮《21世纪智力韩国计划》分7 年对大学投入2030 亿元。第三,第二轮《21世纪智力韩国计划》同时还把法学院、医学院和MBA 学院也纳入到政策改革的范围之中,并计划通过运用高等教育评估所(院)来提高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和建立高质量的监控体系。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韩国重构了大学体系,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办学效率,提高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变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式等,以此增强了大学竞争力,为韩国在21世纪保持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特征
前文对韩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做了简单梳理,从二战结束韩国光复之后在高等教育发展上采取的放任自流政策;到六、七十年代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现韩国高等教育有序发展;再到八、九十年代进一步实施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自主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最后到进入新世纪后,韩国政府实施一系列旨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韩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历程,为韩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经济濒临崩溃的东亚小国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当前更成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已位居发达国家之列。韩国教育立国战略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反过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其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必需资源。为此,总结起来,韩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其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有如下几点:
1.小国办大教育,坚持政府宏观调控
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从国民人口来看,韩国都是一个小国,小国办教育有其自身缺陷,比如办学资源有限、生源有限等,因此,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布局,集中资源兴办学校。韩国高等教育正是在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政府一方面集中精力举办一批高水平大学,诸如对首尔国立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成均馆等大学的重点资助,在短时期之内大大提升了其办学水平,其中首尔大学在最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排名中已跃居101~150之间,为韩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做出大量高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制定高等教育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强化高教发展宏观布局,诸如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规范发展,对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引导等。
2.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发展政策
韩国政府在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很好地坚持了与时俱进原则,根据韩国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需要及时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其中诸如光复初期的困难时期充分调动民间办学积极性,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放任自流政策导致无序发展,韩国政府便积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调控和管制,增强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对国立大学资助力度等。在此后各个时期,每过十年,韩国政府对其高等教育都有一个较大的调整,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韩国高等教育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
3.公私并举,兴办公立大学、做大做强私立教育
从对韩国高等教育基本状况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韩国高等教育所属结构中,私立高校占据了大半,达到了296所,而公立高校却仅有62所。这种所属结构体现了韩国社会兴学救国的传统,一方面让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到兴办高等教育,有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政府更有精力集中优势资源举办少数公立大学,让少数公立大学在短时期内能得到长足发展,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
4.依法办学,健全法规政策推进有序运行
从韩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韩国对高等教育的每次调整和干预都是以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为手段,诸如进入新世纪后韩国为应对全球化和少子化带来的调整,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而相继出来了《新大学地方创新工场》、《大学重构计划》、《“连通韩国”工程》、第二轮《“21世纪智力韩国”计划》、《重点区域特别计划》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法规政策。这些法规政策给韩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办学行为,得以让其高等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三、浙江高等教育强省可选战略及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国之办学行为在于借鉴其成功经验,以此作为指导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教育事业。就韩国和浙江省两地区来说,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大体相当,但在经济上浙江和韩国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上都有差距。当前浙江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如何缩小与韩国这样的较为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从韩国的发展经验看,教育兴国是一个可选战略,因此在基于对韩国高等教育状况的研究基础上,兹提出浙江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一些建议:
(一)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等教育
浙江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可以说是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最不均衡的省份,全省仅有浙江大学一所教育部直属“211”、“985”高校,第二名的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办学水平上暂不具有可比性。一校独大是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但同时也是制约浙江高等教育整体上做大做强的制约性因素;纵观其他省区,北京、上海除外,高等教育和经济强省基本都有两所以上高水平大学,比如湖北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陕西的西安交大和西北工大;四川的四川大学和电子科大;天津的南开和天大;广东的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等。即便是高等教育次发达的省份诸如湖南也有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齐头并进;安徽的中科大实力超群,但合肥工大也有一席之地;吉林的吉林大学好,但东北师大差距也并不很大。由此观此,浙江省的高等教育结构存在不足,浙江大学过于一家独大,影响了高等教育资源在省内分配的基本机制,造成严重失衡,从而导致浙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因此,调整浙江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势在必然,这种调整不是要降低浙江大学的现有地位和水平,而是在保持浙江大学现有水平和优势地位基础上,着力发展其他高校,重点培植有潜力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浙江大学的差距,培育出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二)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积极调整大学办学结构
在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对于浙江这样一个以制造业和产品加工业为经济命脉的经济大省,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必然要面对的课题,科学技术是否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多大作用便决定其产业升级是否能实现新突破。在此过程中,作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其基本职能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浙江高校一方面需要积极调整办学专业结构,以满足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开设一些具有前沿性、能切实推动科技创新的专业,逐步淘汰一些社会需求不大,产业低端的专业;其次,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手段,进一步强化企业与高校合作关系,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工作人员可定期到相应高校接受培训和教育,高校科研人员和学生也可到企业做科研指导和顶岗实习;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开展科研合作;最后,努力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模式转型。当前一批办学质量差、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正面临巨大挑战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主要指一些位居三四线城市,没有或者很少有硕士点,以培养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这种挑战既为来自其自身办学缺陷造成(质量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等),也有来自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产业转型升级既需要一些高端科研创新人才,也需要大批高技能职业性人才。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目标正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既难以培养出高端科技创新性人才,也难以高技能职业性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此,浙江经济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就需要这样一批普通本科院校以更务实的态度,积极实施办学目标转型,以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其主要目标。
(三)调动民间办学积极性,做大做强民办教育
浙江经济的一大特征便是民营经济极其发达,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共有138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企前五百强,上榜数连续16年全国第一。此外,还有一大批中小民营企业分布于浙江省各个地区,这些民营企业共同构成了浙江省强大的经济体系。与之相比,浙江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却不甚理想,截至2015年,浙江全省仅有民办高校13所(不含独立学院)。这不仅与韩国有巨大差距,与国内的其他省区,诸如陕西、北京等地也有很大差距。民办高等教育的繁荣能够最大程度节省政府公共开支,产生巨大社会效益。浙江有强大的民间资本存量,有完善的民营实体经济做支撑,因此有很好的民办高等教育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浙江省政府需充分重视民办高等教育对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调动民间办学积极性,扫除阻碍民间兴学的制度性障碍,并积极引导和监督民间办学行为,以培养高技能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提高民间办学水平和层次。
(四)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严格依法办学兴教
浙江高等教育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还需制度法律做保障;在全国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也需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让大学依法办学。一方面构建新型政府与高校关系,政府充分下放管理权限,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在法律制度范围内自主办学;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理顺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关系,彰显学者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充分保障学术权力。此外,政府对高校的宏观调控多以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为手段,避免过多人为干预和管理,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随意性和人为性。结合韩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得知,其高等教育每次改革都是基于出台的众多法案做保障,这些法案不仅具有较强的硬约束力,也在对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规定了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避免了政府对学校发展的不必要干涉。
当前时期正是浙江省发展的关键期,其核心任务便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业大省向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创造业大省转变,早日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这需要浙江全省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其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更是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按照韩国发展的经验看,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以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科研成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反过来社会经济发展之后也能为高等教育注入更多原始资本和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因此,浙江要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实现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就必须以发展高等教育为重要抓手,努力将浙江建成高等教育强省。但必须注意的是,韩国与浙江省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经济结构、区域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浙江省的发展不能盲目模仿移植韩国,而是要基于浙江的省情、民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浙江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349.
[2] 未名.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J].安徽教育,2002(6):26.
[3] 田以麟.今日韩国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67.
[4] 张灵,颜小勇.21世纪初韩国高等教育政策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63-66.
(责任编辑:王惠芳)
Strategic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Zhejiang into a strong province of higher education——based on South Korea’s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s
WU Chen1, CHEN Jie2
(1.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China;2.University Offi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able discussion between Zhejiang Province and South Korea, after fully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several strategi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urning Zhejiang Province into a strong province of higher education: To develop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by means of concentrating superior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universities by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fully develop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by means of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non-governmental power; To consummat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universities and run higher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strictly. Thus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able to achieve further breakthroughs from being big to being strong, enhance its influence as a strong provinc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ake the head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a strong province of higher educatio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 Korea
收稿日期:2015-03-11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2013GH028)
作者简介:伍宸(1985— ),男,四川宣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国际化、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陈杰(1964 —),男,浙江临安人,教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马列理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303(2016)02-01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