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与大学使命
2016-01-23缪建东
缪建东
终身教育与大学使命
缪建东
摘要: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性。在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日趋完备,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对照终身教育的价值目标,我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衔接转换不顺畅、开放化程度不深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必须进一步重温终身教育理念、践行现代大学精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与终身教育的协同发展,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改革
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终身教育发展成效的关键表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不仅有利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终身学习思想的传播,更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但是,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终身教育变革提出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还有着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进一步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自觉担当起终身教育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为此,需要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不断变革和创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协同发展。本文尝试从终身教育与现代大学使命关系的维度,阐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深刻地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作为教育制度的终身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终身教育起初是一种思想和理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行动和制度,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指导理论。作为教育制度的终身教育,在纵向上表现为教育的可持续性,既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在横向上表现为教育的空间整合性,整合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见,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制度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实践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从终身的角度使学生成为其主要的关心对象,使他们能够充分地融入未来世纪的全球知识社会……应使学生有各种选择的自由,包括入学、退学的灵活性。”[1]因此,终身教育最终目的的实现,需要高等教育的自觉践行和进一步的反思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继续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并担当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2.我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制度导引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终身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指导理论和最终目的,导引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向。不管是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显著增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还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1)高等教育结构日益完善、体系日益完备,丰富了终身教育体系。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致力于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完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规模结构、专业学科结构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教育结构的优化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内外的协调性。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系统日益完善,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着终身教育体系。
(2)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类型不断丰富,扩大了终身教育的受益面。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上显著扩大。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即2016年4月7日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0.26%、1978年的1.55%,提高到2015年的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倍,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高等教育在规模上飞速扩大的同时,在类型上也不断丰富。正如闵维方教授在其文章《高等院校与终身教育》中指出:“随着终身教育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不仅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成人高等院校和普通高校为成人举办的各种在职培训班也急剧增长……例如,在北京大学,每年来参加各种各样成人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的人数达8万多人次,超过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的一倍以上。”[3]终身教育的受益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类型的丰富而不断扩大。
(3)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优化,提升了终身教育的品质。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教育质量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跃升世界中上水平,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分层分类培养多样化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高等教育质量“软实力”的提高,尤其体现在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和创新性这四种人才的培养上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方面,使得终身教育的品质不断得到提升。
二、对照终身教育理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终身教育的变革,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要求。同时,对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衔接转换不畅、开放化程度不深、培养人才不够创新等问题。
1.终身教育内涵需要全面、深刻理解
对于终身教育的内涵存在不同的理解。埃德加·富尔等人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认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换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依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一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4]像这样的界定并没有提到该怎样培养人,以及到底培养怎样的人才。当前,不少高校对终身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功利性阶段,停留在简单的时间延续性方面,很少从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从人的持续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完整和全面地理解终身教育。因而,对于终身教育内涵的理解要更加深刻、具体,应当从作为学习者的“人”出发,唤醒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个体的人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才会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主动学习。
2.高等教育资源分散孤立、共享不够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差异化,使得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很难实现均衡化。优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化配置也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难以整合的教育资源,有学者建议:“加速推动中央层面终身教育机构的改革力度,加强政府行政力量的有效推进,并继续深化对终身教育理念的理解深度,才有可能打破当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僵局,并突破长久以来因体制机制的壁垒所形成的教育资源难以整合的困境。”[5]因而,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配置方面需要政府行政力量的推进,以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缩小高等教育的区域差距。
3.高等教育的开放化、一体化需要强化
当前,高等教育的开放大多是基于一种功利性的目的,并且开放化的程度也不高。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不少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新的找工作难,他们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根本原因便是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节,甚至与时代要求的脱节。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开放程度,面向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强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大高校与研究院所、企业的协同创新程度。
4.各类高等教育衔接转换不畅、升学转学不畅
各类高等教育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的学生若想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进入普通高等教育。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导致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之间衔接不畅,致使许多学生失去了进入高校的机会。此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不同,阻碍了学生的持续学习,不利于学生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为了满足学生的终身学习需求,提供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必须改善各类高等教育衔接不畅的现状。
5.高校培养人才多样化不足、应用性不强
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标准和类型。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学术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新发展,这种单一的人才培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对人才培养单一固化的认识,实现人才培育目标的多样化。
因此,现代大学必须重视上述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从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出发,自觉担当使命,推进改革创新。
三、践行现代大学使命,以终身教育理念引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现代大学既是传统“象牙塔”式的大学历时性变革、发展与演进的结果,也是大学对现代社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积极回应;既承继着纽曼所申张的传播智慧真理、孕育博雅绅士的精英人才培养使命,也承载着诸如洪堡意义上的探究科学真理与培养精英人才的“教学与研究并举”的责任与担当,还承担着诸如实用主义所倡导的服务社会、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的功能定位。从根本上讲,现代大学使命的根基是大学自身所具有的本源性价值与原初性责任,即大学为真理而存在,大学为人才而设立。与此同时,现代大学植根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竞争经济和科技经济的现代社会,需要大学在守护自身精英气质与真理品性的同时,增强人才培养的大众性,提升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强化社会服务的广泛性,以及推进文化引领的先进性。
无论是知识与真理的生产与创造,还是大众人才的培育,抑或是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彰显,都离不开现代公民这一基本载体。现代公民的“现代性”特征与“发展性”任务,要求大学不但要在诸如知识、技能、人格、精神、价值、信仰等所谓“横向”维度上关注人的发展、成长与进步,更要在成年、中年甚至是老年等各个时期的“纵向”维度上关注人的教育需求与发展需要。因此,现代大学对现代公民的关注,要站在“立足当下、服务终身”的立场上,开展全方位设计、综合化改革与系统化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终身教育既是现代大学的组织制度,也是现代大学的建构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构建更加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与终身教育的协同发展,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1.践行终身教育理念,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本研一体化培养机制。制订本科生、硕士生一体化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行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统一编码,形成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互选机制;利用本校免试推荐研究生制度,在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点试行本科生与硕士生“4+2”或“3+1+2”培养模式;鼓励支持优秀本科生留校“本硕博”连读,探索“本硕博”长学制招生与培养机制。
(2)实施本科大类培养模式。以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打造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大类平台课程,稳步推进“按本科专业大类培养”模式。
(3)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博士生培养学制改革,实施基于全过程质量提升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博士生中期考核或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有效的分流机制。建立博士与硕士培养阶段的统筹与衔接机制。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研究生课程建设计划、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研究生学术交流资助计划,形成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动态培育体系。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订单式与联合培养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不少于半年,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订单式培养,将获得岗位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4)实施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计划。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建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实践育人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体系。加强与高端企业的合作,在高端企业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精英人才培养学院”,为学生进入高端企业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平台。依托高水平实验室、大学科技园、文化产业园、周边创业园区,建设高水平、辐射广、出成果、体现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
2.开发终身教育资源,完善高等学校的现代学习体系
(1)支持推进在线教学能力建设。充分吸收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云课堂、在线教学等教学技术和课程理念,整合全校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升级改造和应用,大规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支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教学、多样化成才需求,推进教学方式、手段的革新,全面建设在线课程。
(2)推进继续教育开放式发展。统筹学校办学资源,调整继续教育的功能布局,结合高校内的校区功能优化调整,打造继续教育教学与培训基地。建立全校继续教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的“一体化”管理机制,逐步实现继续教育办学全过程的归口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发展在线继续教育,建立交互式的远程教学和管理机制,建设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成继续教育“微校园”。打造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品牌,大力拓展非学历培训,形成线上与线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融合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综合教育平台。
(3)做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优势品牌。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大力开展各类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开展教育管理干部、校长、教师培训进修,打造国家级或国际高端教育服务项目,将高校建设成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基地和国家认证的优质人力资源培训机构。面向实践领域、面向基础教育,开展教育实验、办学指导和教育科研服务,介入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市场,拓展在线教育市场,大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3.培育现代终身学习者,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1)提升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等教育质量应从关注质量保障向关注质量增强转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片面的、静态的质量观,过于关注知识的多寡和深浅,甚至被当作唯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质量保障的教育质量观忽视了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质量增强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向无限发展的未来,指引着教师批判性地审视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能力;同时,也更加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反映了终身学习的内在需求。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指导能力。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进一步践行终身教育理念,转变功利性的教育目标,改革机械的育人方法,其根本出路还在于转变教育理念。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兴趣才是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因而,高等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分数高低评判学生的传统,锻炼学生的自我指导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3)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增强终身教育的民众获得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高速发展,原有的知识、技能等已不能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终身教育促使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进行继续学习。这就需要未来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增加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与普及率,不断增强民众高等教育的获得感。
4.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高校教学资源数字化、无边界化
(1)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互联网+高校+社区”。坚持“互联网+高校+社区”的理念,建成有线与无线相融合的一体化校园网络、云数据资源中心、共享共用的管理系统平台、智慧服务平台,加强运维与安全平台、信息化部门空间等建设,基本建成高校“智慧校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生活的融合,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服务社会、社区数字资源建设需求。
(2)加强图书档案资源建设,厚植终身教育学习资源。通过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以学科服务为中心,建设馆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术型现代图书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发建设使用便捷、功能多元的档案管理与服务系统,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全面提升高校研究资源、学术资源的现代化、数字化建设水平。
(3)打造高水平专业服务平台,共育共享高校优质资源。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聚焦学术热点,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学术期刊建设,为高校事业发展和新型智库建设打造更高的交流平台。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完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并有国际影响的专业科研平台。建立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筹的灵活开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生成积累、推广运用和普及共享。
(4)延展高等教育的空间,扩大终身教育的辐射域。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除了理论学习,在教学环节上还安排了社会实习、实践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与社会相接触,不再是孤立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终身教育理念也要求高等教育扩大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领域,如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社区活动以及工作岗位等具体的领域之中。因此,高等教育要实现学校内与学校外的教育并重,扩大终身教育的辐射域。
参考文献:
[1]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概述[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1-8.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系列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首次发布——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EB/OL].[2016-04-10].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2016n/201604/t20160406_236903.html.
[3]闵维方. 高等院校与终身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4(2):9-1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
[5]吴遵民.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难以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27-31.
责任编辑纪河
收稿日期:2016-04-20
DOI:10.13425/j.cnki.jjou.2016.03.002
作者简介:缪建东,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研究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University's Mission
MIUJian-dong/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Lifelong education, as a kind of education idea and education system, has a profound internal connection with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uidan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idea, the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is increasingly perfecting, the scale expanding, and quality enhancing. Checking up with the value go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our higher education still faces a series of problems: the unreaso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improper educational cohes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less extent of opening-up, and the weak innovation ability of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review the lifelong education idea, practice the modern university spirit,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and lifelong education, and deepe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lifelong education; the mission of university; university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