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的教师关注维度及差异研究
2016-08-15邵征锋
邵征锋
电子书包的教师关注维度及差异研究
邵征锋
摘要:随着电子书包试点和实施的深入展开,教师对电子书包关注差异的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依托张善培等人的五维度教师关注模型,采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究教师在应用电子书包的评价、信息、管理、影响和再关注等5个维度所表现的特点和差异。教师在不同维度的关注度偏重不一,不同学段、使用年限、区域的教师在5个维度的关注存在着差异。研究表明,电子书包的实施应做到不同学段、不同使用年限、不同区域能应时而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将电子书包教育功能最大化。
关键词:教育技术;电子书包;教师关注;差异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电子书包从一个新概念逐渐成为热点,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有期望也有失望,有支持也有争议,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其蓬勃发展的趋势。2001年我国出现了“电子书包”产品,在热闹一番之后陷入沉寂,直至2010年国外再次掀起电子书包热,各地又纷纷涌现出了电子书包试点。电子书包的核心是人[1],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尤为重要,他们对电子书包的关注情况影响着电子书包的发展。鉴于此,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牟智佳[2]等人从课程教师、感知有用、感知易用、电子教材和课堂测评系统对电子书包使用意向进行了研究;张汉玉[3]等人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教师电子书包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管珏琪[4-5]等人通过访谈研究了电子书包应用区域、推进现状及策略,电子书包对学生学习体验与学习成绩的影响等内容;何涛[6]对教师应用电子书包的态度与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纵观已有研究,大多仅限于教师对电子书包的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缺少对电子书包使用中的教师关注及其差异研究。
教师关注是指教师对某一特定对象或任务在内在感觉、外在知觉、想法或思考方面发生的一种态度。Cheung等[7]基于Hall等人的研究,经过进一步研究与现实检验,将Hall原本的七阶段关注模式发展成为五维度的关注模式,即“评价”“信息”“管理”“影响”“再关注”,并用以探究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关注。[8]据此,对电子书包的关注也将涉及这五阶段的内容,“评价”即教师对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定位、重要性和价值的评价的确定,特别是对电子书包在绩效考核中的定位;“信息”即教师电子书包信息在教学中实施的理解,例如对电子书包的功能、特征、优势、缺陷等内容的了解,同时在面对电子书包课堂要改变的课堂模式、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观念上所做出的更新;“管理”即教师在电子书包的使用中不仅关注教学内的、考试的结果,还关注学生对电子书包管理和学习情况;“影响”即了解电子书包对学生的学习、身体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再关注”即教师对电子书包的关注进一步深入、内化,根据自身个性特征、本体性知识程度及学校所处物理环境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个体关注范围。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教师电子书包使用在不同维度的关注有哪些差异?
(2)不同学段教师的关注是否相同?若不同,存在何种差异?
(3)使用电子书包的年限对教师的关注是否有影响?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正在使用或使用过电子书包的教师,他们分别来自陕西、河南、山东、新疆等地的中小学校,所授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地理等不同学科,介于不同年龄段且使用电子书包的时间不同。接受此次调研的教师一共61名,其中男教师22名,女教师39名;40岁以上教师15名;12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2名教师在读教育硕士,40名教师具有学士学位,5名教师专科毕业,2名教师中师毕业。其中38名教师使用电子书包1年及以下,18名教师使用电子书包2年,5名教师使用电子书包3年。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定量材料,通过教师访谈及课堂观摩等定性方式搜集资料。本研究立足张善培等人修订的5个维度关注模型[8],根据电子书包使用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调研电子书包教师关注及差异的情况。
4.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走访教育技术研究专家,从理论上假设教师关注的范围,列出访谈提纲,与部分教师访谈;第二阶段,根据教师访谈和专家意见,初步制定调查问卷,选取6位教师进行试测与专业讨论,最终确定调查问卷内容;第三阶段,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参与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进行观察;第四阶段,回收、分析调查问卷,最终撰写调查报告。调查问卷一共25题,分为5个维度,每题的关注度分为特别关注、非常关注、一般关注、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在乎分别记5、4、3、2、1分。
在制作问卷和访谈问题时,听取了4位专家的意见,其中包括2位教授、2位副教授。调查问卷和访谈在陕西、河南、山东、新疆等地11所学校进行,其中包括小学4所、初中4所、高中3所,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调查问卷61份,其中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5%。
二、研究报告
1.不同维度教师关注存在差异
(1)评价维度。主要调研教师对电子书包使用认知方面,尤其是对学生态度、学校评价、自身能力评价等。该维度各题目的均分和方差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对评价维度的关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关注电子书包是否给教学带来方便”和“关注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是否将电子书包应用到教学中并纳入绩效考核”的均值最高,分别为3.95和3.88分,说明教师对电子书包评价方面更多偏重于给自身教学带来方便,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期望得到外部支持,即在电子书包的使用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是关键因素。如果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对此态度不明确,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师使用电子书包的积极性。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教师对“关注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电子书包”程度一般,结合访谈可以看出,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可和自信,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于电子书包使用的自我反思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深。
(2)信息维度。主要调研教师对电子书包技术自身特点及相关配套资源等信息的关注度。该维度各题目的均分和方差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对信息维度的关注
从调研结果可看出,“关注使用电子书包是否会有更丰富的配套资源(如导学案等)”和“关注电子书包在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或教学设计”均值分别为4.05和3.78,方差分别为1.15和1.01,说明教师对于资源的关注度较高,而对电子书包功能、技术实现及自我教学角色变更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在对数据深入分析后发现,资源出现高均分、高方差的原因是县级学校,特别是中学对于资源的需求尤为迫切,大部分教师都选择了对资源的特别关注;而城市学校由于资源获取相对便捷使得其资源的需求度相对较弱;同时县级学校对于技术实现和功能关注较低,而城市学校则相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教育在城乡发展中的信息不均衡性和不一致性,要求在推行电子书包过程中注意面对不同对象时考虑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考虑将城市学校的优秀资源与县级学校进行交流,进一步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公平的重大问题。
(3)管理维度。主要调研了解教师对应用电子书包教学中的教学管理、效率管理及学生管理的关注度。该维度各题目的均分和方差如表3所示。
表3 教师对管理维度的关注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整体上教师对课堂管理、学生管理及教学效率方面的关注普遍较高。在国内班级人数较多的背景下,电子书包使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与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各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措施,例如有的从学校服务器端口设置可访问网站,有的从终端上去控制学生上网的情况。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电子书包的使用管理有所帮助,但在信息发展的现今,学生接触电子设备的机会很多,堵不如疏。有学校定期给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普及和信息化文化普及,不仅培养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当然,要使得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信息化习惯,这需要一个团队从多方面去用心培养才能达到。随着开放课程、幕课等新的课程形式出现,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和开放的学习方式将会逐渐普及。
(4)影响维度。主要调研教师对应用电子书包产生影响的关注,包括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个人发展影响。该维度各题目的均分和方差如表4所示。
表4 教师对影响维度的关注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使用电子书包后学生成绩提高的关注度最高,这与国内教育国情有关,但同时也看出,在电子书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成绩提高的目标没有变化,并且从整体上来看,这一维度的分数普遍都偏高。在分析调查问卷时还发现在这一维度上低于3分的较少,大部分都集中在3-4分。通过访谈了解到,对于该维度教师没有一个很好的量化评价标准,只能进行主观评估,且还考虑了整体性的协调。结合调研结果和教师访谈,教师普遍反映在电子书包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希望与校内同行交流经验,而且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外校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得到高校教学研究专家的指导,促进教师创造性开展电子书包教学。
(5)再关注维度。主要调研教师对电子书包进一步参与教学方面的关注,以及在应用电子书包之后自身改变的关注情况。该维度各题目的均分和方差如表5所示。
表5 教师对再关注维度的关注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电子书包的发展关注度总体较高,且有所期望。结合访谈可知,教师不仅期望电子书包能够吻合当前教育现状,满足教育需求,同时还期望电子书包能够对教学带来革新,改善当前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为学生和教师减负,故而教师对于电子书包的未来发展以及需求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立足教师关注的5个维度的调研及分析,笔者认为,第一,在电子书包推进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和认可是教师持续使用电子书包的支持条件,通过行政引导促使教师深入电子书包的教学和研究,在使用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发展。第二,整合各方面资源,让教师使用电子书包教学比常规教学能够更高效、更轻松、更方便。第三,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成长,发掘课程本质,使电子书包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第四,让一线教师参与电子书包与课程整合的改革,使他们从关注外在支持转变为内在支持与外在支持相协调。第五,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加强网络文化普及和学习,进一步加强电子书包在教学及教学周边的运用,使电子书包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第六,需要引导教师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最后,引导教师加强对电子书包的信心和参与度,使电子书包更契合教学的需要,在不断自我适应和自我满足的过程中寻求自我变革,最终形成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方式。
2.不同学段教师关注存在差异
此次调研主要涉及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这3个学段教师在评价、信息、管理、影响和再关注5个维度上的均值差异如图1。
图1 不同学段的教师在5个维度上的均值
从调研结果来看,不同学段的教师关注的侧重点存在着明显差异。在5个维度中,“评价”维度明显低于其他维度,这与国内教育评价方式有着密切关联。教育评价主导是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主要是服从和执行,这与“再关注”维度普遍偏高形成对比,教师渴望通过信息化教育手段提升和改变现有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更多关注教师的需求和解决教师关注的问题。在“信息”维度中,中小学差距较明显,尤其是对资源需求方面,中学教师普遍对资源的需求关注度较大,而小学相对较弱。结合访谈可知,中学教师对资源的需求更偏重于试题方面的需求,小学方面对资源更多偏重于素材方面的需求。在“管理”维度上,总体都有较高的关注度,但随着学段的升高,对管理的关注逐渐下降,说明随着年龄段的不断升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对于电子书包的使用也逐渐朝着“自我管理”的方向发展。从“影响”维度可以看出,随着国内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小学阶段对电子书包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越发受到教师的关注。但随着学段的升高,在学生发展、教师个人成长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国内当前教育还偏重于以学生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学段越高,升学压力越重,特别在山东、河南等教育大省,故对于电子书包的实施能否带来学生成绩的提高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从不同学段教师来说,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素质将依然是教育信息化的主流方向,这需要电子书包或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有所侧重的情况下不断引导教学实现素质教育。
3.不同使用年限教师关注存在差异
此次调研在使用年限上有少于1年、1-2年、2-3年的,不同使用年限教师在评价、信息、管理、影响和再关注5个维度上的均值差异如图2。
图2 不同使用年限教师关注在5个维度上的均值
从调研结果来看,不同使用年限教师在5个维度侧重点上存在着差异。从图2可以看出,少于1年的教师关注相对来说都较高。结合访谈可知,少于1年的教师对电子书包具有较高的期望,乐于在课堂中使用,但由于对电子书包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教学案例及资源的需求较大。随着使用时间的深入,在使用1-2年之后,教师开始出现电子书包应用的困惑区,特别是在新功能未能及时更新时,教师对于“再关注”维度显得较为迫切,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更新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需求。对于“信息”“管理”维度,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教师出现了关注度下降的趋势,对于“影响”维度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教师已将电子书包的使用作为常规,对电子书包的工作量及产品原理有了深入的理解。对于“管理”维度,随着教师使用时间的增加,教师对于电子书包使用的管理都有了一些经验,并总结出相应方法,所以对于“管理”维度的关注也相对有所下降。结合访谈,对于“再关注”维度,教师普遍反映希望能与校外教师或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电子书包使用方法。从教师使用年限方面来说,应引导教师保持最初的激情,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教师与校外教师或专家交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避免闭门造车。电子书包教学只有通过持续沟通和学习,才能使教师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4.不同地区教师关注存在差异
此次调研的地区包括陕西、河南、山东、新疆等,包含了省会城市和县级城市的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教师在评价、信息、管理、影响和再关注5个维度上的均值存在着差异,如图3。
图3 不同地区教师关注在5个维度上的均值
从调研结果可知,在“评价”维度,县级学校比省会学校相对较低,结合访谈可知,省会学校教
师对学生的需求更加关注,更愿意去尝试高效的教学方式。在“信息”维度,县级学校比省会学校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县级学校教师对于资源和教学案例具有更多的需求,相对省会学校信息的便捷和方便,县级学校对信息的关注度更高。在“管理”维度,省会学校的教师对此更加关注,主要因为省会学校的学生接触面较宽,对于电子书包等多媒体都较为熟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难度加大,因此教师的关注度也较大。在“影响”维度,相对县级学校,省会城市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较县级学校更为重视。从地域方面来看,省会学校与县级学校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资源需求方面,需要在后续电子书包推进过程中加强资源优势互补,加强中小学学校信息化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用好电子书包,而非通过“管”来实现电子书包的“规范”。
从另一个方面看,河南、山东等地区对于电子书包的使用相对陕西、新疆等地也存在差异性,前者在电子书包应用方面更加深入,并且较容易形成电子书包教学共同体,主动探究电子书包的深层次应用。陕西、新疆等地在电子书包关注方面就显得相对薄弱、被动。
教育信息化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关注、研究。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化其中一个载体,教师对电子书包的关注点是开展电子书包教学的根本,教师在不同维度、不同使用年限、不同学段、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教龄对不同侧面的关注度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进行教育技术手段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将教育看作一个具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对象,不能主观臆想。只有在了解教师关注后不断调适电子书包的支持维度,才能使得信息技术手段下的教学朝着更加高效、更加开放、更具有教育性方向发展,才能使得电子书包等信息化手段与学科更深入地融合。
参考文献:
[1]邵征锋,李喆,张文兰. 电子书包的概念及应用前景探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5):73-77.
[2]牟智佳, 张文兰. 电子书包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4(3):67-71.
[3]张汉玉, 钱冬明, 任友群. 推进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教师接受度的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0):92-97.
[4]管珏琪, 苏小兵, 钱冬明,等. 电子书包应用区域推进现状及策略——基于教师访谈内容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10):53-59.
[5]管珏琪, Peter, Riezebos,等. 电子书包对学生学习体验与学习成绩的影响——以上海闵行区小学数学应用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9):56-62.
[6]何涛. 教师应用电子书包的态度与方法[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11):58-59.
[7]Cheung D,YipDY. How science teachers’ concerns about school-based assessment of practical work vary with time: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J]. Research & Technology Education,2004(2):153-169.
[8]张善培. 再论课程实施程度的测量[J]. 新课程:综合版, 2007(2):8-10.
责任编辑张军涛
收稿日期:2016-03-21
DOI:10.13425/j.cnki.jjou.2016.03.009
作者简介:邵征锋,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育研究(249366014@qq.com)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2015ZC145)
On Dimension and Differences of Teachers' Attention to E-book Package
SHAOZheng-feng/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With the expansion of e-book package pilot experi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h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teachers' attention to e-book packa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ased on Zhang Shanpei et al.'s five-dimension model of teachers' attention,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at five dimensions of evalu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pact and re-focu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book package. It finds that teachers pay different extent attention to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se five dimens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earning, different ages, and reg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book package should be chang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e, targets, and places at various learning stages, ages and region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book package.
Key words:educational technology; e-book package; teachers' attention;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