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蛋白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2016-01-22常宝江曹勇英

吉林医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白蛋白临床效果

常宝江,曹勇英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白蛋白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常宝江,曹勇英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患者75例,根据是否使用白蛋白随机分为常规组40例与观察组35例,常规组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给予白蛋白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3~4 h,静脉滴注完毕0.5 h后给予呋塞米注射液40 mg静脉推注,2 d后再次重复上述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白蛋白值,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常规组总有效率77.50%(31/40),观察组为97.14%(34/3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白蛋白、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白蛋白、LVEF、LVES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LVEF、LVESD、LVEDD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合并低蛋白血症,给予白蛋白静脉滴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白蛋白;临床效果

[收稿日期:2014-10-20编校:陈伟/郑英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渐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积极、有效地纠正心力衰竭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主要手段。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疗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此类患者多伴有低蛋白血症,常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效果欠佳,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蛋白静脉滴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我院近2年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白蛋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住院患者75例;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Ⅲ~Ⅳ级,反复发生心力衰竭患者病程均在5年以上;其中冠心病38例,高血压29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肥厚性心肌病3例;根据是否使用白蛋白随机分为常规组40例与观察组35例;其中常规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2岁,平均(66.8±6.3)岁;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61~80岁,平均(65.7±5.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及营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常规组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白蛋白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3~4 h,静脉滴注完毕0.5 h后给予呋塞米注射液40 mg静脉推注,2 d后再次重复上述治疗。

1.3观察指标: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测定白蛋白值、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1.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及水肿等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或接近正常人;有效:心功能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力衰竭症状与体征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常规组总有效率77.50%(31/40),观察组为97.14%(34/3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有效显效无效常规组4014(35.00)17(42.50)9(22.50)观察组3524(68.57)10(28.57)1(2.86)

2.2两组治疗前后白蛋白、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白蛋白、LVEF、LVES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LVEF、LVESD、LVEDD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例数白蛋白 治疗前 治疗后 LVEF 治疗前 治疗后 LVESD 治疗前 治疗后 LVEDD 治疗前 治疗后 常规组4030.6±4.331.8±2.444.52±3.3447.6±3.358.14±2.9854.93±2.9238.79±4.5545.48±4.6观察组3529.8±3.035.4±2.8①44.54±3.3540.17±3.28①58.64±2.9950.45±2.90①38.8±4.5649.57±4.65①

注:与常规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血清白蛋白是由肝脏产生的蛋白质,其生理作用为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当白蛋白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大量液体潴留在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液黏度增高,导致微循环障碍,引发重要脏器灌注不足,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有文章指出,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生理过程[1]。同时白蛋白的减少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和加重感染,使心功能恶化。

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白蛋白减少的原因如下:①体液潴留,血容量增加,导致稀释性低蛋白血症;②长期肝淤血,合成减少;③胃肠道淤血、食欲减退,营养物质摄入、吸收不足;④毛细血管缺氧,渗透性高,白蛋白漏至组织间隙;⑤多合并蛋白尿,丢失较多。多项研究表明,白蛋白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关,是心力衰竭死亡率强有力的预测因子[2-4],故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应注意监测白蛋白变化,并对低蛋白血症积极治疗;对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只有在低蛋白血症部分纠正后心力衰竭症状才能逐渐缓解[5]。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白蛋白10 g静脉滴注,能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及有效动脉血容量,提高肾脏血流量并降低肾血管阻力,然后给予呋塞米注射液40 mg静脉推注,能增强利尿效果。同时因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了患者抵抗力,从而更有效地改善了心功能。

观察组在治疗中仅1例无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不多,值得临床推广。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选择适应证,静脉滴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因血浆胶体渗透压快速提高,血容量增加导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另外,笔者所报道的有效率较高,考虑与选择样本量较小有关,需进一步观察,以确定纠正低蛋白血症是否可以使心力衰竭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4

[1]孙志军 ,宫丹丹,郑黎强,等.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5):416.

[2]黄大海,齐海梅.低蛋白血症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16(2):67.

[3]杜芳芳.心力衰竭中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8):85.

[4]孙迎香.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34):3768.

[5]Mclellan WM,Flanders WD,Langston RD,et al,Anemia and renal insufficiency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death among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dmitted to community hospitals: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Am Soc Nephrol,2002,13(7):1928.

猜你喜欢

慢性心力衰竭白蛋白临床效果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白蛋白不可滥用
Cu2+、Zn2+和 Pb2+对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