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背景理论下的间接回指研究
2016-01-21朱莎娜黄月华
朱莎娜,黄月华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图形与背景理论下的间接回指研究
朱莎娜,黄月华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间接回指是语篇衔接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指导,提出间接回指的本质是以先行项为背景、回指项为图形的一种认知读解。先行项(背景)为间接回指项(图形)提供认知参照点,间接回指项以先行项为背景被凸显出来,成为注意力的焦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图形与背景理论;间接回指
回指是语篇衔接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可以称为上指、前指或者照应。Quirk等在《英语语法》一书中把回指定义为:“一个词或短语在语篇中用来(回)指同一语篇中的另一个词或短语的概念”[1]。该定义中用来(回)指的词或者短语被称为回指项,而被(回)指的词或短语被称为先行项。根据先行项与回指项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回指分为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先行项与回指项的意义呈共指关系的是直接回指,而间接回指不共指,因此,需要通过间接的认知推理才能在二者之间建立回指关系。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中图形与背景理论来分析理解间接回指中先行项与回指项之间的关联并探究间接回指的本质。
一、间接回指的特点
Denis Apotheloz等将间接回指定义如下:某事物在之前的语境中没有被明确指出却可以根据先前提供的信息判断出来,这样的指称叫间接回指[2]。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定义所提到的某事物即我们所说的间接回指的回指项,此回指项在之前的语境中没有提到,需要我们根据先前语境提供的信息即先行项来识别,即回指项与先行项所指事物非同一事物。而直接回指中的回指项与先行项是共指同一事物的。如下例:
(1)I like eating fruits. They are good for health.
(2)I like eating fruits. Apple is my favorite.
例(1)是直接回指,后句中的they即是指前句中的fruits,先行成分fruits和照应成分they存在共指关系,起到了衔接上下文和语篇连贯的作用。例(2),先行项是fruits,回指项是apple,这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不存在明显的共指关系,即不存在形式上的同一关系,但照应成分也有回指的作用,通过推理也能达到语篇连贯。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后句中的apple是fruits中的一种,它们有内在关联,这种先行项与回指项不共指的现象就是间接回指。
间接回指作为语篇衔接连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具体的语例上,学者们对于某些例子能否被视为间接回指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大家都一致同意间接回指应具有以下几个必要的特征:1)只能由有定成分(名词短语、代词等)来充当间接回指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2)间接回指项与先行项不能同指同一事物,但是他们之间可以通过认知经验等建立一定的语义关系[3]。
二、图形与背景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从三大方面进行概括: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其中凸显观认为,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话语表达中该选择何种信息及如何安排信息。图形与背景理论是凸显观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理论。
一个世纪以前,丹麦心理学家鲁宾首先提出图形与背景理论。在人的认知或感知中被突显的部分被称为“图形”,是人们认知与注意力的焦点。“背景”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格式塔心理学家运用图形与背景理论来探求视、听、知觉及空间组织的描写方法。根据“普雷格郎茨原则”,图形是指小的物体、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或具有完形结构特征的物体,是注意力的焦点;对比之下,背景则是凸显焦点的衬托部分[4]。比如当说话者说出某句话时,他/她所要表达的中心即为图形,而用来辅助构建这一表达的其它因素都成为背景,同时听话者的注意力也就集中在图形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解释或者说明另一个物体或概念,由此人类体验的结果直接构成了图形和背景的感知。这里的“背景”就是作为“图形”的认知参照点存在的。
三、图形与背景理论下的间接回指分析
间接回指项的意义需要通过对先行项的确认及理解来激活,间接回指的先行项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代词、分句、句子、段落或者零形式。下面将根据先行项的类别分析几种常见的间接回指。
1.先行项为名词或名词短语
根据Langacker,名词通常是用来勾画(profile)或者定义(define)某个事物的,其含义就是说“勾画或凸显事物名词性”[5]。在语义和认知层面上,名词不只是表示事物,也可以表示过程或动作,因为在认知上,我们可以将过程和动作看做事物。先行项为名词时,间接回指项可以是这个先行事物的一个构成部分,如自行车与轮胎;间接回指项可以是抽象的先行事物下所指的具体的事物,如交易与商人;也可以是先行原因产生的结果,如彩票与大奖等等。在各类间接回指中,先行项为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例子所占比例最大。
(3)I visited a house yesterday. The kitchen is extra large.
“普雷格朗茨原则”把图形表述为体积小、可移动的物体,完形心理学家认为该原则可以作用于图形与背景的确定。此句中先行项为名a house,间接回指项是the kitchen,这个厨房指的就是我昨天参观的那所房子的厨房,基于我们的生活常识与百科知识,我们知道,一所房子,里面可以包含例如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主人等等很多事物,就如一个舞台布景一样,有事件背景,有事件参与者,事件的背景很大,相对而言较复杂,而事件参与者就是人们注意力的方向与焦点,被凸显出来。在例(3)中,说话者昨天参观了一所房子,但特别说明了这个厨房很大,表明只有这个厨房在说话者的心里留下了印象,产生了图形,在使用间接回指时将房子作为背景,厨房作为图形,因为他/她要凸显出这个厨房的特点,听话者也会收到信号:这所房子的厨房特别大。而此时,该房子的整体特征以及其他组成部分的特点都被隐藏了。
2.先行项为动词或动词短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动词就是勾画或凸显事物的状态、关系、动作或过程的一面。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做先行项时,回指项可以是这个动作的分动作、动作的实施者或收受者、动作使用的道具、动作产生的结果等等,其实也对应前文的先行项为名词时先行项与间接回指项的关系,如跳远与助跑、运动员、田径场、奖牌等之间的关系。先行项作为背景,与先行项相关的任何间接回指项都可以成为说话者或者听话者注意力集中的焦点。
(4)隔壁邻居装修新房,经常半夜施工,噪音甚大,引起小区内其他业主的强烈不满。
图形和背景的定义特征决定话语表达中图形与背景的选择,而联想特征如凸显性、关联性、空间大小等起着辅助和帮衬的作用。例(4)中“噪音”的具体由来需要借助于先行项动词短语“施工”才得以明晰。我们可以通过原因与结果关系将先行项“施工”与回指项“噪音”产生语义关联。此句中“噪音”如果没有上下文,我们无从知晓该噪音是什么噪音,它从何而来,此时背景(施工)为噪音的提供认知参照点,根据生活经验与百科知识,在动词短语“施工”这一背景下可以产生施工员、工地、工具等等意象,那么便可得知此处的“噪音”就是先行项“施工”所产生的。
(5)This boy dressed well, dressed too well on a week-day. This was simply astounding. His cap was a dainty thing, his close-buttoned blue cloth roundabout was new and natty, and so were his pantaloons.
动词的意象可以是事物的动作或过程,句中先行项为动词“dressed”,激活了主人公汤姆穿戴的背景,而回指项“his cap, his close-buttoned blue cloth roundabout, his pantaloons”凸显的是穿戴的具体物品,是人们感知的主体。回指项cap, roundabout, pantaloons都是名词“dress”的同类词,呈具体与概说的关系,他们体现了先行项为动词的名词性间接回指的特征,即动词所凸显的过程可以充当部分名词的基体。从认知角度来说,动词与名词区别的关键在于动词勾画了过程,体现了时间性关系,此处穿戴是一个从头到脚的过程,因此上面的例子依次提到了帽、衣、裤,而不是只提衣或只提帽。认知语言学所持观点认为:发话人对所处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可以通过句法结构反映,而此过程是受注意力原则约束的[6]。分句中的宾语、谓语或其他成分通常由不很凸显的参与者充当,而主语通常为较凸显的参与者。此句中先行项dress是以谓语的形式出现在语篇中,而回指项cap, roundabout, pantaloons都是以分句主语的形式出现,dress一词只是概括描写汤姆穿戴整齐,而后的具体意象从帽子、衣服到裤子都是在详尽刻画汤姆是如何穿戴整齐,从具体的细节上加以凸显。
3.先行项为分句、句子或段落
分句、句子或段落可以刻画事件,间接回指中先行项有时候由这些形式的内容充当。事件范畴通常由事物与动作共同组成,动作体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如人吃饭,牛耕地等构成各种各样的事件范畴,由此组成我们的世界。
(6)The minister made a grand and moving picture of the assembling together of the world’s hosts at the millennium when the lion and the lamb should lie down together and a little child should lead them. But the pathos, the lesson, the moral of the great spectacle were lost upon the boy.
后句中有定名词短语the great spectacle之前并未出现,但前文中the lion and the lamb should lie down together and a little child should lead them作为认知参照点给我们提供一个小孩领导着狮子与羔羊的壮观场面,间接回指项the great spectacle作为图形,其语义的认知解读应参照前文中的分句。句子作为先行项(背景),它所激活是一事件,该事件所包含多种小事件或是该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环境等也都相应被激活,那么间接回指项即可根据此激活链条找到其对应的先行项。
(7)I practic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every morning. The whole stupid business bored me.
此例句中,“the whole stupid business”是新引入的信息,是对前面所发生事件的一个概括,作者想要表达早上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使他感到无聊,强调“the whole stupid business”,即整个事件,而不是单指其中的某一件,凸显了间接回指项,使其成为图形,而他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一个事件范畴,未被凸显,成为背景。而先行项与间接回指项之间形成了具体与概说的语义关系,正如前文所指出的事件范畴包含事物与动作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分句序列中,主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业已建构内容的附着点(point of attachment),也是当下正被建构内容的切入点(point of access),多表示语篇中的已知信息[7]。前分句已建构起“practic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的“认知事件”,后分句的语法主语the whole stupid business自然就在这一认知世界中找到了所指,并成为新增事件“bored”的附着点;同时它也是这一事件的切入点,是对bored这一被凸显过程进行概念化的出发点。
在认知语言观下,“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凸显的部分,是认知的焦点;“背景”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间接回指是人们日常表达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衔接手段,此文用图形与背景理论中图形的凸显作用及背景的参照作用作指导,根据间接回指中先行项成分的不同,分别从先行项为名词、动词和句子三方面来分析间接回指中的先行项对回指项的认知参照以及回指项对先行项的凸显作用。说话者通过间接回指的表达方式来凸显作为图形的回指项,使其成为听话人的注意力的焦点,更清楚地表达自己所要呈现的想法;而先行项则作为认识了解间接回指项的参照点而存在。人们通过百科知识、生活经验使间接回指项在先行项的背景下解读出最准确的意义。
参考文献:
[1]QUIRK R.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85.
[2]APOTHELOZ D, MARIE-JOSE REICHLER-BEGUELIN. Interpretation and functions of demonstrative NPs in indirect anaphora[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 31: 363-397.
[3] HUANG YAN. Anaphora: A Cross Linguistic Stud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49.
[4]梁丽,赵静.图形与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2):116-119.
[5]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6]UNGERER F,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应竹)
Indirect Anaphora under Figure-ground Theory
ZHU Shana, HUANG Yuehua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Indirect anaphora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extual cohesion. Guided by Figure-ground Theory, it holds that the essence of indirect anaphora is a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with an antecedent as grounds and an anaphor as figures. An antecedent(ground) serves as a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for an anaphor(figure) while an anaphor is made prominent with an antecedent as background and it becom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 Figure-ground Theory; Indirect anaphora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12-0059-04
作者简介:朱莎娜(1991— ),女,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9-09;
修订日期:2015-09-27